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写给孩子的第一本逆商书
79250700000002

第2章 没有人能永远得第一

很多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得到第一名,然而,这个愿望是不切实际的,也是难以实现的。即使作为学霸,也只是在学习上有出类拔萃的表现而已,并不代表他们在生活中每个方面都能够拔尖。要想让孩子保持平常心,父母切勿强求孩子永远得第一名,而是要引导孩子以平常心面对胜负输赢。

不做第一名没关系

很多孩子都喜欢争强好胜,却不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也不是他们觉得自己必须得到第一名,而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所以才会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凡事都要占先、抢先,大有“独霸天下”的气概。

也许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能勇敢地争夺第一名是好事,这样一来,孩子至少在学习上会有不服输的精神,会有积极向上的勇气。的确,学习从来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而是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也需要孩子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既要下笨功夫,又要灵活应对,这样才能在学习上效率倍增。

孩子要想在学习上永保第一是很难的。现实生活中,除了学习之外,需要孩子们以竞争精神投入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和竞赛;与朋友相处的时候,你追我赶地进步和成长。在对竞争怀有极大热情的孩子心中,这些竞争过程都会产生胜负优劣。如果孩子们不能以坦然的心态面对现实,参与竞争,就会在无形中给自己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也会导致内心紧张焦虑。凡事皆有度。当孩子们竞争无度时,勇夺第一的精神非但不能激励孩子健康成长,还会导致孩子失去平衡的心态,导致焦灼不安,出现发展停滞甚至退步的情况。因而父母切勿一味地激励孩子争夺第一,而是要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积极地参与竞争,从而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果果八岁,正在读小学二年级。从小,果果就很争强好胜,从来不服输。妈妈一度感到庆幸,觉得果果以这样的精神投入学习之中,学习上简直不需要父母操心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年级,果果还没有意识到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因而相对平稳地度过了,但是自从升入二年级,果果发现根据学习成绩的高低,老师会在班级里进行排名。她突然着急起来,每次考试都想争得第一名。遗憾的是,果果每次考试都没有赢得第一名,为此,她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有一次,单元小测试的成绩出来了,果果只考了八十多分,这个分数在班级里处于落后水平。她沮丧地拿着试卷回家,刚刚推开家门就痛哭起来。妈妈被果果吓了一跳,还以为果果在学校里被欺负了呢,得知果果是因为考试没考好,妈妈原本想责怪果果,但是看到果果崩溃的样子,妈妈话到嘴边又赶紧咽下,安抚果果道:“果果,班级里有那么多孩子,每次考试,肯定有的孩子领先,有的孩子落后,这是正常现象。你只要尽力了,为了提升成绩而不懈努力,就对得起自己,也无愧于自己。当然,落后了,必须要努力,否则随着学习难度的提升,落后的情况就会更加严重。如果你需要,妈妈可以帮助你,也可以给你报名参加补习班。当然,你也可以努力学习,自己慢慢地提高成绩,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可以。退一步而言,如果你在学习方面只能处于中等水平,只要你健康快乐地成长,妈妈依然会很开心。”在妈妈的一番安抚下,果果渐渐地恢复平静,对妈妈说:“妈妈,谢谢您。”

如果不是妈妈觉察到果果的情绪异常,如果不是妈妈及时地安抚果果,让果果认识到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却不是唯一重要的,那么果果一定会陷入学习的误区之中,无法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情,更不可能端正学习的态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孩子的成绩,总是给孩子灌输一定要当第一名的思想,便在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人能够轻而易举地就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即使孩子在学习上有所成就,也要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而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进步态势。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切勿一味地对孩子施加压力。孩子的身心都很稚嫩,父母要有耐心支持和鼓励孩子,才能陪伴孩子健康成长,从而变得越来越强大。

学习落后只是暂时的

在很多人陷入教育焦虑的当下,每个父母都很难保持淡定的心境。尤其是当看到孩子在学习上处于落后状态时,更有心急的父母恨不得拿起笔代替孩子上考场。殊不知,即使父母再爱孩子,也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长。俗话说,不经历无以成经验。这正告诉我们,每个孩子要想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更多,就必须凡事亲力亲为,对于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做好,对于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要争取做好。也许一路走来,孩子会跌跌撞撞跌得鼻青脸肿,但是他们不会放弃,更不会畏缩。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同样要保持积极努力的状态,才能改善暂时落后的情况,鼓起信心和勇气乘风破浪,到达彼岸。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孩子在学习上的天赋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孩子擅长文科,有的孩子喜欢理科,还有的孩子喜欢科学百科,也有的孩子在艺术上有突出的表现。父母要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要全盘接纳孩子的一切,更要认识到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都是孩子最真实的表现。那么,当孩子在学习上落后的时候,作为父母首先不要着急,这样才能避免催促和责怪孩子。我们知道,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期,因此每个孩子“绽放”的时间也不会和他人一样。父母以爱心和耐心浇灌孩子的成长,相信孩子的表现一定不会让父母失望。反之,如果父母总是打击孩子,批评和否定孩子,则一定会导致原本就缺乏信心的孩子失望沮丧,根本无法鼓起勇气面对成长。

