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7953600000041

第41章 黄淮卷(40)

事实上,就在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的前两个月,我们还从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看到了微山湖底干裂的镜头,那大片龟裂的湖底张着饥渴的嘴巴,那断航的京杭大运河犹如搁浅的蛟龙,极大地刺痛了山东人民的心。这是北方部分地区天气持续干旱,再加上一些自然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产生的恶劣后果。静悄悄的微山湖不再宁静,干旱使湖区的鱼类、鸟类濒临灭绝,水产资源几乎丧失殆尽,一些世代靠打鱼为生的渔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弃了船到外地打工谋求生计,湖区周围的工业、农业及其相关的第三产业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幸运的是国家在南水北调工程尚未实施的情况下,为解决山东省的秋季用水及抗秋旱工作,在保证黄河不断流,确保城乡生活用水,重点照顾工业和秋种用水,同时对南四湖的生态资源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以尽量避免栖息在这里的动物灭绝的前提下。从黄河小浪底水库调至山东8亿立方米的救命水。同时轰鸣的10台抽水泵从江苏江都泵站抽取长江水,经400余公里长途跋涉、9个梯级的逐次提升,以10立方米/秒的速度,通过山东微山县古运河水道快速注入南四湖的上级湖。昔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微山湖,在长江与黄河的共同滋润下迅速解决了缺水之尴尬,也为南水北调实战演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护肾排毒

微山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经之地,南水北调的水源将经微山湖流向长沟、邓楼、八里湾3个泵站后被输送到东平湖。因此微山湖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成败,而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进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治污。令人欣慰的是,微山湖因自身的沼泽湿地特征,既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又能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被人们喻为“自然之肾”,在东线水质净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微山湖又成为东线工程治污的重要一环,能否想方设法保护好这颗“解毒之肾”,将关系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是非成败。

栽竹种荷水自碧

在翻阅相关资料时,笔者发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污水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排放总量每年高达340亿吨。而且资料中注明这个统计数字尚不包括数不胜数的乡镇企业。

340亿吨!怎不令人触目惊心?据水文专家测定,近五年来,黄河平均年径流量才达到187亿吨啊!也就是说,每年,在我国差不多就有像两条黄河一样流量的污水,从不同渠道融进江河湖海。这样的数据真的叫人胆战心惊,同时也将唤醒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面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四大水问题时,一定要在防止水对人伤害的同时,加倍关注人对水的伤害。

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大家最关注的也是最关键的仍然是水质问题。因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涉及南四湖、东平湖、沂沭河、小清河、省辖海河五大流域,10个地级市,输水干线487公里,流域面积达5.7万平方公里。要达到调水水质Ⅲ类标准,需要削减污染物80%以上,任务非常艰巨。一些专家、学者对东线治污成效问题有着深深的担忧,特别是对山东的水污染治理缺乏信心。因此,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环保总局、水利部、建设部等部门,把治污作为东线第一期工程建设的重点,按照“先治污、后通水”的原则,与东线涉及到的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天津等省【直辖市】联合研究,历时一年,并最终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规划》。规划表明:保证调到北方的水水质良好,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希望在3~5年内把东线工程建成一条全线输水水质达Ⅲ类标准为目标的清水廊道。

曾经,由于微山湖流域面积广、入湖河流多的特点,一度遭到部分外来客水的污染,给治污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进程中,微山湖不仅有水库的调蓄作用,更起着净化南水北调水质的作用。这给作为重要蓄水区的微山湖治污带来了新的机遇。山东省也以此为契机,决定从2005年起,实施【两湖及省辖淮河流域】“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身为湿地保护其中之一的微山湖,也对外来项目喊出了“有污染别来”、“不达标就停”、“重环保优先”三句话,借力加快实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

