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陪孩子终身成长
78959300000009

第9章 那些藏在潜意识里的童年创伤

斯德哥尔摩效应,指的是人质被绑架后,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慢慢地,人质有可能会爱上绑匪。

家庭中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父母对孩子越不好,孩子反过来对父母越好。表面上,一切都是正常的,但实际上,所有的伤痛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

伤痛去了哪儿呢?去了人的潜意识里。

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从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顺利地上大学、找对象、结婚——一切看上去都没有问题。

但在潜意识里,只要一遇到某件小事,也就是他在小时候曾感受到的对他伤害最大的类似的小事,他就会立刻变得敏感,情绪突然爆发。

克里斯多福·孟(Christopher Moon)在《亲密关系》(Relationship:Bridge to the Soul)中,把这类情况论证得清晰而到位。

书里有这样一个案例:

约翰和玛莉住在一起,本来一切都很好。

慢慢地,约翰发现了一个小问题,玛莉总是把洗手间弄得很乱。约翰一开始还不怎么生气,会用开玩笑的语气和玛莉沟通,让她去打扫一下。

结果,当他发现说了很多次都无效后,就越来越生气。后来有一天,他真的爆发了。

约翰和玛莉越吵越激烈,矛盾上升到去攻击对方,他们都认为对方是自私的人。

乱扔东西,好像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看上去不过是两个人生活习惯不太一致而已。那么,约翰为什么因为这样一件小事而情绪失控呢?

原来,约翰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很多的家庭,这让他从小就感觉自己在家中缺乏存在感。他在饭桌上讲话,总是好像没有人听见,他的生日也没有人记得。他经常会觉得自己被忽略了,好像整个家都看不到他的价值。

成年后,他在寻找伴侣的时候,特别希望对方能重视他、懂得倾听他,把他的话放在心上。让他生气的,其实并不是生活习惯不一致,而是他认为玛莉忽视他,这才是重点。这件事情揭开了他童年的创伤,他潜意识里觉得:怎么又遇到这样的事?怎么又把我的话当耳旁风?!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约翰的潜意识里,他并没有这样的逻辑思维。他如果真的想到了这一层,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他会意识到,这种莫名其妙的情绪是由童年的创伤引发的,就不会为这件事特别敏感、愤怒了。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配偶表现出让我们很难理解的行为。比如,对某一件小事敏感到不能触碰,一提就炸。如果你的伴侣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那一定是引发了他潜意识里的无价值感和不安全感。

再说说这个案例中的另一个人——玛莉。玛莉的父母让玛莉获得了很多关注,但这种关注是极其严格的。比如,如果她乱放玩具,爸爸就会把玩具丢进垃圾桶里,或者一个月都不许她玩,以示惩罚。这种方式,对孩子来说是极其可怕的,而玛莉从小到大都被这样管束、惩罚,她认为这样严厉的管教是没有爱的表现。

她觉得父母根本不爱她,竟然可以为了一个地方的整洁,就直接夺走她最心爱的玩具。

这种伤痛,她小时候可能不会表达,但是长大以后,她就希望能找到一个跟她父母对待她的方式不一样的男人。

她不会故意把卫生间搞脏、搞乱来考验约翰,但这一切发生在潜意识里,影响了她的行为。

比如在生活中,有的人总喜欢磨磨蹭蹭。这可能是因为他小时候父母总是在时间上催促、唠叨、惩罚他,所以,他在成年后反而更加不守时。尤其在婚姻中,伴侣一旦在这件事上触发了跟他父母同样的模式,不断地催促他,他就会感到难过、愤怒和无助。

吵架的时候,如果两个人在潜意识的层面不断碰撞,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伤心、麻木、分手。

书里还讲到了一对情侣,他们为美国下任总统会是谁而吵架。有趣的是,他俩没有一个人去投票,而且只有一个人有美国国籍。

他们之所以吵架,并不是真的关心谁是总统,双方的矛盾其实来自他们的潜意识,源于他们小时候与父母相处时所受到的创伤。可以理解为,是两个受伤的小孩子在吵架。

如何用正确的争吵方式避免伤痛,是这本书的核心。

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答案是建设性地吵架。

如果我们能直面内心的伤痛,能意识到所有的不满都跟童年所遭受的伤痛有关系,吵架就会有建设性。

比如,约翰说:“我对这种事特别敏感,主要是因为我小时候总是被忽略。我觉得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我怎么说话都没人听。这不是你的问题,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太需要被人倾听了。”

当约翰能说出这样的话时,他就知道这个问题不是配偶的问题,而是自己内心的缺失所致。

玛莉如果说:“你每次这样指责我,我都觉得特别有挫败感,因为从小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严格地对待我的。只要我把东西放错了地方,他们立马就会把它扔掉,我觉得他们根本就不爱我。所以,当你说这样的话的时候,我的内心会觉得我配不上你,我觉得特别自卑。”

当玛莉坦诚地表达自己的伤痛时,对方可能就会说:“我怎么会不爱你呢?我很爱你!”

