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7976200000367

第367章 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①——苏轼

题解

苏轼得脱“乌台诗案”之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去黄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写得非常凄苦。读之,催人泪下,其一曰:“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砾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吴山。”其二曰:“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开于草棘中,无人欣赏,已够无聊了;而又为“东风”摧落,或随飞雪度关山,或随清溪流黄州,自然更令人愁苦。流露出哀怨凄凉之感。到黄州后次年“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金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以此为题作七律一首,最后两句“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指的就是元丰三年苏轼去黄州途中作《梅花二首》的情景,是在正月二十日。元丰四年正月二十日作了上面为题的诗,元丰五年正月二十日作此诗。上面这些诗表现了苏轼身处逆境而能超然旷达执着于现实人生的精神境界。

原文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②。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释

①潘、郭二生:潘,潘大临;一说是潘丙(潘大临之叔),沽酒为生。郭,郭遘,卖药为业。均是苏轼在黄州的朋友。女王城:指黄州州治东十五里的永安城,俗称女王城。一说是楚王城的讹称。前韵:指苏轼元丰四年所作的《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诗。②酽:浓,味厚。③赋《招魂》:古有招回死者灵魂的丧礼,也可招生者之魂。《楚辞》有《招魂》篇,相传宋玉因屈原忠而遭斥,魂魄逸散,作此篇以招回其魂。赋《招魂》,即写《招魂》,喻指招作者回京。

赏读

第一句是据去年所感而发。“东风”为春之信使。现在城里居住的苏轼一点都没有感到春意,恐怕是“东风未肯入东门”吧?为什么“未肯入东门”呢?妙在诗人没有作答。诗人忽然想起去年今日“出郊寻春”的情景,还是出门去故地寻春吧;又是“走马”而去。所以有了次句“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忽出警句,没有去写寻春所获。清人纪昀评说:“三、四深警”。人如侯鸟,随信息而动。鸿雁南来北往,看看如此在宇宙中也不留下什么痕迹。人如候鸟正在于此,不过人间的信息比自然气候要复杂得多;人有感而动,其中一切经历、一切思绪,也只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了无痕迹。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是因为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打击,又正处在被贬之时,只有把这一切往事、留恋和烦恼,都推向“春梦了无痕”的虚无境地,才能解脱这失意中的痛苦。

“江城白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同时也是苏轼在黄州生活乐趣的真实写照。他是以此为乐,甚至要以此为归宿了。所以,诗的最后说:“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诗人在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召我还京多操心,道出了他的真情实感。

苏轼一生几经起落,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时,总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的愉快,笑对人生,使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灾难,经过乌台诗案他对起复还朝已失去了信心,在这首诗的结尾可以看出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