皮皮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要说闯祸,没人比他更在行了,他的眼睛骨碌碌一转就会有一个坏点子。但是一旦说起学习,皮皮马上就会蔫头耷脑,因为他的学习表现简直太糟糕了。几乎每节课,坐不住椅子的皮皮都会被老师严厉批评至少一次;几乎每次点评作业,皮皮都会被老师当成“反面教材”来警示同学们。为此皮皮很苦恼,他不想总是当落后生,然而,他似乎不知道如何努力,也没有掌握努力的好方法,因而在学习上一直毫无起色。

对于皮皮的表现,爸爸妈妈并没有激励皮皮,相反,曾经都是学霸的他们为自己居然有皮皮这样的孩子而感到羞愧。每当被皮皮的错误严重打击的时候,妈妈会歇斯底里地怒骂皮皮:“皮皮,你是个笨蛋吗?还是个弱智?我看你把那点儿聪明劲儿都用到歪门邪道上去了,所以在学习上才会这么落后。你到底能不能端正学习态度,给我们长长脸呢?”一开始,皮皮被妈妈怒骂之后会伤心地哭泣,觉得自己很无能。然而,随着被妈妈怒骂的次数越来越多,皮皮渐渐地变得麻木了。他愤愤不平地想:“我又不是故意学习这么差的,你们凭什么这么骂我呢?我以后还就不学习了,随便你们怎么骂,我都无所谓。”从此之后,皮皮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再也不尝试努力,而是稳居班级倒数第一的“宝座”。

皮皮虽然调皮捣蛋,但是并不想让自己的成绩始终都排名倒数,他的自尊心很强,也在努力地提升成绩。然而,爸爸妈妈对他的放弃和责骂,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妈妈在愤怒之余口不择言地给皮皮贴上负面标签,这更是让皮皮对自己的努力彻底绝望。

不管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如何,也不管作为父母对孩子寄予了多么大的期望,父母都切勿随意地否定和指责孩子,更不要让孩子陷入负面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当父母彻底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就相当于把孩子的上进心连根拔起。父母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不想在学习方面落后,既然如此,父母又何必指责孩子,抱怨孩子呢?父母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并肩作战,努力提升成绩,而不是把孩子打击得“体无完肤”,让孩子一蹶不振。通常情况下,孩子在学习方面吃力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要找到导致孩子成绩落后的根本原因,才能有效地帮助到孩子。

勇敢地发问——十万个为什么

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特别喜欢问问题。有些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让父母无从回答。那么,孩子提问到底好不好呢?当然很好。爱提问的孩子喜欢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每当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积极地请教父母。然而,也有一些孩子性格内向,自卑心理很严重,即使有困惑也不敢发问。日久天长,他们会渐渐地关闭心扉,对于不懂的地方会不懂装懂,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失去了学习的良好途径。

当发现孩子沉默寡言的时候,当发现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的时候,父母不要姑息纵容孩子,而是要激发孩子提问的兴趣,激发孩子开动小脑筋,勤于思考。面对孩子的勤学好问,父母切勿感到厌烦,否则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也让孩子从充满热情地提问,到不敢提问,最终懈于思考。因为总是被父母敷衍,有些孩子还会产生自卑心理,渐渐地关闭心扉。这样的挫败感,对于孩子的成长绝无好处。

妈妈发现,可乐自从过了五岁生日,就成为不折不扣的家庭版“十万个为什么”。原来,可乐的问题很多,不管做什么事情,也不管什么时候,可乐随时随地都能提出问题。例如,走在路上,她指着电线杆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妈妈回答:“电线杆。”可乐又问:“电线杆是什么?”妈妈回答:“电线杆是架设电线用的,可以传输电。”可乐继续问:“电是什么?”妈妈回答:“电是一种能源,能够变成光和热,还能变成动力。”可乐丝毫不觉得满足,又问:“能源是什么?电力是什么?”妈妈终于失去耐心,训斥可乐:“哎呀,一天到晚的怎么这么多问题,你能不能消停会儿?等你长大了,就知道答案了。”可乐被妈妈一番抢白,很失落,很沮丧,回到家后,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半天都没有出来。

