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级是领导者日常工作的具体对象,离开下属的支持与拥护,领导者就会变成孤家寡人,领导工作更无从谈起。关心下属是领导干部的应有之义,也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前提。
作为一位极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邓小平用人很注意关心下属,给以爱护,送去帮助,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更加忘我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共同奋斗。
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邓小平始终不忘关心下属的生活。邓小平的老部下苟元书回忆说,1938年4月底,“邓政委来到一二九师前方指挥部所在地的道沟村之后,就经常到我们司令部作战室来了解情况。当时参谋人员少,作战科的工作量大,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甚至通宵工作。邓小平见了李达参谋处长,常说:‘参谋同志们工作太辛苦了。’邓小平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每天深夜吃夜餐的时候,他经常抽出时间到作战科、机要科和电台来看看。有一次,他仔细看了我们饭盒内的面条,发现缺少油水,便将四科(管理科)科长叫来,指着饭盒说:‘参谋同志工作太辛苦,需要补充营养,以后夜餐要尽量搞好些。’随后,我们的伙食确实改善了,面条里不仅多放了油,有时还放鸡蛋。”(《邓小平交往录》,第287~288页)
1942 年 2 月的一天,邓小平来到沙河县独立营。因午饭时间已过,小米粥已吃完,邓小平见炊事员正在铲锅巴,就对独立营王政委说:“小米加步枪是我们的革命传统,我就吃点小米锅巴吧。”说着,拿起一块锅巴有滋有味地嚼了起来。吃着吃着,邓小平感觉到牙几次都被硌了,就对王政委和炊事员说:“米里沙子太多了,这可要不得哟。我们是小米加步枪,不是沙子加步枪哟!”说完,邓小平顺手拿起身旁的一个水瓢,熟练地给大家做起了淘米的动作。
临走之前,邓小平还再三叮嘱王政委:“要关心战士们的生活,这不是小事情啊!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越是要关心战士们的生活,这和打仗同样重要。你们独立营仗打得不错,生活上的困难也应想办法解决一下。”
王政委边听边连连点头。
邓小平认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许多“小事”会影响到“大问题”,因此他对同志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在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候,干部的口粮从每天一斤小米减少到七两,晋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戎子和的体重从125斤减到100斤。一次邓小平约边区政府杨秀峰、戎子和和李一清同志谈工作,戎子和和李一清由于精力不足,就打起了瞌睡。邓小平看到眼里,触动心情,就当面告诉杨秀峰同志,边区政府厅一级的干部一个月津贴增加到10元。在战争年代,生死攸关。邓小平对下属的安全常挂在心上,用心备至。
1947 年 2 月初,邓小平指挥南线部队攻克鹿邑城后,命令部队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向亳州方向前进。当时,指挥部设在亳州城外一个小村子里,敌机不断地来轰炸。邓小平独自坐在临时指挥部里,等待第七纵队司令员杨勇和政委张霖之以及参谋长潘焱一起研究攻打亳州城的具体部署。一会儿,潘焱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跑了进来,他一把拽住邓小平的胳膊就往门外跑:“政委,敌机正在轰炸,还是先到村外隐蔽一下吧。”
“杨勇、张霖之他们可能还在路上,派人去看看吧。”邓小平一边走,一边还在惦念着他人的安全。
“政委您放心,他俩可能现在还在二十旅,不会有事的。”潘焱一边保护着邓小平,一边派人去接应杨勇和张霖之。可邓小平还是不放心,直到杨勇、张霖之站到了他的面前,他才露出了宽心的笑容。
战士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对于在战斗中受了伤的战士们,邓小平一旦得知,更是牵肠挂肚,异常关心。
1930 年春,红七军、红八军在广西左右江根据地与敌人展开血战。由于敌人封锁,红军缺医少药,许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看到伤员强忍剧疼,邓小平心情十分沉重。他召集有关人员商量,让大家想方设法改善医疗条件,减轻伤员痛苦。一天晚上,他到兵工厂检查工作。路上,一根竹刺透过草鞋底扎了进去,他感到右脚掌-阵钻心的剧痛。他忍着疼痛,检查完车间工作后,来到了伙房,当时,一位老师傅正在切南瓜,准备夜餐。邓小平随手拿过一块南瓜在伤口处擦了擦,顿觉凉丝丝的,一下子疼痛减轻了许多,而且伤口也不流血了,邓小平马上想到了受了伤的战士们。他跟老师傅要了一个大南瓜便赶到了医院。当伤员们按邓小平教的方法,用切开的南瓜擦抹伤口时,一个个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色。
