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7953600000159

第159章 珠江卷(3)

西江流域雨量充沛,但很集中,全年不平衡,需要许多水库来调节水量,丰水期和枯水期互济;西江从头到尾落差有2000余米,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可以驱动众多发电机。险滩多、坡陡、流急的红水河水力资源特别丰富,可以梯级开发。

全国闻名的鲁布革电站,龙滩水库、岩滩水库,天生桥一、二期工程,以及正准备施工的大藤峡工程,等等,都是防洪、发电、航运俱备的工程。

龙滩水库:是红水河上游的一个大型水库,库容170多亿立方,地处广西河池天峨县境内。水库蜿蜒于云贵高原东缘的群山峻岭之峡谷中,龙滩水库防洪、发电、航运综合利用。它是西江上游的龙头工程和战略性骨干工程,是西江堤库结合的关键工程。它创造了世界三个之“最”:最高混凝土大坝,坝高216.5米;规模最大的地下厂房;提升高度最高的升船机,可提升179米。

它是梯级电站之首,以下还有岩滩、大化、百龙滩、乐滩、桥巩、大藤峡六级电站相继开发,可以发电200多亿千瓦时。龙滩蓄水后,大部分险滩被湖水淹没,500吨船可以直航广州。它可以拦蓄50年一遇洪水,不致肆虐三角洲。

在施工过程中,坚持了沙土保持、绿化、园林化等措施,做到挡渣、护坡、钢筋锚固、防止山体滑动等结果。

天生桥水电站坐落在南盘江上游,分一级二级,天生桥一级电站是红水河梯级电站的第一级,1991年开工建设,因为媒体的频繁宣传,大家耳熟能详,到2000年4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年发电量是52亿千瓦时,强大电力送至两广、港澳,蓄水量102亿立方。它的大坝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属世界先进水平。水库大坝有各种类型,有土坝、有钢筋混凝土坝等,而天生桥大坝采用的是当地用之不竭的石头资源,作堆石大坝,外加水泥面板,非常坚固。它的电站设备选型、电脑化操作等的高标准,使它成为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天生桥二级电站,在广西隆林县。南盘江三江口到双河口短短的一段河床,落差竟达425米,共建三座大型水电枢纽:天生桥一级二级,平班三级。年发电总量149亿多千瓦时,是“西电东送”的骨干主力军。天生桥一级水头高111米,而天生桥二级水头最高达204米。年发电82亿千瓦时。

百色水利枢纽:大型水库,库容达到56.6亿立方,是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多功能水库。使南宁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扩大灌溉面积为1万公顷;使右江航道由六级提高为三级,能够通行1000吨船只;四台机组发电,年发电17亿千瓦时。

这样的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是造福工程,是平安工程,是致富工程。

2000年11月8日贵州省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建,同时开工,标志“西电东送”的全面启动。

请想一想100余个大中型水库及水利枢纽,长藤结瓜般出现在西江上,像一串银练串着上百颗大小明珠。100多年前,水利专家们左争右议,看不到希望,这“希望”如今100倍几百倍地出现了。珠江不必再艳羡长江有洞庭湖、鄱阳湖、太湖这样的大湖作为水的仓库,现在它自己也有了成百个人造的大湖,作为水的仓库。

过去,洪水来时恨它多余、残暴、无情;当枯水干旱时又视水为宝贝、甘露。大中型水库就可以起到调节、调和的作用。这对农业稳产高产、稳定浇灌面积,功莫大焉!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这方面工程很多,内容丰富,目的只为既防洪又治水土流失,狂暴的雨水冲刷掉土层,土地就变得贫瘠低产,特别是岩溶地貌,只要石窝窝里有点积土,就种几棵玉米之类作物,如若这点土也保不住,全山就石漠化。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凶恶而苦涩,步步紧迫吞食人们的家园,它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并称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石漠化地方,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没有土,没有绿,只有狰狞的、长着锋利牙齿一样的石头。石灰岩地区存不住水,一场雨之后,很快“滴、跑、漏”光了。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极其脆弱,石漠化每年以180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耕地以每年11万亩的速度在消失。专家指出:“如果石漠化不加速治理,25年内石漠化就会翻一番。”石漠化会引致自然环境更加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专家预测,真是这样,130年后,古“夜郎国”就会变成古楼兰国。

治理石漠化是贵州省建设生态环境、脱贫致富、为下游百姓着想的民心工程的中心任务之一,各地都在努力。

比如贵州贞丰县的石漠化山头,光裸着,黑褐色,寸绿无有,毫无表情地耸立着,变成死山,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气。

经过多年治理,贞丰县的许多石漠化山头终于长出了绿色,可喜可爱的绿色。证明了治理的成绩。

西江中上游,过去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综合治理了小流域2500条,修水平梯田17000多公顷,兴修蓄水保土工程50多万座,种植水土保护林、经济林、果树林8000多公顷,封山育林1万多公顷等等。原来情况严重的南盘江、北盘北中上游,经过治理,得到显著效果,泥沙下山入河被控制,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脱贫致富有了很大进步。

