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7953600000153

第153章 长江卷(86)

决战唐家山迫在眉睫。

然而,5·12这场中国30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但夺去了许多人宝贵的生命,而且也彻底破坏了四川地区的交通和许多基础设施,在千头万绪的救灾工作中,决战唐家山不但工作量巨大,而且在决策、技术和组织工作各方面都面临巨大考验……

决战能取得胜利吗?

激战唐家山

2008年5月13日下午,正在废墟上指挥抗震救灾的北川县县长经大忠,突然接到了从漩平乡逃出来的一位村干部惊慌的报告:

“县长,不得了哇!唐家山被震垮了,水关在上面流不下来,上午水就进了我们漩平乡的街道,乡政府办公楼都被淹了……”

经大忠赶快来到了县城废墟旁的湔江边,果然,昔日水面宽阔的湔江只剩下一股细流,而且流量越来越小。经大忠的心揪紧了--唐家山离北川县城只有3.2公里,这里出现堰塞湖,不但上游的几个乡镇要被淹没,而且一旦发生溃坝,巨大的洪水会挟雷霆万钧之势倾泻而下,下游乡镇和绵阳市区首当其冲,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一面向上级汇报,一面派人到上游乡镇去,带领老百姓向安全地带转移。

与此同时,解放军总参谋部通过卫星也发现了这个巨大的堰塞湖,并立即将情况向有关方面通报。

5月14日航空兵部队在抢险救援工作中也发现了这一重大险情,并迅速将险情报告给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同一天,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中心的科研人员,在处理无人驾驶飞机的航拍数据时,也警觉地发现,在北川县城附近的峡谷中,地震突然震出了一道大坝,大坝堵塞了湔江,形成了堰塞湖。

5月15日,情况已经汇集到水利部。国务院、四川省和绵阳市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目光都投向了这个“定时炸弹”。老百姓中流言四起,一些人想起了昔日的叠溪地震水灾,于是“大水要下来了,北川就要沉下去了”、“绵阳危险了”等等流言搞得一些人惊慌失措。

为了彻底掌握唐家山堰塞湖的具体情况,以便采取对策,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了水利组,派出工作人员和水利专家去现场进行水文地质资料的勘察和堰塞湖险情监测,并组织上游群众火速撤离。5月15日这天,工作人员和水利专家们分六批向唐家山进发,一路冒着余震的威胁,历尽艰险,但由于山体断裂、不断滑坡,直到5月16日都无法到达坝顶,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无法掌握。

在人们的焦急中,余震还在持续,堰塞湖的水位还在上升。

5月16日,空军派出两架直升机运送水利专家,低空飞行察看唐家山堰塞湖。

当时由于没有停机坪,飞机无法在堰塞坝上降落,同时天气又十分恶劣,到处雾蒙蒙的一片,能见度极低,从空中进行勘察有很多困难,但专家们还是尽最大努力,大体弄清了情况。他们认为唐家山堰塞湖是四川地震生成的30多个堰塞湖中最大的一个,由于唐家山山体滑坡和崩塌,大量泥沙山石便堆积在通口河唐家山处,形成了一座长800余米、宽600余米、高82米到120余米、体积约为2000多万立方米的大坝,将奔腾而下的湔江拦腰截断……

一座有2000多万立方米土方的大坝它到底有多大?有人推算了一下,如果把这些土方筑成1米宽、1米高的墙,可以筑到2万公里,相当于半个地球赤道的长度。

5月17日深夜,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永祥赶到绵阳,国家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也同期到达,与绵阳市领导紧急会商对策。绵阳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室彻夜灯火通明,经过各方面专家对卫星图像资料和别的资料仔细研究后,决定继续采取空中观察的办法,监测堰塞湖的水情。

除空中观测外,5月18日,水利部水文专业组紧急抽调30余名技术骨干,组成10支堰塞湖现场勘测突击队。这一天,来自成都的水利专家和来自水利部的专家再度乘直升机前往唐家山堰塞湖考察。但是,飞机仍然无法在现场降落,空中观察后专家们估算,这个堰塞湖如果蓄满了水,库容将在3亿立方米以上。

3亿立方米的库容在岷江流域仅仅次于紫坪铺水库,而1亿立方米的洪水就足以吞噬一座人口50万到100万的城市!

专家们测算,如果唐家山堰塞湖发生三分之一溃坝,仅绵阳市就会有近16万人口被淹没;如果发生二分之一溃坝,绵阳市将有120多万人口遭到浩劫;如果全面溃坝,绵阳市将有130多万人口在汹涌的洪水中遭受灭顶之灾!

