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230

第230章 伊万诺夫

伊万诺夫(1885—?),1920年3月,以维经斯基为代表的共产国际工作组到中国活动,他们的使命是要联络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筹建中国共产党,但不知找谁是好。杨明斋拜访了柏烈威,说是苏俄《生活报》记者维经斯基希望报道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柏烈威是经李大钊介绍到北京大学担任俄语教员,并编纂《俄华辞典》的。柏烈威向杨明斋说起了北京大学,说起了《新青年》,说起了五四运动,说起了“北李南陈”。杨明斋又去拜访北京大学比柏烈威来华更早的俄籍教员伊文。后来维经斯基决定访问“北李南陈”。但那时陈独秀已经出走上海,他就请柏烈威、伊文介绍,前往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室访问李大钊。

在这里,需要澄清的是“伊文”是A。A。伊万诺夫的中文名字,但是不应把他与另一位北京大学教授A。И,伊万诺夫的中文名字“伊凤阁”视为一人。

伊文与伊凤阁是两个人的汉文笔名。他们同名阿列克谢(Aлексей),同姓伊万诺夫(Иванов),都是俄国人,都是著名的汉学家,都曾执教于北京大学,都与中共早期历史有关。上述诸多共同点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以为就是一个人。但他们是两个人,父名不同,生年不同,经历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到中国的时间也不同。

伊文,全称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伊万诺夫(AлексeйAлексеевич Иванов),在中国习惯称之为伊文、伊法尔、伊万诺夫。1885年生于俄国奥廖尔省的商人家庭。1905年在自由俄国大学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学习时,因参加1905年12月起义曾被囚禁。1907年到法国索尔邦大学学习,是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的弟子。伊万诺夫是在旧俄驻北京公使馆中唯一宣布拥护苏维埃政权并为新俄服务的外交人员,后来他被逐出旧俄使团,到法文《北京新闻》(Le Journal de Pékin)从事编辑工作,撰写了大量有关苏俄的文章,《北京新闻》在伊万诺夫的手上变成了亲苏维埃的报纸,“从1918年秋到1921年,该报高举支持苏维埃远东政策的旗帜”,“成为远东唯一的报道苏俄正确消息的代理者”。同时他通过报馆的无线电讯设施同莫斯科保持密切联系。1920年4月任北京大学本科法国文学系外国讲师兼本科俄国文学系外国讲师。伊文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曾以关于中国农民武装红枪会的著作名噪一时,其代表作是《红缨枪——中国农民运动》(莫斯科—列宁格勒1927年版)。其是否引用过李大钊关于《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1926年8月8日)的论述,有待研究。关于伊文与李大钊的往来,还没有见到确切的资料。

伊凤阁,全称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Aлеексей ИBанович Иванов)。1878年生,长伊文7岁。1901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汉满语专业。1902年来华学习汉文,任译学馆俄文教习。1904年回国。伊凤阁是第一个注意到科兹洛夫在哈拉浩特(黑水城)劫回的西夏文物的俄国学者。他在大量手写本中发现了汉语—西夏语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为俄国西夏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那么,究竟是谁在1920年4月充当了维经斯基与李大钊之间的介绍人,是伊文还是伊凤阁呢?应该是伊文。据北京大学档案室藏1920年4月《北京大学教职员简明一览表》和1920年11月《国立北京大学职员录》记载,伊文(档案文本称“伊法尔”)为本科法国文学系外国讲师兼本科俄国文学系外国讲师。4月《简明一览表》称其34岁,11月《职员录》言其35岁,恰与上述伊文的出生年月相符。档案还记有另一位俄国学者的名字,即本科哲学系外国讲师、梵文学者钢和泰,但没有伊凤阁。

1922年8月,伊凤阁才随苏俄全权代表越飞来华,协助进行外交谈判。1923年7月刊出的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编辑会启事》称:“本期季刊预告上有伊凤阁《西夏国书略说》一篇,因著作者取还修改,故未刊入。”说明此前伊凤阁与北京大学有了学术交往。《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重要纪事(1923年7月1日—1923年12月31日)》公布本届聘请导师2名,即俄人伊凤阁博士与夏曾佑先生。据魏建功的《研究所国学门恳亲会纪事》载,1923年9月30日在龙树寺抱冰堂举行恳亲会,出席者有北京大学代校长、研究所所长蒋梦麟,国学门主任沈兼士等30余人,还有伊凤阁等外国导师。据此可以断定,伊凤阁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的时间当在1923年7月1日以后,9月30日之前。他的学术论文《西夏国书说》刊于《国学季刊》第1卷第4期。1924年中苏建交,伊凤阁任苏联首任驻华大使加拉罕的汉文参赞。

伊凤阁既于1922年8月方到北京,1923年7月以后方任北京大学教授,就不可能在1920年4月以北京大学教授的身份介绍维经斯基与李大钊认识。从以上历史资料可以看出,介绍维经斯基与李大钊建立联系的是1920年以前来到北京大学任教的伊文,而不是1923年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的伊凤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