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上)
7953600000089

第89章 长江卷(22)

在此危急时刻,省防汛指挥部命令你们在严防死守、死守荆江大堤、长江干堤和乌江支堤的同时,务必做好荆江分洪区运用准备,即刻转移分洪区内老、弱、病、残、孕、幼及低洼地区的群众到安全地带,争分夺秒落实各项安全转移措施,确保人的生命安全。

你部执行命令情况,随时上报省防指。

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公章】

一九九八年八月六日

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同时将其抄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防总收到后,即呈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和温家宝副总理。温家宝副总理阅后,即与国家防总有关负责人进行研究,决定当晚飞往荆州。

飞机是晚上10时降落沙市机场。没有客套和寒暄,温家宝一走下飞机,与前来迎候的省委书记、省长、省军区副司令、市委书记握过手后,就邀他们上车,急速地驶出机场。

与来时的路线不一样,这支小小的车队到了该进市区的道口却没驶向市区,而是向监利方向驶去。大约行驶了近一个小时车才停下,温家宝副总理要勘察荆江大堤监利段,这是荆江大堤最险的一段。

放眼一望,江堤上隐约可见队队军人和列队军车,这些军人和民工或打着手电查险,或蹲在哨棚值班,或躺在地上枕戈以待,温家宝副总理的脸上露出些许笑意,接着,他又听取了防守此段的空降兵军长马殿圣少将关于防守情况的汇报,他当即将这里的防守情况在大堤上用手机向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作了详细汇报。

这时,时近午夜,温家宝副总理一行巡察完监利堤防,立即赶赴监利县城,连夜召开会议,听取湖北省委和荆州市委的情况汇报。会议在进行中,有人报告:沙市水位已突破44.67米的分洪水位,已达44.76米。

接着,又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公安通三大垸口溃口。

会场顿时一片寂静,人们仿佛屏住了呼吸,将目光移向温家宝副总理,期待这位最高防汛总指挥作出决断。

温家宝副总理显得很冷静,他说:“我来之前,江总书记一再叮嘱我:一定要确保长江大堤的安全,如果一旦分洪,几十万人要转移,几百亿的财产要损失,现在我们已是后退无路了,我们一定要背水一战。”接着,他用凝重而又慎重的语气说:“是否分洪的决定权在政治局,还要交政治局常委,这可是件大事啊!”

8月7日,温家宝副总理在监利、洪湖视察的指示传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

一、中央强调立足于严防死守保大堤,要把确保大堤安全作为重中之重。1.省委、省政府要坚定信心,对防汛抗旱工作要进行再动员,再组织,再部署,确保大堤万无一失。2.县一级领导干部、机关干部、党员干部都要上堤抗洪,带领群众严防死守。3.险要地段要增派力量,重点险段要增派部队防守。4.要组织技术人员上堤进行技术指导,科学抗洪。

二、要牺牲局部保全局。沿江民垸要主动扒口行洪,什么时候扒口,由省里掌握,但要提前转移群众。

三、在严防死守的同时,要做好群众的转移工作,首先是老弱病残者的转移。要派部队、武警、公安干警,帮助转移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四、荆江分洪令,要报中央批准下达。取决于三个条件:1.沙市争取水位超45米;2.水位继续上涨;3.上游有较大的洪水下泄。在这种情况下,上报中央批准,才能分洪。分洪下达后,还要转移群众,人不撤完,不能分洪。

荆江分洪区1954年以后,年年有分洪预案,但自1954年至今44年以来,没经过一次真正的分洪实践。现在荆江地区经济发展与1954年不一样,群众生产、生活不一样,国内影响也不一样。这是54万人的大转移,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困难,需要周密思维,没有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是不行的。

总的方针是:做最坏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就是守住大堤,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省委、省政府要坚定信心,采取得力措施,如果水雨情况不出大的问题,工作到位,长江干堤还是守得住的。

中央全力支持,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给,有关物资问题,中央下最大决心支持:1.防汛抗洪款增拨2亿元;2.物资如账篷、救生衣由国家防总按需调拨,其他物资由地方政府负责。

现在看来,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好,这是守住大堤最重要的力量。要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为什么要保住大堤,因为大堤失守,事关全局,事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温家宝副总理,在抗洪决战的关键时刻的指示,传到抗洪一线后,群情振奋,信心倍增,决心严防死守,夺取最后胜利!

九江、公安相继溃口,引起中央高层高度关注。8月7日前夜,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这次紧急会议,分析了当前长江抗洪防汛的严峻形势,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长江抗洪抢险工作的决定。

后来,有人称这个会议是我们党的第二次“八七”会议。

开完“八七”会议,朱镕基总理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他就驱车前往山海关机场。最近报告,沙市水位已涨至44.95米,离国务院规定开闸分洪的最后界限只差0.05米,他决定亲赴荆州实地查看。

8时10分,波音737飞机从山海关机场腾空而起,直向蓝天。10时30分,专机在沙市机场降落。

舱门一打开,朱镕基总理就快步走下舷梯,在迎接的一群人中,一位身着迷彩服、肩佩将星的军人格外引人注目。朱镕基总理径直走上前去,如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似的展开双臂,将将军一把抱在怀里。

将军先是一愣,随即也扬起手臂,紧紧抱住人民共和国总理,只听总理动情地说:“国家受灾,军人当前,谢谢你们啊!”