妈妈不明就里,问爸爸:“可乐怎么了?”爸爸埋怨妈妈:“还不是你,对孩子的提问一点儿都没有耐心。孩子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估计很长时间之内都不想再和你说话了。”在爸爸的提醒之下,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在回答问题时态度恶劣,小小年纪的可乐已经感觉到了。

父母是孩子的天,家庭就是孩子认识整个世界的起点。尤其是对于学龄前孩子而言,他们非常依赖父母,不管有什么疑问或者是受到什么伤害,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告诉父母。作为父母,切勿对孩子表示厌烦,否则就会无意间伤害孩子的心,也让孩子从积极地提问到不喜欢提问,导致学习的状态迥异。

父母要鼓励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也要激励孩子坚持努力学习,坚持不懈进步。面对孩子的提问,为了培养孩子的逆商,父母既要有耐心,还要引导孩子去寻找答案。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的提问,常常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却不知道这对于启迪孩子进行思考绝无好处。孩子终究会长大,离开父母的身边独自生活,父母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各个方面的独立能力,将来孩子才会更加强大,真正地驾驭命运,掌控人生。

有些问题其实很简单

面对问题,很多孩子都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会被自己想象中的困难吓住,而不能激励自己迎难而上,战胜困难。这是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孩子缺乏人生经验,对很多事情的预期不符合实际;二也是因为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凡事都无须自己亲自动手,而由父母代劳,这直接导致孩子的能力发展滞后。

畏难的孩子一旦看到困难,就会习惯性地退缩躲避,他们最大的特点是缺乏信心,即使面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到。不得不说,这是孩子自我认知过低的表现,会影响孩子各个方面的正常发展。看到孩子表现出畏难情绪时,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这样才能使孩子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孩子在凭着自己的努力真正战胜困难之后,自信心一定会大大增强。

伟大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进行过一个有关焦虑的实验。他让实验对象把担心和忧虑的事情都写在纸上,并且署名。一段时间之后,卡耐基再把实验对象召集起来,把他们亲笔写满焦虑的纸分发下去,结果,大多数人都发现他们所担忧的事情并没有真的发生,只有极少数人所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却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由此可见,人们的很多担忧和焦虑都是毫无意义的。那么,孩子们想象中的困难呢?实际上经过主观的思考,困难也已经被无限放大了。父母要引导孩子端正面对困难的态度,也要告诉孩子们如何做才能战胜困难。最重要的在于,要让孩子意识到他们自身的力量很强大,而很多困难只不过是外强中干,是根本不可能击垮他们的。父母帮助孩子提升了自信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就会越来越好。

周末,老师布置了一份实践作业,让孩子们学习做一道菜。这对于从小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们而言,难度很大。有些孩子更是“十指不沾阳春水”,连择菜、洗菜和切菜都不会,更别说是做菜了。才放学回到家里,思思就大呼小叫:“妈妈,老师让我们学习做菜。”妈妈不由分说地表示否定:“这怎么行呢?厨房里不是水,就是电,还有危险的火,你记得我告诉过你十八岁之前不能进厨房的话吗?”思思无奈地说:“我也不想进厨房给您捣乱啊,但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妈妈开始出馊主意:“要不你撒谎吧,就说你已经做了,我批准你撒谎一次。”思思哈哈大笑起来:“如果被老师识破,我就说是您让我撒谎的吗?”妈妈连连摆手:“当然不行。其实,做菜也没有那么难,妈妈教你吧。”思思很畏惧:“我可不敢,我记得您有一次煎牛排,胳膊都被烫伤了。”妈妈安抚思思:“那是意外,只要小心一点,就没关系。我会先告诉你要点,再来指导你做的。刚才说撒谎,那是逗你玩呢,你都九岁了,是个大姑娘了,会做几道菜很好,偶尔我和爸爸都不在家,你也可以照顾自己。”

思思很发愁,想起妈妈上次胳膊被烫伤的事情,她就心有余悸。在妈妈的鼓励、支持和亲身示范之下,思思终于鼓起勇气挑战炒鸡蛋。第一次,她手忙脚乱地把鸡蛋连壳扔到油锅里了;第二次,她忘记放油,直接把鸡蛋倒入锅里了;第三次,她总算做出了有点儿模样的炒鸡蛋。得到妈妈的表扬,思思说:“哇,原来炒鸡蛋不像我想象中那么难啊。我本来以为,我把鸡蛋倒入锅里,一定会被炸成大花脸呢!”经过几次反复的操练,思思炒鸡蛋的动作越来越熟练,她还百度了炒鸡蛋的各种技巧呢!

