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7977300000033

第33章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

题解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主要阐述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施行仁政的人,人们都来辅佐他;反之,人们便都背弃他。孟子的这个认识是针对当时的历史现实,总结了前人的许多经验而提出来的。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发人深省的警醒力量。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譬如有座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郭,敌人包围起来攻打它而不能取胜。在长时间围攻中,一定有得天时的战役;可是还不能取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了。再譬如另一守城者,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卒的兵器和盔甲不是不锋利和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然而敌人一进攻,便弃城而逃,这就是占地利不如人和了。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边界,巩固国防不必靠山川的险阻,使天下威服不必靠武器的锐利。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自己的亲属都离开;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归顺他。以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攻打连亲属都背离的人,所以仁德之君要么不用战争,如一用战争就必须胜利了。”

赏读

本篇观点精辟,论证严密,是影响深远的名篇。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论点:天地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分别设例加以论证。第二部分叙述怎样才能达到“人和”,结论是“得道”,而所谓“得道”,就是行仁政,遵循治国之道;道之得失决定人心向背,自然也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为了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文章集中运用了递进、反衬、排比等手段。全文仅100余字可谓短小精悍,言简意丰,论理透辟,而且行文干净利索,自然畅达,不见斧凿之迹。就以文中举例而言,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从攻者角度而言;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从守者角度而言;论证道之得失决定战争胜负从胜者角度而言。角度屡次转换,而又使人不知不觉,恰到好处,可见作者笔底功夫。另外,文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已成卓绝千古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