这是问候,不也是期待与重托吗?当总理动情地将头亲切地靠在将军宽阔的肩膀上,这位临危受命的将军,以受命的姿势,昂首挺立,有些黝黑的脸上,多了几分庄严。

随行的新闻记者将这感人的一抱抢入镜头,而历史将记住这一瞬:人民共和国总理,在人民生命财产面临危险之时,亲临抗洪抢险第一线,亲自指挥军民并肩战斗!

这位将军是幸运的,总理一抱,使他成为众人瞩目的将军,他就是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龚谷城中将,8月2日,他受广州军区司令员陶伯钧上将和政委史玉孝上将派遣,飞抵广州军区湖北抗洪前线指挥部,任前线指挥。为靠前指挥,8月4日,他将前指移师荆州。他的前指移师荆州,所属部队的军、师指挥,也向前移,直抵抗洪抢险前沿。而团以下指挥所,就设在所防守的堤段上。从8月2日前指成立,不过几天,他就调动5万多兵力布防在湖北长江两岸沿线,而他的前指虽移师荆州,但他则带着军区作战部长、通讯参谋等,驱车日日夜夜奔走在几百公里的江堤上,他们的坐骑实际上就是一个流动的指挥所。而今,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亲切的一抱,更使他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就在龚谷城将军还沉浸在“总理一抱”的激动中,刚从九江赶回荆州的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走上前去。昨日九江大堤溃口,他飞赴九江视察了溃口现场,听取了九江市委对抢险堵口情况的汇报,并就堵口抢险作了重要指示,他知道总理想知道九江溃口的详细情况。

车队匆匆驶离机场。

有人记下了时间:机舱打开舱门,朱镕基总理健步走下舷梯,径直走到龚谷城将军面前,亲切一抱,然后与温家宝副总理等一一握手后登上面包车驶离机场,前后只用了13分钟。

简洁、高效、共产党人的一贯作风,尤其在这抗洪抢险的非常时刻,展现得更加突出。

车出机场,直奔荆江大堤上的观水胜地--沙市观音码头。这个码头如一个巨大的等腰三角形突入江流,每临汛期,码头就将汹涌而来的主流逼向江心,使堤岸有效地避免了主泓的冲击。而此时,长江第四次洪峰正轰然从码头拍岸而来,只见一江苍黄的洪流,在烈日的映照下,令人目眩;而拍岸而来的洪涛,浪头不时溅上岸来,发出声声呼啸。

堤外,惊涛拍岸,洪波滚滚;堤内,车水马龙,一派祥和,沙市市区已在十几米高的一江洪峰威逼之下。

人民共和国总理,望着一江洪波,又回首望着洪水威逼下的沙市,表情显得十分凝重。一个月前的7月6日,就是在这个码头,他和温家宝副总理来此观察,适逢长江第一次洪峰正从这里通过,水位只有42.99米。一个月后的今天,江水已伸脚可及,迫近码头了。

“现在沙市水位多少?”总理问。

“44.95米。”站在一旁的湖北省省长蒋祝平答道。

不到一个月,江水陡涨了近2米!站在一旁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黎安田见总理脸色凝重,忙说:“目前沙市水位已呈下降趋势。”

总理的表情稍有舒展,就驱车来到沙市渡口,准备过江去看看北闸。所谓北闸,就是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闸的荆江分洪闸,由于它坐落在分洪区的北端,俗称北闸。车要过渡,不想洪水淹没上船的滑坡,车无法开上轮渡,朱镕基总理一行只好改乘船过江。

登上船后,温家宝副总理展开一张荆江分洪区位置图,和朱镕基总理一起凝看着,这时,荆州长江前指打来电话报告:沙市二郎矶水位开始以每小时1厘米速度回落。

朱镕基总理从地图上抬起头来,对温家宝副总理说:回落就好!又对随行的国家防总工作人员说:现在就向上游各水库打电话,命令他们继续控制下泄流量,继续减轻荆江大堤的压力。

朱镕基总理下达命令不久,船已靠岸。总理登上岸来,径直走向北闸。他从东头登闸,边走边看,一连走过8孔闸门,突然在46号闸门的机房前停了下来,问跟在身后的北闸负责人杨正礼:“这些闸门都能不能随时开启?”