抛却洪荒无情,水又总是浪漫地与“蒹葭”、“伊人”联系在一起,曾有诗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浪漫的诗篇,令人自然而然想起湖边那莽莽苍苍的芦苇丛随风摇曳的情景,却很少有人细究这“蒹葭”到底是不是单纯的指芦苇?事实上,通过植物专家们的研究,那因营造了美丽飘渺意境而被千古传唱的“苍苍蒹葭”,实际上只是像芦苇的一种植物而并非真正的芦苇,它确切的名字应该叫做“芦竹”,也被人习惯性地称作荻芦竹、江苇、旱地芦苇等。它只是和芦苇同属“禾本科”,是芦苇与竹子杂交生成的一种非木材纤维原料。芦竹外形粗壮、茎秆挺拔,叶片鲜绿,酷似竹子,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不但有着超强的繁殖能力,还是优良的造纸原料,不仅造出的纸张质量好,生产环节也非常环保。因此微山湖沿岸为保护湿地、净化水质而引种的大面积芦竹,也将给当地百姓带来收益。如今,失去抗日战争时期那浩浩荡荡芦苇荡的微山湖,正在借力恢复往昔旖旎动人的湿地风光。

据了解,被国家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总体规划的南四湖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国家计划投入5.75亿元的资金,力求2010年能将被破坏的38万亩湿地全部恢复原貌。而山东省在规划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质保护及城市污水处理措施时,决定首先利用生态方法解决污染问题,迅速在微山湖沿岸启动推行“退耕还湿”机制,把以前围湖而造的湖田再还原为湿地。2005年始,从南方引进湿地作物--芦竹,同本地的莲藕、杞柳、蒲草、芡实等湿地作物,迅速在苏、鲁、豫、皖四省32个市【区、县】的47条入微山湖口处推广种植,以达到充分利用湿地植物的解毒功效,有效地清除污水中的“毒素”、净化水质的目的。目前仅山东境内就有近4000亩的“湿地水质净化试验基地”,在南旺镇小店子村汇入南水北调输水干线的梁济运河口处,种植了面积约400亩的芦竹、莲藕、香蒲等水生植物;在微山湖下级湖新薛河入湖口处还有3150亩试验基地。据说,试验成功后,这些芦竹、莲藕等湿地植物,将会被大面积种植在微山湖的各个入湖口处。

目前,加上修复的原始湿地保护区,微山湖的湿地面积已经达到6.5万亩,江苏省也在输水沿线地区建设了6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1500多万亩,化肥使用量较2000年减少15%以上,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打造了一道“绿色屏障”。据检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微山湖唯一的出湖口韩庄运河台儿庄大桥断面42周内,只有8周氨氮略微超标;微山湖下级湖岛东监测点位COD浓度仅为19.5毫克/升,已经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这证明湿地的“地球之肾”功能正在发挥排毒、解毒的功效。

如今,通过生态补偿,鼓励农民“退耕还湿”的措施,微山湖在万顷芦竹、千亩莲藕的生态保护下,又渐渐呈现出碧水拍岸、白鹭翩飞的迷人景象。

截污导流鱼畅游

为搞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水污染治理,国家确定了山东省217个治污项目,计划投资86.8亿元,以确保2005年长江水进入山东段的水质将达到Ⅲ类水质标准。2001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后,山东人民欣喜之余,又在担心微山湖的水质污染可能是东线工程的“心腹大患”,国内专家更是把南四湖的治理称之为流域污染治理的“世界第一难”。曾被称为天然湿地的南四湖,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业污水,遭到了空前破坏,成了一个鱼虾不生的死湖,水质一度恶化为劣五类水。作为南水北调东线的重要调蓄区,如果其水质治理无法达到调水标准,那么污水一旦北上,后果将不堪设想,很有可能会因微山湖的治理不当而使载着国人梦想和希冀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彻底沦为一场劳民伤财的浩劫。如何向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使东线工程不会因为水质污染成为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为此,苏鲁两省拿出了“壮士断腕”的英雄气魄,加大了截污导流治水力度,以确保实现“一江清水北上”,并使沿线“有河就有水,有水就有鱼”的最终目标。