1931 年初,邓小平和李明瑞率领部队来到崇义县关田境内。行军路上,邓小平胃痛又犯了,疼痛不已。躺在担架上的警卫员小刘见状,十分不忍,坚持要把自己的担架让给邓小平。邓小平走过去,看到小刘的脚肿得很厉害,十分心痛,他亲切地说:“看你的脚肿成这样,不坐担架怎行?这担架是抬你的,抬我的担架还没有呢!来吧,躺上。”邓小平和战士们将小刘重新扶上担架。
这时,后面一些在担架上躺着的战士却坚持要将担架让给邓小平,邓小平很受感动。他大声说:“同志们,我能走,谢谢大家。你们都受了重伤,不坐担架会掉队的,革命正需要你们。走吧,我们一起来征服这座大山!”说完,他忍着疼痛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
对于下属,邓小平不仅挂在心上,而且还时常尽其所能,从经济上、生活上给予格外的关照。
1932 年 5 月,邓小平走马上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盛夏的一天,邓小平带着几个干部到芙蓉寨检查地方武装工作,当他得知芙蓉寨模范营排长朱富昌患重病,无钱医治、卧床不起时,便立即来到朱富昌的病室慰问,朱富昌看见邓小平亲自来看望,想起身向邓小平道谢。邓小平连忙招呼他快躺,随即又从口袋里拿出自己平时省下来的二十元钱交给朱富昌,要他家里人快去请大夫治疗。
朱富昌十分感动,但他不忍收下,想把钱交还给邓小平。邓小平却摆摆手,和蔼地说:“安心把病治好。”
朱富昌恢复健康后,他提着一篮鸡蛋去感谢邓小平。邓小平见朱富昌身体已康复,非常高兴,鼓励他继续做好工作,保持模范营的光荣称号、朱富吕指着篮子说:“邓书记,您为我们操碎了心,这几个鸡蛋请收下,补补身子!”
邓小平说啥也不收,他亲切地说:“富昌同志,你的病刚好,更需要营养,这鸡蛋你自己吃吧。”说完,邓小平让朱富昌又把鸡蛋带回去了。
对下属关心照顾,邓小平几乎达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1939 年的一天,一二九师转战到一个村子。当时,邓小平和警卫班的战士被安排住在一个四合院里,邓小平住西屋,警卫班住东屋。安排就绪后,邓小平来到东屋看望大家,并告诉警卫班长王化民说:“让全班战士都洗洗脚,不洗脚是休息不好的。”
战士们洗过脚,刚要睡觉,邓小平又过来说:“你们过来五六个人和我一块去住。”战士们怕影响首长休息,都不肯去。邓小平见大伙都不去,就用命令的口气说:“快把我那屋里的床抬到这屋里来,你们都到我那屋里去,咱们换一下房子。”
王化民急忙说:“这不行,首长辛苦,应该住好一点的房子。”
邓小平却说:“怎么不行,你们二十个人住在这屋里太挤了,怎么能休息好?我一个人住那么大的房子干啥,你们劳累一天了,休息不好是不行的。”
王化民说:“首长,这屋里又暗又潮,您不能住啊。”这时,邓小平有些急了,说:“咋不能住?你们能住,我就不能住?我就在这屋里住了,快行动吧。”
战士们知道邓小平政委的脾气,只好把房换了。
正是因为邓小平对下属爱护、关心,在他的身边才聚集了一大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战士,他们与邓小平同甘共苦,无怨无悔一起推动着中国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在和平建设年代,邓小平对同志的关心也是令人钦佩,让人感动的。
1953年夏季财经会议上,身为财政部副部长的戎子和受了批评,情绪消沉。邓小平到财政部后,看出了这个问题。有一次,他特地找到戎子和谈话,对戎子和说:“子和,我看你受批评后,好像有些消极,抬不起头来,这可要不得,要挺起腰来,继续工作,不能垂头丧气,一消极就不好了。”
邓小平这些劝勉、鼓励的话,语意心长,表现了他对下级干部的爱护之情,使戎子和深受感动,永志不忘。”
是的,邓小平虽处高住,但是心里装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对同志充满了热情,充满了爱护之心,同志和下属的困难就是他自己的困难,同志和下属的问题就是他自己的问题,他对同志和下属的关心,帮助和爱护的事例是举不胜举,数不胜数的。
领导者要关心、爱护下级,只有关心、爱护下级,处处体察下级的困难,才能使下级感到组织上的关怀和温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身到事业中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位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处理同志与下属的的关系的方法,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思想上关心。二是在工作上关心。工作中尊重下级的自主权,既交代任务,又传授方法,悉心帮助提高。三是在生活上关心,要了解他们的疾苦,善于倾听下级的呼声,在生活上关怀、体贴,从衣食住行到柴米油盐等,凡是有条件解决的一定要尽力帮助解决;有些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要解释清楚。四是在组织上关心,既要大胆使用,又要积极培养提高。除了在实际工作中,给他们压“担子”,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外,还要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培养,并根据本人表现及时调整职务,晋升级别等。只有这样,领导与下级关系,才能和睦相处,工作才能朝气蓬勃,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