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7977300000220

第220章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

题解

本文选自《洛阳名园记》卷末。

《洛阳名园记》记洛阳名园凡十九处,中有富弼的富郑公园、司马光的独乐园,以及董氏西园、东园等等。这些园池,或属于僧寺,或属于富豪,或属于达官贵人。本文是记述这些名园后的总结。文章通过抒发对洛阳名园兴废的感慨,进而表达了作者写作《洛阳名园记》的政治寓意。

原文

论曰: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侯于园圃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译文

现在我来作一结论:洛阳处于中国的中心,凭藉殽山与渑池的险阻,控制秦川和陇山的要冲,并且充当了赵、魏两地的堡垒,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了。中国若是平安无事还算罢了,一旦发生变乱,洛阳必将首先遭受兵灾。因此我曾经说过:“洛阳的兴盛与衰败,便是中国安定和战乱的预兆啊!”

当唐代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建馆舍、置宅第的,不下千有余家;等到它发生动乱的时候,接踵而起的是梁、唐、晋、汉、周的残酷战争。洛阳的池塘竹树,遭到兵车的蹂躏践踏,变成了座座废墟;高大的凉亭、轩敞的水榭,也被烟火焚燎,化成堆堆灰烬。它们都与大唐江山同归于尽,没有剩下一处了。因此我曾经说:“这些园林的兴盛与荒废,便是洛阳繁盛与衰败的预兆啊!”

既然中国的安定与战乱,从洛阳的盛衰迹象上可以看出来;而洛阳的盛衰,又可以从这些园林废兴的迹象上看出来,那么我写这本《洛阳名园记》,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吗?

唉,公卿士大夫们正当进用于朝、官高爵显的时候,大都放纵自己的私欲,任意而为,而将天下的治理与荒乱抛在一边。他们想在告老致仕以后安享林园之乐,能够做到吗?有唐一代没落的道路便是前车之鉴啊!

赏读

本文与其说是记述名园后的总结,不如说是作者饱含忧患意识的一篇政论。作者目光如炬,从洛阳名园的兴废看到洛阳全城的盛衰,又从洛阳的盛衰看到天下的治乱;同时还从公卿大夫的沉湎于享乐,看到了他们必将没落的命运。立意高妙,以小见大,是其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作者开篇即将洛阳的盛衰与天下治乱联系起来,紧接着又将洛阳园圃的兴废与洛阳的盛衰联系起来,这样也就间接地把洛阳园圃的兴衰这一局部的小事件与天下兴亡的大道理结合起来,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因果联系,作者没有明确指出,但读者通过深沉的议论,不难体会出作者的以唐鉴宋,警戒当世统治者不要重蹈唐之覆辙的用意。另外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前二段分叙洛阳盛衰与天下兴亡及洛阳园圃兴废与洛阳盛衰之间的关系,第三段在此基础上总结推理出自然的结论:园圃的兴废,不仅是洛阳盛衰的征兆,而且也是窥视天下兴亡的窗口。最后,由历史到现实,以古鉴今。全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无愧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