“壮士断腕”绝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山东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防污治污的真实写照。因为他们深深知道,斩“污龙”是挑战,也是机遇。为有源头活水来,说干就干、绝不能手软。依据《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之规定,沿着“治、防、截、蓄、导、用、保”相结合的防治思路,为确保调水沿线水质达到南水北调工程Ⅲ类水质标准,山东省采取了“五管齐下”、多举并措的方式同时治污。即:“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规定在沿线划定的生活饮用水保护区内,一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二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扩建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加快落实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截止到2003年前建成14座污水处理厂,调水沿线各城镇也将兴建污水处理设施”;“控制城市生活和农村面源污染。包括控制网箱养鱼,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剂等”;“强化监控手段,建立全省统一的水质在线监控网络”。自1996年以来,山东省累计投入工业污染治理75亿元,关停各类草浆纸厂419家。其中,仅微山湖流域就取缔、关闭了136家5000吨以下草制浆造纸企业,关停18家5000吨以上造纸厂草浆生产线。同时,对沿线的279家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了限期治理。截至目前,已有225家实现达标排放,41家停产治理及关停并转,工业COD【化学耗氧量】排放量占全国的比例却节节下降,排放量已由176万吨下降为现在的近55万吨。

针对微山湖的水质污染治理,山东省还专门制定颁发了《山东省南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采取“以支流保干流,以小局保全局,以辖区保流域”等三保措施,及“退渔还水、退房还岸、退耕还湿”三退三还措施,创造性地出台并实施了“治、用、保”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策略。即:狠抓治理不放松的源头治污策略;建设截、蓄、导、用设施利用,流域内季节性河道和闲置洼地,合理规划水回用工程;实行三退三还措施,形成“治理一个流域、培育一个湿地、造就一个生态地域”的新格局。

关停力度前所未有。据了解,在微山湖的工业污染治理进程中,山东的枣庄滕州市作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为了维护南水北调的调水大局,他们不惜在自己的摇钱树上动土,毅然决然地关掉了枣庄滕州市华闻纸业有限公司的麦草制浆生产线。这个拥有员工2300人、资产5.6亿元的公司,当时是全市唯一拥有5万吨麦草制浆能力的村办造纸企业,并且这家企业为了使水质排污达到标准,曾先后投资了9000余万元,建设有污水处理厂,外排水质已经达到了山东省造纸行业地方标准的要求。只是因为他们的造纸原料耗水量太大,COD排放量太多的缘故,他们才不惜损失9590万元,顶着480名职工下岗待业的压力,关停了这条麦草制浆生产线。并通过这家纸业麦草制浆生产线的关闭,而彻底关闭了全市的麦草造纸生产线。为了实施企业中水回用、截蓄导用工程等,枣庄市在峄城、薛城沙河,新城郭河、薛河等河道上建起了溢流坝68座、橡胶坝21座,并先后对70余家企业配套了废水回用设施,平均年截蓄水有望达到7000万立方米以上;为使“死水变活、活水变清”,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枣庄市投资1500万元,封堵直排入河的原生活废水排放口40余个,开挖河道2300米,清理河道1150米,新增蓄水能力20万立方米。使昔日的“薛焦排污沟”,摇身一变成了鱼鸟嬉戏、清流潺潺的“小清河”。

行笔至此,不得不说说这“成也沙河、败也沙河”之枣庄市薛城小沙河。因为它的变身,正是山东省实施污染综合治理的真实写照。枣庄市薛城区小沙河全长11公里,上游分东、西两脉支流穿过城区进入微山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河工业的迅猛发展,沿河两岸建起了数家重点企业及高新开发区,而企业工业污水和开发区及薛城区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使小沙河水质日益恶化,河水渐渐变浊变黑,成了一条远近闻名的臭水沟,一到夏天水就起泡,严重到河两岸连草都不长,更别说河里能有鱼存活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以来,为确保流入微山湖的水质达到南水北调要求,薛城区先后投资3000万元,实施了小沙河生态治理工程,使其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由原来的100毫克/升以上降至现在的40毫克/升左右,氨氮浓度也降至1.5毫克/升左右,成为了全省水质改善最好的河流之一。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在考察枣庄滕州截污导流和湿地建设项目后,曾饱含深情地说:“我深深被山东同志们在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治理方面所采取的科学思路和有力措施而震撼。截污导流实际上已经跳出了截污本身的含义,在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治、防、截、蓄、导、用、保’相结合这个思路,使得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得到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