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7976200000363

第363章 ”读老杜诗集——王令

题解

王令对于唐朝诗圣杜甫顶礼膜拜,非常尊敬。这首《读老杜诗集》七言律诗,是诗人阅读杜甫诗集后的感慨,既高度评价了杜甫诗歌的赫赫成就,也对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原文

气吞风雅妙无论,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耒江滨。

赏读

首联“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概括了杜甫的一生,杜甫的诗风胜过《国风》、《大雅》、《小雅》,精妙无比,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平庸无能,看不到他的绝代的才华。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对后的影响极大,但一代诗圣却不为时所重用,在穷困潦倒中终结一生。对比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深深同情和对当时鼠目寸光之人的极大愤慨。

颔联“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的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愤世疾俗之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现实的弊端是杜甫的笔触之所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诗三百篇,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话,杜甫的诗也是如此,现实的无奈是杜甫诗歌创作的源泉,并且他的诗是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以致于后人金圣叹列其诗集为“六才子书”之一,并欲加以评点,无奈命短身先去,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非关诗道可穷人”,是说杜诗的辉煌成就,不是因为杜甫的贫穷所致,这是对有些人“穷而后工”的偏见的有力抨击。

颈联“镌蚫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是继续对杜诗的推崇,同时也是王令诗中被人们公认的名句。杜甫现存的诗歌,大约有一千四百多首,大多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忧国忧民的热情蕴含其中,同时也有怀友、咏史、论诗等方面的诗篇,一样的杰出优秀,引起后世的崇拜和共鸣。“三千首”是约数,泛指杜诗数之多。“四百年”,是指由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杜甫成年算起,到王令在世的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约近四百年。杜甫的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赤子,影响深远,何止“四百年”,所以王令的这一句应改为“照耀乾坤数百年”,这样就显得更有力度和确切,这里当然是戏言,读者可以见仁见智,自有一评。

尾联“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是对杜甫的悼念和感叹。杜甫诗篇虽然千古流传,杜甫大名虽然辉耀后世,但毕竟是“身后事”,剩下的只是来江岸边孤零零的一座坟墓。据《旧唐书》及其他有关记载,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避乱前往郴州舅氏崔伟处,行至耒阳,贫病交加,死于船中。当时被草草掩埋在来江边,直到宪宗元和八年,也就是四十三年之后,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把灵柩运回,安葬在今河南堰师西北的首阳山下。杜甫的遗体,在王令写诗的时候,已经不在耒阳了,但作者说:“惟余孤冢耒江滨”,无非是为了增添凄凉之情,借以表达诗人的无限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