很多问题,并不像孩子们想象中那么难。对待学习,也是同样如此。当孩子因为内心的恐惧而畏缩不前的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如何去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在有了好的想法之后,要想获得成功,孩子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如果没有第一步,也就不可能有接下来的每一步,所以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信心和勇气。

作为父母,切勿有畏难情绪,很多事情,如果父母都觉得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孩子就会更加胆怯,畏缩不前。由此可见,父母是孩子的先驱者,也是孩子的引领者。父母要避重就轻,即使明知道有些任务很难完成,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畏缩的模样。除了要激励孩子勇敢前行之外,父母还要以身示范,给孩子做好榜样。正如人们常说的,恐惧本身才是最值得恐惧的。只要能够打破孩子心中的禁锢,让孩子充满信心,再加上父母的言传身教,相信孩子不管是面对生活,还是面对学习,都一定能够鼓起信心和勇气,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戒掉粗心的坏习惯

很多父母都会指责孩子常常犯粗心的错误,导致在考试中原本可以取得好成绩,却因为粗心大意而考得很糟糕。这样的结果,孩子当然也不想看到,但是习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孩子一旦养成粗心的坏习惯,要想改掉就很难。也有一些父母对于孩子的粗心表现得不够重视,他们总觉得孩子是因为粗心才没考好的,所以没关系,只要下一次做到认真细心就好。殊不知,习惯的力量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例如,粗心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让孩子防不胜防。有些孩子心里想着一定要认真细心,却还是情不自禁地会粗心,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感到万分沮丧,垂头丧气。

那么,父母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戒掉粗心的坏习惯呢?看着孩子因为粗心而考得很糟糕,父母一味地批评和否定孩子,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沮丧,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彻底绝望。父母要知道,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信心作为支撑。而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恰恰是孩子信心的来源。

这次考试,佳琪考得很糟糕,很多简单的题目都错得一塌糊涂。妈妈在和佳琪一起认真分析试卷之后,发现佳琪因为粗心丢掉了很多分。妈妈语重心长地对佳琪说:“看看吧,你本来可以考取班级前十名的,结果却考到了二十名开外。如果你能认真细心一些,成绩是不是会提升一大截呢?”佳琪羞愧地低下头,当即向妈妈保证:“妈妈,我下次一定会认真细心的,争取考出好成绩。”妈妈显然对于佳琪的保证不太满意:“不是争取考出好成绩,而是一定要考出好成绩。粗心害死人,可不能再粗心了。”然而,再一次考试中,佳琪还是粗心大意,丝毫没有改变。妈妈勃然大怒:“佳琪,你就不能认真点儿吗?总是这么粗心,将来小升初就完蛋了。你考不上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我和你说过多少次了?”看着声色俱厉的妈妈,佳琪害怕地哭起来。妈妈不耐烦地说:“哭哭哭,哭有什么用,要改啊!”这次事件之后,佳琪变得很沉默,也很自卑,很少和妈妈沟通。

后来的几次考试,佳琪的状态都很不好,考试成绩非但没有提升,反而严重下滑。妈妈在和老师沟通后,了解到佳琪最近很自卑,而且上课的时候神情恍惚,妈妈意识到自己的否定和批评非但没有帮助佳琪有更好的表现,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当即进行自我反省。妈妈还看了很多教育专家的书籍,这才了解粗心不但是习惯问题,也与孩子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妈妈在咨询心理专家后,采取有效的方式帮助佳琪增强信心。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妈妈和佳琪的关系有所缓和,佳琪的成绩也得到了提升。

如果教育孩子只是发脾气就能做好的事情,那么每一个父母都能成为合格的教育家,因为几乎每一个父母都会发脾气。遗憾的是,教育孩子从来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父母对孩子发脾气,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使孩子放弃努力,破罐子破摔。也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来做好每一件事情。教育孩子是需要每一个父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付出耐心和爱心才能做好的事情。尤其是面对孩子的各种坏习惯,父母更是要全心投入陪伴孩子,也要深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引导和帮助孩子。

对于学习而言,粗心的确是一个很糟糕的坏习惯,父母切勿乱发脾气指责孩子,而是要更加用心地与孩子相处,走入孩子的内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父母教育孩子,同样要以了解孩子为前提。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远离拖延症