于是唐家山堰塞湖被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前线专家列为“1号风险”,而确保它的防洪安全立即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

余震和降雨都在持续,堰塞湖的水位还在以每天两米左右的速度上升。水利专家和绵阳市采取措施,加强了对堰塞湖上游降雨和来水的监测预报;抓紧清理北川县城以下河道中的各种堆积体;建立监测点,24小时不间断监测流量变化;并抓紧转移上游可能被淹没范围内的人员。勘测突击队还火速与水利部水文局联系,紧急调拨ADCP测流仪器进行水文观测……而监测数据显示,随着主汛期日益临近,堰塞湖的威胁将越来越大,甚至在不考虑上游发生降雨的情况下,预计18到24天后,水位将达到过流高程,如不采取措施,极可能发生漫顶溃决。

情况万分危急。一份由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手写的紧急报告送到了北京。党中央、国务院审阅后,确定了“积极抢险,主动避险”的八字方针。胡锦涛总书记深夜给正在四川指导抗震救灾的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打电话,要求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加强巡视,做好应急预案,科学决策处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不出大的问题。

19日晚上,水利部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了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救灾指示,并决定24小时监测值守唐家山,尽快提出处置方案和人员转移的应急预案。

20日,四川著名水文地质专家、省地矿局66岁已经退休的高级工程师杨杰主动来到绵阳,带着三位大学生和水文监量仪器空投到堰塞湖所在地禹里乡,建立了水文观测点。这个监测点有效地监测了唐家山堰塞湖的水位及库容,每一天都用其他单位或部队的卫星电话,把监测数据向指挥部汇报,为指挥部掌握下游是否会发生灾害,灾害形成的速度如何,是否能赢得抢险的时间等等提供翔实依据,以便作出正确决策。

经过监测,杨杰等人还写出了《关于在湔江上游“北川—治城—杨家坪”段开展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普查的报告》,建议查清这个地区地质灾害的位置、规模,并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评估,以避免地震后新一轮地质灾害带来的可怕后果。

这天下午,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组长、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和水利部长江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带领专家又乘坐直升机到达了唐家山堰塞湖上空。通过四个多小时的空中仔细观测,再次了解了坝体的情况。

然而,仅仅空中观测仍然不够,实地勘察仍然是制定抢险措施必不可少的依据。经研究,21日上午,两架载有20余名水文、观测专家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的直升机再次直赴唐家山,冒险进行实地勘察。由于唐家山堰塞湖坝体上无法降落,在距离地面一米多高时,飞机上的人员便逐一跳下。飞机螺旋桨刮起的气流曾把很多人击倒,但大家挣扎着站起来后拍拍身上的泥土便开始了工作。

站在堰塞湖坝顶环顾四周,像站在一座小山上,周围山岩上的巨石和碎石仍然在不断地滑落在湖水中,发出“哗啦啦”的巨响,溅起阵阵水花和水雾,岩石落入水面的巨声和余震发出的“地声”相互应和,随着阵阵余震,落下的山石更多,“轰轰隆隆”的声音震天动地。

唐家山原本是一座植被茂密、岗峦滴翠的地方,但地震后,两岸的山体像刀劈斧砍般被齐齐削掉,成了光秃秃的危岩。地震中形成的大坝也和一般水库的大坝完全不同,高高低低,到处是烂泥和大大小小、有着尖尖棱角的石头,里面夹杂着折断的树木和荆棘,让人没有地方落脚。从坝顶走到坝底,从这头走到那头,都根本没有路。专家们在陡立的巨石上、在倒下的树木间、在深陷的污泥和松散的碎石沙土上,手脚并用地艰难行进,稍一不慎,就可能葬身湖底。不一会儿,全都大汗淋漓了。

经过专家们艰难的现场监测,唐家山堰塞湖坝体的顺河长度约803米,横河最宽处约611米,顶部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全部由石头和山坡风化石组成。截至5月21日下午5时,湖内水位为716.01米,相应容积为0.977亿立方米,上下游水头差为52米。

除此之外,专家们还总结出了唐家山堰塞湖面临的四大风险。一是气象风险:唐家山堰塞湖上游地区已进入主汛期,据气象部门预报,六七月上游地区的降雨将达到400毫米至500毫米,水量比往年明显偏大。上游来水增多,对堰塞湖的泄洪能力构成挑战。二是地质风险:堰塞体由山体滑坡形成,地质结构由岩石和碎粒土构成,在堰塞体的下方已经形成了一些渗流点,渗流量在缓慢增加,不排除有导致堰塞体局部垮塌的可能。三是余震风险:5·12之后,每天发生的大小余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频频发生的余震和持续不断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时刻考验着堰塞体的安全。四是滑坡风险:堰塞湖的上游还存在一些较大的滑坡体,在较强余震和降雨的情况下,对堰塞体会构成威胁。

返回绵阳后,根据来自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的专家们立即和四川省、绵阳市以及武警水电部队研究对策,并迅速上报国家防总和水利部。