“能!总理您随便点哪孔闸门,我们就开启哪孔闸门。”杨正礼自信地答道。

“那好,我就点在这号闸门。”

杨正礼一听,急了,操作手没到位,临时通知已来不及了,情急之中他看见北闸派出所副所长余小平在场保卫,就邀余小平与自己组成一个闭合组为总理演示。

总理一走进机房,豆大的汗珠就从额头涌出,但他还是饶有兴趣地观看杨正礼、余小平的启闭操作。只见一人操作配电盘上的红按钮,一个操作绞车上的离合器,一时机房里电机鸣响,绞车轰鸣,随即闸身下那重18吨的弧形闸门徐徐升起,又缓缓降落。

看到这里,总理这才放心地走出机房。这时早已聚集在闸头的群众响起热烈的掌声,应着雷鸣般的掌声,朱镕基总理拱起双手,高高举过头顶,向欢呼的群众致意。

“同志们,乡亲们,为了大局的需要,荆江分洪工程要做好运用准备,做到有备无患。现在长江水位暂时稳住了,能够争取不运用荆江分洪,那是最大的幸事。”

一阵欢呼声后,总理动情地说:“庄稼可以淹掉,但人命关天,只要分洪区还有一个人,谁敢下命令开这个闸呀!”

骤起的掌声,将朱镕基总理的声音传得更远,不少在场的群众眼里涌出了泪花。

朱镕基总理一行在在场群众不舍的目光下离开北闸,又登船驶向埠河,总理一行下午赶回荆州,听完省、市及公安县当前抗洪工作汇报,并向与会同志传达了昨晚的“八七”会议精神,介绍了会议概况,并反复强调分洪区的转移,宁可做得过分一点,也要把群众迁移出来。朱镕基总理一行,乘直升机低空查看长江水情,在石首江堤降落后又驱车赶往石首江段著名的险段调关矶,就站在用编织袋垒筑的江堤上,向抢险的军民发出号召:一定要死守大堤,背水一战!直至11时,才登机升空,向监利、洪湖飞去……

此时,长江第四次洪峰刚东去,新的洪峰随即又来。

8月13日,长江第五次洪峰以每秒73000立方米的流量直逼沙市。荆江大堤再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临荆江,亲赴抗洪第一线。一下飞机,他握着湖北省党政领导人的手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不来看看,我心里不踏实啊。”

是啊,荆江之险,乃人民共和国心腹之患。早在1989年7月22日,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到半个月的江泽民,出巡的第一站就是荆江。那天,他头顶烈日,站在惊涛拍岸的江堤上,望着一江洪波,似不放心荆江分洪工程,即驱车前往北闸,亲切接见了守闸的地爆连全体官兵。不想10年后,他又站在荆江大堤上,望着比10年前更加汹涌的拍岸惊涛,脸色显得有些凝重。

站在身旁的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告诉他:长江第5次洪峰正在通过这里!

总书记一听,抬头朝水天茫茫的南岸望去,那是荆江分洪工程所在地,随行的人员见他朝那边凝视了许久。

“现在流量和水位是多少?”总书记问。

“流量,4.95万立方米,现在水位44.83米,今天最高水位44.84米,已开始回落。”站在一旁的水利专家答道。

刚才在飞机上,总书记曾问随行的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长江沿线投入了多少部队,张万年副主席作了详细汇报,今年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一共在长江沿线投入了13万人,还有200万民兵,仅在湖北就集结了8万多兵力。这是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以来,我军在长江沿线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重大行动。

听说空降兵某部防守在洪湖长江干堤乌林中沙角险段,总书记一行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看望防守险段的军民。

10天前,长江第四次洪峰从这里轰然而过,仅距堤脚的一口水潭发生三处重大管涌,由于发现及时,防守军立即抢险,堵口筑堰,控制了险情。为了迎接长江第五次洪峰到来,军民昨天又在大堤口迎水面加筑一道土木合成的外帮,以增加险段安全系数,使之万无一失。

总书记下车后,关切地走向出现重大险情的水潭,沿着架设在水潭里的浮桥,了解险情控制情况。当他离开水潭,登上大堤,只见军旗猎猎,标语飘卷,战士们的迷彩服与民兵们的赤膊交相辉映,推土机、拖拉机和自动装卸车来往奔突,禁不住露出了笑意。

抢险官兵和民兵,见总书记亲临抗洪抢险第一线视察,自觉列阵,斗志昂扬,请最高统帅检阅。

总书记登上大堤堤坡,举起一只电喇叭,向列阵眼前的军民,高声向同志们问好。接着,他庄严地发出号召:

“现在,长江抗洪斗争已经到了决战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死守长江大堤,保住长江大堤,夺取最后胜利!”最后,他向列队的军民高声问道:“同志们有信心没有?”

“有!--”

山呼海啸。列阵的军民气吞山河的吼声,划破长空压过江涛,在天地间久久回荡。

此刻,1998年8月16日,沙市机场,雨在淅淅沥沥地下着,这时,只见雨幕中出现了一缕星光,随着星光越来越近,越来越亮,传来轰鸣的马达声。

22时10分,从山海关起飞的“挑战号”,又一次安然降落沙市机场,只见舱门开处,温家宝副总理风尘仆仆地走下舷梯,就与等候迎接的湖北省、荆州市主要党政领导一一握手。谁都知道,温家宝副总理受江泽民总书记和朱镕基总理的重托,今晚急来荆江抗洪第一线,决策今晚是否开闸分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