两个人也便开始回归到了建设的层面。

在伴侣间的争斗中,愤怒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

第一种表现是攻击,比如直接发火、争吵。

第二种叫“情绪抽离”,比如很多男人经常用不说话、冷冷的目光,让对方心寒。

第三种是被动攻击,女人用这种方式比较多。比如,老公在结婚纪念日回家晚了,老婆一个人难过、沮丧。老公说:“亲爱的,有什么话,你跟我说?”

老婆说:“不要紧,没啥事,反正结婚纪念日不重要,我这个人也不重要。”

以上是婚姻中常用的回应愤怒的方法。

克里斯多福·孟认为,两个人最近的距离是面对伤痛。如果你能直接面对自己心中最深层次的伤痛,就找到了解决你们矛盾的最好方法。

比如,约翰和玛莉为了电费单吵架,我们来重现一下他们吵架的场景:

玛莉说:“电费单比上次多2000美元。”

约翰说:“我知道,咱们用电的时间变长了。”

玛莉说:“这样下去,我们就没有钱去度假了。”

约翰说:“我们当然可以去度假呀,只要我多加点儿班就没问题了。”

玛莉说:“那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你现在加班已经够多了,我们几乎很难见到面。”

约翰说:“宝贝,我们天天都见面的。我们住在一块儿,怎么会见不了面呢?”

玛莉说:“可是,我们很久都没有一起出去了,也没有一起做一点儿什么事情了。”

约翰说:“我们上周才一块儿出去吃过晚餐。”

玛莉说:“我们两个人独处,都只是待在家里看录像带,要不然就是去朋友家里吃晚餐,感觉好像结婚很久的老夫妻一样。”

约翰说:“那我们这个星期五就去吃呗,我和你,咱们去亚曼尼餐厅吃最好的高级晚餐。”

玛莉说:“约翰,你实在太不切实际了,我们负担不起的。”

最后,约翰说:“那好吧,那我出去买牛奶。”

他走了,抽离、逃避了。

就这样,从一张电费单慢慢地延伸到了这一步。

生活中的吵架常常如此,从一个话题吵到另一个话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对方不爱自己,因为他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

约翰和玛莉都不愿意面对电费单所勾起来的内心早期的伤痛,约翰如果能学会去面对这件事情的话,就不会把话题从一张电费单扯得那么远了。

洞悉了亲密关系原理的人大致会做如下处理:

约翰说:“我们当然会去度假,只要我多加点儿班不就没问题了吗?怎么了玛莉,你还好吗?”当约翰说“你还好吗”这句话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倾听了,他希望听听玛莉的心声。

玛莉说:“我不好,我觉得很生气。这张电费单真的让我很烦恼,我觉得这样我们的生活永远没办法改善。”玛莉不是在说对方,她是在说自己的感受,她在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

约翰用了同理心倾听,说:“我了解,亲爱的。电费单让我也很烦恼,但是我不希望我们的周末就这样毁了。我希望我们能出去玩玩,这是我们应得的呀。这样吧,也许星期一我可以要求加薪。”

玛莉说:“不。”因为要求加薪这件事,跟她内心的伤痛没关系,它只是约翰的下一个行动,这并没有解决玛莉的问题。

玛莉说:“真正困扰我的并不是电费单,也不是你加班太多了。这个问题我已经遇到过很多次了,从出生到现在,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

这种挫败感,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你没有钱的时候,会发现一张2000美元的电费单真的能把一个人搞疯。

在《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这部电影里,任何一张账单都足以让观众跟着主人公一块儿揪心,觉得无法承受。这比上次多2000美元的电费单,让玛莉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这时候,玛莉并不是在责怪约翰,而是在揭开自己内心伤痛的部分。只要你不责怪对方,就有机会察觉对方的心路历程。

约翰说:“听起来,你好像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我希望你明白,你在我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你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这时候,约翰是更仔细地进行了同理心倾听。

玛莉说:“谢谢你,我真希望自己也能有这种感受。从小时候开始,我就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这时候,她已经不再说“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而是直接用了“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你看,剖析得非常深入。

她接着说:“不管我怎么努力,还是会觉得自己只是父母的负担。尤其是我父亲,我已经在他面前尽力做个好女儿了,可是每次他不得不买新衣服或别的东西给我的时候,总会唠叨说他花钱太多,我觉得非常非常……”

约翰说:“没人爱吗?”