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大城市中生活,每个人恨不得如同陀螺一样高速旋转,而且永远不要停下来。然而,就在父母们争分夺秒努力工作,拼尽全力打赢与时间的每一场战争时,孩子们却在拉扯父母的后腿,给父母泄劲,这让很多父母都感到抓狂,不知道孩子为何喜欢拖延,更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远离拖延症。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高效率地学习和生活,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得让父母满意。但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也不能保持集中,所以他们常常会分散注意力,放下手中本应该专心去做的事情,转而去做其他的事情,这是由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父母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帮助孩子改掉磨磨蹭蹭的坏习惯。除了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孩子注意力容易变得涣散之外,孩子患上拖延症还有很多其他原因。诸如,孩子对于所要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因而故意拖延时间不愿意去做;孩子具有强烈的畏难情绪,担心自己不能完成艰巨的任务,因而也会消磨时间,尽量不去尝试;孩子们缺乏时间观念,不能意识到时间正在飞速流逝,所以缺乏紧迫感,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做各种事情,却没想到光阴似箭,一去不返……在拖延的时候,不但父母看到孩子磨蹭会着急,孩子自己也会因为拖延而产生挫败感。众所周知,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也是生命的载体。试想:如果孩子不能主宰时间,掌控生命,一定会产生无力感,也会深受打击。因而帮助孩子戒掉拖延,实际上是在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让孩子相信自己具有可以把控一切的强大力量。

一年级新生入学,闹闹迟到了。老师没有批评闹闹,而是意味深长地看了闹闹一眼。放学之后回到家里,闹闹早就把这件事情抛之脑后了,根本没有和妈妈提起。次日清晨,闹闹起床之后一如既往地磨蹭,果然又迟到了。这一次,老师毫不客气:“这位同学,你是怎么回事,昨天迟到了,今天又迟到,你没看到同学们都已经开始上课了吗?”被老师批评,闹闹一整天的情绪都很消沉,才放学走出校门,他就迫不及待告诉妈妈:“妈妈,明天早晨要早早起床,我都迟到两天了。”妈妈对此不以为意:“哎呀,才上一年级,迟到一会儿也没关系,学的内容很简单,你不是在课外班都学过了吗?!”闹闹本来还因为迟到很愧疚,被妈妈这么一说,又懈怠了。

第三天,闹闹继续迟到。老师很生气地给妈妈打电话:“开学三天,您家孩子每天都迟到,我想了解下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妈妈笑起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孩子爱磨蹭,早晨起床不晚,磨蹭之后,到学校就晚了。”老师说:“如果您不能改掉孩子磨蹭的坏习惯,那就只能比正常时间提前半个小时起床了。孩子天天迟到,影响我们正常的课堂秩序,这是不允许的。而且,孩子迟到,我必然要批评他,否则对其他孩子来说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孩子被批评,一天上课都无精打采的。希望您能对此引起重视。”

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妈妈才意识到迟到原来这么严重。针对迟到的问题,妈妈专门和闹闹沟通过,闹闹也不想迟到,而且很愿意戒掉拖延的坏习惯。为了帮助闹闹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形成时间意识,妈妈在征求闹闹的意见后,买了好几个番茄闹钟和沙漏,摆放在家里的不同地方。此后,闹闹穿衣服收拾床铺用番茄闹钟定时五分钟,洗脸刷牙看着沙漏耗时五分钟,去卫生间用番茄闹钟定时十分钟,吃饭用沙漏定时十分钟……每天,闹闹起床之后三十分钟就出门去学校,大大提升了效率,不但有了更多的睡眠时间,而且早早地就能来到学校。在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闹闹变得更加自信,行动起来也更快速。后来,闹闹还把这个好习惯用到学习上,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还有富余的时间看课外书呢!

一个磨磨蹭蹭、做任何事情都被别人落下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自信心呢?每当看到自己凡事都落在别人的后面,孩子必然感到自卑,也就无法发挥自身的所有力量去勇敢争先。作为父母,切勿觉得孩子拖延是小事情,一则拖延会导致迟到,二则拖延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三则拖延还会导致效率低下。父母要想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在学习上有出类拔萃的表现,就要引导孩子认识到拖延的恶劣影响,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助力孩子戒掉拖延。

现代社会,凡事都讲究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成果,时间也是做一切事情的资本。很多孩子知道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也需要具备各个方面不可或缺的因素,却唯独忽略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只有拥有时间,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也只有提升时间的利用率,才能让自己更从容,也让生命的时光绚烂绽放。提升孩子的逆商,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戒掉拖延症,让孩子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也让孩子充满自信地主宰和把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