这些工作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取得成绩,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而人民群众在这些工程中,觉悟很高,豪情空前。

三角洲南【海】番【禺】顺【德】地区,从宋代开始就创造了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这一带土地平旷低平,海拔极低,雨水一多就淹。人们在长期劳作中,创造了桑基鱼塘即把部分土地挖成鱼塘养鱼,挖出来的泥土堆到塘基上,把塘基抬高,种果、种蔗,更多的种桑。种桑养蚕,蚕沙【蚕粪】倒入鱼塘喂鱼,到冬季干塘,将塘泥翻上塘基肥田。形成生态循环。这个模式一直为生物界、农业界称道。这个模式在当代更为发扬光大。

这也说明在农民中,生态意识、生态积极性,古就有之。只要启发得当,就能燃起熊熊烈焰。

保护水资源,发展供水大业--

这是珠江治理中的重要一环。眼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体呈恶化趋势,西江上游的南盘江、北盘江地区、特别是三角洲地区等,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废气废水废物排放日增,一半河段的水质劣于Ⅲ类,到达不能饮用地步,人畜饮水安全受到严重挑战。保护水源、发展供水事业,成为一件大事,也是城乡发展的必须。

近年来,珠江流域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使得年供水能力达到931亿立方,相当于大型的龙滩水库50亿立方容量的19倍。

在中上游喀斯特溶岩的贫困的深山里,地面上溶洞多了供水十分困难,往往要到多少里外的谷底去担水,误工费力,取一次水往往耗时半日,在广西的许多山区,协助人们修筑水塘,一户一家能修起一亩半亩的水泥池子,下雨时将水引入,可供终年的人畜用水。这是解除苦旱的利民工程。

城市的供水更是普遍,以解决城市猛烈发展对水的更大需求,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就对水质更高要求。各地建成了许多引水工程,比如云南柴石滩水库向昆明供水;广西桂林、北海等城市的引水供水工程;广东东江向香港输水的东深工程;鹤地水库经青年运河向湛江的供水工程;茂名的供水工程……几乎所有水库都在向附近城乡提供优秀水源。广州自来水厂从西江取水的取水口,一再上移,为的就是想取较为干净一点的水源。

2004年冬至2005年春西江枯水,入海流量不足,咸潮倒灌内江内河,严重影响饮用水质,为保证珠海、澳门、中山、东莞等地1000多万人供水,由中上游水库放水压咸补淡,曾经震动珠江全流域和全国。下文还要提及,此处暂略。

整治三角洲的出海口和堤围--

长期以来珠江下游河道一直处于不断的淤积之中。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三角洲主要河道普遍存在大规模的采砂活动,愈演愈烈。因为城乡建设需要,建楼、修路、建设各种钢筋混凝土工程无不需要砂石。于是炮声隆隆中,到处都有开山取石的石场,机船轧轧声中,无处不有采砂之船;有了禁令都不能煞住,白天停工,夜里开工,因为巨额利润在吸引着某些人。

由于采砂,三角洲各河道普遍被下切,深掏,掏空了河堤、险要防洪工程的基础,特别是那些老旧的基础。由于深掏,引起了主流流水的摆动,一向无事的河堤忽然由于水流的冲击而呈危。

据测算,磨刀门竹洲头到灯龙山水道,1990年到2000年间就被采砂3000多万立方,南【海】番【禺】顺【德】等地区水道,被采砂总量达到16000多万立方,数量很大。

除了采砂,大马力的机动船的来往,激起强力波涛冲击堤岸,特别是双体高速船扬起的波涛对于土堤、险堤有致命的杀伤力。机动船来往密度日益繁忙。

于是整险护岸就提到日程上来了。

1986年广东省人大6届5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河整治工作的议案》,省人大对治理表示了关心重视。

1986年开始对龙湾基险段进行整治。

1990年对顺德三槽口菊花湾险段开始进行整治,发现1000多米河滩坍塌,原本河床深槽深3米,此时每年又深掏2到4米,危及堤岸。

1999年属南【海】顺【德】联围的白蛇洲险段出现严重坍塌,紧急投入整治。

南海九江镇铜鼓滩险段,本是南海历史险段之一,全长1300余米,当下又发现深槽迫岸,堤岸危立,刻不容缓地需要整治,1991到1995年完成了工程。

诸如上述整治险段不一而足,都需要抛石、砌石、混凝土预制件护岸等等,工程量都很大。

珠江八个出海口因为淤积、泄水不畅、有碍航道等原因,多年来持续不停进行了整治。

磨刀门:出海口宽阔,江心容易积起拦门沙,甚至出现草坦【成形沙洲,水来浸入水中,水去露出水面,沙洲日高,平时已长满青草】。因此要搬走沙洲,疏浚中水河床,必要处抛石,砌起石坝,规范航道。