玛莉说:“没错。”

约翰说:“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母亲也让我有同样的感受,她总是抱怨我们没有钱。她几乎没有对我笑过,也不在乎我,就好像我在她眼里一点儿价值都没有。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价值。”

玛莉说:“我也是。”

当两个人开始面对自己内心早年间的伤痛时,他们会帮助彼此,来抚慰对方。反过来,如果每个人都回避自己的问题,不去面对问题,你就会觉得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针对你的,都是对方故意跟你过不去。

最好的方法是,用爱来回应所有的伤痛。当你知道对方内心有伤痛时,其实能激发你给对方更多的爱。因为你要相信自己,当年遇到他是缘分。你要去调动自己早年间的回忆,把爱重新勾起来,用爱来回应对方心中的伤痛,而不是简单地指责。

我们寻找亲密关系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试图弥补我们童年时期受过的伤。

在婚姻中吵架,说理应该是最糟糕的,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我掌握了很多理论,所以会用理论来剖析我的家人,告诉他们从理论上讲应该怎样。这种话讲完后,大家反而更加生气。其实,只要用爱来抚慰伤口就好了。

我和我太太之间也是如此。我太太经常迟到,我一直认为是时间管理的问题,我教给她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

后来,有一次回到家跟我岳父、岳母聊天的时候,我才发现问题根本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她的妈妈是怎么教育她不迟到的。我岳母教育她不迟到的方法,就是反复提醒,在她做得不好的时候反复强调,问题严重了就严肃批评。

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开始催促:“快点儿,快点儿,要迟到了,这么磨蹭可怎么办?”想逃都逃不开。

这并不是恶意的,却会把一件错误的事放到极大,并启动负面思维。比如,长此以往怎么办?这个问题不解决,发展到了极端的情况怎么办?

我太太小时候出门上学时,爸妈一定会亲自把她送到校门口。这时候,他们才松口气,说“再见”。

如果一个孩子在时间管理上用的是这样的方式,并且到达了这样的程度,那么他潜意识里会对迟到这件事极其敏感。比如,女孩子可能会在找男朋友的时候用迟到的方法来考验男生。

潜意识不是显意识,即使迟到了,对方还能对自己好,潜意识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验证对方很爱自己,比爸妈对自己要更宽厚。

把迟到当成了一块试金石,那么她心中想的就永远都是“你得等我,你不要着急,也不要生气”。万一你不接受她迟到这件事,她立刻就会愤怒,原因是你触动了她心里最敏感、最柔软的部分。

所以,我慢慢地学会了在她迟到的时候耐心地等她。

等她的大量时间,我都用来看书,毕竟总不能无所事事地看着时间溜走。凡事要往好的方向想,用积极的方式应对,这也是一种反脆弱。在等她的时候看书,现在看来,这是为做“樊登读书”做准备。这就是在一个看起来不好的状态里,慢慢地把一件被动的事变成了主动的事。

当我能理解我太太内心的痛苦和渴望时,我帮她改掉迟到的方式,就再也不是催她,而是想办法给她自信心、给她鼓励、给她空间。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够完整和强大,就无法体会到家庭带来的乐趣,也体会不到弥足珍贵的小确幸。那样的人,不论跟谁在一起生活都不会满意,毕竟对方不可能是完美的,也没有人是只为你打造的。如果有人真愿意为你解决所有的烦恼和困难,他会生活得很累。

所以,当一个人内心不强大,不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不能够自己寻找和感受快乐时,对面的人怎么换都没用。正如不会游泳的人,怎么换游泳池,还是不会游泳。

而当一个人可以主动修复自己潜意识里的伤害,积极解决问题,去改善和父母的关系、重新认识和父母的关系时,就会发现,父母对自己还是有很多给予的。

对待婚姻也是如此,我们会发现,原来伴侣也给了自己很多,缘分是如此神奇。茫茫人海,两个人本来毫无关系,谁也不用为谁负责。我原来住在这里,你原来住在那里。后来竟然相遇,产生爱情,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还有了一个孩子!哇,生活怎么这么好。

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完整的,拥有完整的爱,那么,伴侣给的将是值得珍惜的一切。但是,如果你指望通过对方来弥补自己所缺失的部分,没有对方就活不了,那就意味着,你认定自己的内心有巨大的空洞,这件事只能靠对方来弥补。这样,爱到最后就变成了控制。

爱和控制是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的:爱一个人,是希望他好,希望他开心,希望他快乐;控制一个人,是要求对方只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快乐,占有欲会很强。

每个人痛苦的时候都要学会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内心并不完整。如果你真的足够强大,就会发现别人无法左右你的幸福。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说:“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

比如,有的人莫名其妙得罪人,莫名其妙发脾气,莫名其妙伤害孩子,莫名其妙迟到,莫名其妙喜欢买东西……这很可能都是因为他的潜意识有问题,只是他暂时没有意识到它。

没有意识到就无法去改变,最后的结果就是潜意识成为一个人的命运。

父母要意识到,所有对孩子的伤害,最终都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影响他的一生。唯有改变自己,改变婚姻、工作和与孩子的互动,才可以弥补潜意识中的缺陷。

在同一个家庭中,亲子关系模式往往会出现“代际遗传”。如果孩子发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不健康,那么,通常说明父母与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系也是有问题的。

到底该由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绝对不要等父母去改变,也不要等自己的孩子来改变,因为一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自己。

如果你能发生改变,恶性循环就可能从你这个节点开始变成良性循环,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由此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