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259

第259章 张元济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生于广东。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1898年因参与戊戌维新运动而被革职,以后去上海主持南洋公学译书院。1901年投资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长、经理、监理,1926年后任董事长。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张元济是中国出版第一人。百年中国,许多人都在寻找富强中国的道路,而张元济选择了以出版来推动教育,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续命”。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写就了他的一生。

《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然而在这个新文化运动勃兴的年代,商务印书馆却显得落伍了。陈独秀、罗家伦等新文化的干将在报刊上点名批评商务印书馆的保守,商务印书馆的业绩日见衰退。而对张元济来说,他考虑更多的是,曾经引以为豪的商务印书馆还能否担当起传播新学新知的责任?当时商务印书馆的老人很多,用的都是文言文,于是张元济主持了“大换血”计划,主张用新人,办新事,首先从受新文化界猛烈抨击的刊物开始。1920年,茅盾走进了著名的《小说月报》。他起草了《改革宣言》,倡导“为人生的文学”,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老舍、巴金、丁玲都是通过《小说月报》走上文坛。

张元济以一种开明开放、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学术情趣,广集人才。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记载:1920年到1922年间,陆续进馆的就有陈布雷、谢六逸、郑振铎、周予同、李石岑、王云五、竺可桢、任鸿隽、陶孟和、顾颉刚等,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文化科学领域的一代宗师。商务印书馆也因此和五四时期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学一样,成为“各方知识分子汇集的中心”。

1918年8月,李大钊应约出席本校编译会茶话会,商定创办世界图书馆一事,与商务印书馆经理张元济相识。据《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8月17日报道:“七月九日午后四时,本校编译会开茶话会,欢迎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菊生先生。是日,蔡校长及本校讲师李石曾君提出创办‘世界图书馆’议案,因请张先生菊生于午后二时到校,并约本校图书馆主任李守常君,及京师图书馆迁移午门筹备员陈仲骞君到校会议。本校胡适之、沈尹默、朱逖先、钱玄同、马幼渔诸教授皆在座。提议后,全体赞成。张先生遂函告上海商务印书馆,顷已得来函赞同。拟由华法教育会报告于巴黎会所,积极进行。大约半年以内,此事当有成议矣。”

此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李大钊的《平民主义》、《史学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