洪奇门:因为淤积,要疏浚行洪主槽,疏浚量达到450余万立方;开挖浅滩段,以形成主河槽,以利通航,开挖量也有350余万立方;在万顷沙附近,为改变水流方向,要抓泥、喷泥、抛石、砌石、混凝土浇灌,减轻冲刷。工程量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立方。

为了避免枯燥,其它如横门、蕉门、鸡啼门等治理不作赘述。基本情况大致相似,都为了行洪、通航创造更好条件。可是这些整治工程都很艰巨,往往花费几年时间才完成一项工程,耗费可观,这正好说明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把整治工程看得很重,抓得很紧,目的就是打造一条新珠江。过去不可能实现的,如今都在实现中。

因为珠江整治从上游到下游,方面很多,情况复杂,内容颇繁,60年来做了许多开创性的修复,很难一一叙述清晰,只能给读者一个大概轮廓,让读者自己在心底编出一句歌词:“社会主义好!”

珠江航运的回溯与前瞻

珠江航运,这里主要讲西江航运。

西江上游的云贵高原,流深,坡陡,峡谷森严,以前通行的是木船。过去云贵高原的交通主要依赖陆路,依赖马帮。

马帮出发了,半个月乃至几个月都在路上,循高山深谷间盘曲山道,用马帮着物资走向辽远的地方。夜里,烧一堆篝火,又驱夜寒又驱野兽,大地当床月当灯。

广西有所不同,陆路崎岖难行,江河水系发达,广西80%以上的县份可通水路。广西境内有456余条河流,其中158条可以通航。广西对内对外的交通以水路为主。但是运输工具落后,清末以前一直靠拉纤、摇橹、撑篙的人力操作。梧州到磨刀门出口,江水深宽,全长340公里,可以通行500至1000吨船只,但是长期靠木帆船担纲。

1885年【光绪十一年】3月24日,清军70岁老将冯子材大破法军于镇南关【今友谊关】,取得威震中外的大捷。清军乘胜出关追敌,29日收复谅山,30日收复谷松、观音桥等地,直迫河内。为此,法国茹费内阁倒台。中法战争中,军需运输繁忙,西江航运鼎盛一时。当时发明一种用脚踏作动力的50吨木船,脚力踏蹬,使船侧的木制飞轮转动而前进。

1902年英国一家汽行车要在重要港口梧州设立分行,开办梧州至广州、香港航运,其他外商纷纷效法,强占码头、私建货栈,并对中国民族工商业进行排挤,对中国旅客设立侮辱性规定,引起国人强烈反抗。1903年梧州商人也成立西江航运公司,提出“中国人搭中国船,自货自运,不受外国人欺侮”的口号。到1938年,西江航运已全为中国公司控制。

抗日战争中,航运业衰退,抗日胜利后又再兴盛。

但是到上世纪30年代才有疏浚,航道并无建树。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也承认:“唯财力所限,尚无显著成效。”

清末广东三角洲民间运输,也是以木帆船为主。随着闭关锁国被打破,同治四年【1865年】英商创办了省港澳轮船公司,由此外国商船由沿海航行到深入内河航行。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10月,开办了“招商局”,是我国的第一家轮船公司。

招商局最早为李鸿章筹办,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广州、福州、神户、横滨、吕宋等地,承运漕粮,兼顾商业。1877年【光绪三年】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一批船只、设备,扩大营业,始终受到帝国主义在华航运势力的排挤。1885年经盛宣怀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划归邮传部管辖。1930年以后成为国民党政府机构,到1947年11月止,已有船460艘,33万余吨。全国解放后,成为人民财产。它对我国的航运事业的发展,是有过巨大推动的。

广东内河航运大大发展,起先是由火轮带拖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出现闻名半个多世纪的“花尾渡”。“花尾渡”船尾高耸,画有花纹图案,才叫“花尾”。这种木船起初也要有火轮拖拉,后来自备动力。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因为航道不畅,常有搁浅、沉船危险,对浅滩、礁石、淤浅河道进行疏浚、治理,如疏浚陈林水道、广州出海水道,炸除顺德甘竹滩等的礁石,整治广州至虎门间的碍航浅滩等。

孙中山提出把黄埔港筹建为“南方大港”,从1925年开始筹议到解放前夕,黄埔港仅仅完成码头一座、仓库和宿舍6座。黄埔港的真正建设是在解放之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经过多年建设,西江中下游,三角洲地带成为了航运最繁忙区域。

1987年广州港和黄埔港合并成华南第一大港,是当今三大集装箱中心港之一,它既是内河港又是海港,内港航道可通行5000吨级船只,外港航道可通行3万吨级船只。

西江航道上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港口,梧州是广西境内的最大的内河港,最近云浮的云安港建成,成为西江水系的另一个内河大港。

1998年统计,珠江水系可通航的河流有1088条,通航里程140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