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7977300000253

第253章 登泰山记——姚鼐

题解

这篇文章选自《惜抱轩文集》。泰山,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是古代帝王举行“封禅”祭天大典的名山,古称岱宗,为五岳之长。山势雄伟,气魄庄严,许多文学作品都把它作为我国人民崇高品格的象征。作者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1775)登泰山后写了这篇游记,为世人所传诵。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往东流去。山南面的山谷里的水都流进汶水,山北面的山谷里的水都注入济水。在阳谷和阴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古长城南面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起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过古长城的界限,抵达泰安府。这个月的丁未那一天,我和知府朱孝纯(子颍)一起从南面山脚登山。四十五里的山路全是用石板砌成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间山谷中的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开始顺着中谷进去,路走了一小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山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天门。东边的那道山谷,古时候把它叫作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达。这次经过中岭到山顶,也有像门户一样的山崖横立在路上,一般人都管它们叫天门。一路上云雾迷漫,有冰很滑,石级几乎不能攀登。等到登上了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驮着白雪,明亮地照耀着南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下的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如同图画一样,而半山腰里停留着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似的。

戊申这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一起坐在日观亭上,等待着日出。大风卷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下起全是迷漫的云雾。隐隐约约地看到在云雾中有几十颗像白色的骰子一样的东西站立着,那是一些山峰。在天的尽头,云层中有一线奇特的色彩,片刻之间,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底下有一片晃动的红光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红,有的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的西面有岱祠,还有碧元霞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天,观赏了沿途的各种石刻,都是唐高宗显庆年间以后的,那些年代更久远的石刻,全都磨灭缺损了。偏僻而不在路边的石刻,都来不及去看。

泰山上石头多,泥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方正有棱角,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少,松树多,生长在石缝里,都是平顶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也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而积雪深到人的膝盖。

桐城人姚鼐记。

赏读

这篇文章具体形象地描绘了雄奇壮丽的泰山景色和绚烂瑰丽的日出奇景,表达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感情。但它并没有通过登临泰山来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而是重在记实,从泰山的美妙景色里选取最壮丽雄奇的画面,通过生动逼真的描绘,再现在读者面前。它看来没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却充满着蓬勃饱满的健康情绪,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试看:从山麓到山巅,“四十五里”,石阶“七千有余”,偌大的泰山巍然屹立在祖国辽阔的原野上,气势多么雄伟!站在昂然高耸的日观峰上,尽收眼底,眼界多么广阔!日出时的五彩缤纷,夕照下的“如画”山川,“明烛天南”的雪光,“绛缟驳色”的群山,景色多么壮丽!那喷薄而出、“正赤如丹”的旭日,更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甚至作者描述的登山的艰苦,气候的严寒,也没给人留下荒凉、冷落的印象,反而衬托出作者对泰山壮丽景色的往情深。全文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人油然而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