5月22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后再次来到绵阳,刚下飞机即改乘直升机前往唐家山堰塞湖实地考察。

直升机穿行在川西北的高山峡谷间,半个多小时后来到了堰塞湖上空。观察了堰塞湖的情况后,飞机在禹里乡降落。这个乡位于唐家山堰塞湖的上游,当地相传是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乡,境内有禹穴、剜儿坪等遗迹。为防范回水继续上涨淹没村庄,部队正在组织当地受灾群众转移。

温家宝走到了乡亲们中间,和大家一一亲切握手,仔细询问受灾的情况,并且告诉大家“现在威胁最大的就是堰塞湖”,安慰道:“你们放心,我们一定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今天晚上就要开会研究,主动处理,越快越好,一定会确保群众安全。”

当天晚上,温家宝在列车上召开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专题研究处理堰塞湖的问题,决定成立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的前线指挥部,由四川省省长蒋巨峰任总指挥,水利部、武警水电部队、成都军区空军的负责同志参加。会上温家宝提出了处理堰塞湖的三条原则:一、主动处理,避免被动;二、立足于早处理,防止水量增大后增加处理难度;三、同时制定工程排险方案和人员转移避险方案,确保群众生命安全,确保部队和抢险人员生命安全,绝不能再造成人员伤亡。

从此,“零伤亡”、“不死一个人”便成为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方案的灵魂和核心,从军方到水利部到地方政府,所有的工作,所有的细节,都以这三个字为最高准则。绵阳市党政工作人员对公众说,地震是天灾,不可预测,堰塞湖则不同,是可以预测的,如果再发生伤亡,就是人祸,就是失职。

成立当天,蒋巨峰就组织各路人员召开了前线指挥部会议,对抢险避险做出具体安排。为了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从这一天起,蒋巨峰便几乎每天都奔走在绵阳和唐家山之间,并多次在坝顶现场办公,及时研究和解决抢险中的各种问题。

5月23日晚上,经过紧张的研究分析和计算,堰塞湖处理方案完成。专家们根据堰塞湖溃坝将产生的后果,提出了三套预案:

第一套预案按三分之一溃坝考虑,撤离人口约16万,淹没城镇面积约460万平方米,淹没房屋410余万平方米,涉及北川县、江油市、三台县、绵阳涪城与游仙两大城区的33个乡镇11个社区,涉及重要单位44个,绵阳主城区基本不受大的影响。

第二套方案按二分之一溃坝考虑,撤离人口120万左右,淹没北川等5个县、市、区城镇面积5368余万平方米,淹没房屋1903余万平方米,涉及33个乡镇169个社区,182个重要单位。

第三套方案按全溃坝考虑,撤离人口130多万,淹没绵阳市城区面积6234余万平方米,淹没房屋2125余万平方米,涉及35个乡镇175个社区,重要单位192个。

后来考虑第二、第三方案涉及的人口和淹没的面积都相差不大,为确保安全,发布警报后,都按全溃坝的撤退方案执行。

专家们还计算出,如三分之一溃坝,洪水到达绵阳城区的时间约需6小时;如发生全溃坝,洪水到达绵阳的时间便缩短为4.4小时了。在这段时间内,只要组织有序,人员完全可以安全转移。

但是,鉴于冲击波、气流及大流量可能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无法事先模拟的一些因素,溃坝须撤离的人口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水利部领导建议绵阳市委应提前做好转移群众的预案,以免临时发生不测。

5月26日下午,绵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撤离疏散动员大会,把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详细告诉了全市数百万民众,明确指出:“要避险,紧急疏散势在必行!”当天下午,绵阳气象台发布重要天气消息--从26日到27日上午,绵阳东西部地区将出现明显的强降雨天气,局部地区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雷阵雨、大到暴雨。抗震救灾指挥部认为,对这种天气预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宁可备而无患,不可患而不备,决不能让灾前无备灾后流泪的悲剧重演!

当天晚上,北川县和江油市便撤离了近4万人,以后又陆续撤离了3万多人。

由于情况复杂,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险方案曾一再变动。

最初,专家们的疏通方案是:在堰塞湖坝体上挖出一条梯形泄流渠,上宽60米下宽20米,通过泄流把悬湖的水导向下游,一是可以降低坝前水位,以减少水对堰塞体的压力,防止出现大的溃坝;二是泄流过程中的冲刷,可以使泄流渠逐渐增大,等于让坝体慢慢溃决,从而减少对下游的威胁。

方案通过后,挖渠的任务交给了武警水电部队。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武警水电一总队、二总队、三总队和三峡指挥部的精干队伍齐聚唐家山,共同参加对堰塞湖的决战。这些官兵都至少有三年以上的实战操作经验,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而在一个工程上集中了这么多“精锐之师”,在武警水电部队成立的40多年中,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