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7982500000010

第10章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并发展于奥地利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别。它不是从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而是在医疗实践中创立的一种独特的理论,在目的、对象和方法上都有其独到之外。至今,精神分析的学术思想仍然是心理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犹太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1885年弗洛伊德师从于法国著名的神经病学家夏尔科,1886年回国后作为私人医生在维也纳开业。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精神宣泄”、“自由联想”、“释梦”等治疗方法,并不断完善了一套精神分析理论。其内容主要有:(1)潜意识理论;(2)性心理学说;(3)人格学说;(4)释梦学说;(5)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说;(6)心理疾病的心理病理学说;(7)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等。

一、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conscious)指人能自觉得到的东西,是与语言(即符号系统)有关的那部分心理活动;潜意识(unconscious)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二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进行着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的内容是那些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所不容许的、原始野蛮的、目无道德法纪的动物性本能冲动,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往往是经历的浓缩品,是幼童期的经验、欲望和动机等心理的沉淀物。前意识(preconscious)则介于两者之间,属于潜意识,是靠近意识附近的心理活动,它是曾经属于意识的观念思想,因与目前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或无关,被逐出意识的园地,但可以较快地、较容易地闯入到意识领域。被压在最深处、最底层的潜意识是最活跃、最不安分守己的分子,它们千方百计地想表现出来,但由于社会礼教、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社会标准的作用,意识作为最高统治者发挥着它的威力,控制着潜意识继续留在最底层,不允许其表现和满足。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一种保持意识生活不受干扰、不受潜意识侵犯的压抑作用(repression),强迫那些潜意识的冲动留在原处,并一次又一次地打回或顶回企图来闯的潜意识。

二、人格结构学说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结构学说包括精神划区论和人格结构论。弗洛伊德在1900年以前把整个心理装置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就是精神划区论。以后为了进一步说明心理过程的原动性质,弗洛伊德认为有必要用新的概念说明人的心理能动的、复杂的、变动的关系。1923年他发表了一整套人格结构学说,与精神划区论互相补充,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相当于潜意识内容,它服从于快乐原则,它不看条件、不问时机、不计后果地寻求本能欲望的即时满足和紧张的立即释放。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它代表理性和审慎,服从于现实原则,配合现实和超我的要求,延迟转移或缓慢释放本我的能量,对本我的欲望给予适当的满足。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类似于人们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为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明的部分,多属于意识。它服从于至善原则,它一方面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施行惩罚,另一方面确定道德行为标准。一个完善的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是相对均衡、协调的。本我在于求自我的生存,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于监督、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违反社会道德标准,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而自我对上要符全超我的要求,对下吸取本我的力量,并处理、调整本我的欲望;对外要求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要保持心理平衡。人格的动力学就在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无论是正常人还是心理疾病患者,在内心世界总是进行着冲突和斗争。本我的冲动随时受到在超我指导下的自我的压制,它要想得到满足或表现,往往需要在无意识领域内通过各种玄妙的无意识的精神过程进行乔装打扮,以求蒙混过关。在正常人,欲望只得到变相的、伪装的满足,表现为舌误、读误、不随意的动作、梦境等。如果超我控制作用的意识被干扰失灵,被压在底层的潜意识发泄出来,变态的心理犹如被颠倒了的世界,使人的整个心理大厦翻了个底朝天。

三、性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把性作为潜意识的核心问题,他认为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可归结为人的性欲冲动,人的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人的行为的惟一重要动机。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本能的含义是极为广泛的,所以被称为“泛性论”。它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第一,人的性功能或性欲在生命的初期就已开始;第二,性功能并不限于生殖器官,而是整个身体的功能。这样,人的一切行为都带有性欲色彩。从精神病的病因到人类最高的文化艺术活动,从幼婴儿吸吮活动到宗教法律条款的制定等等,都带有性欲色彩。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依赖于体内的某种能量,当能量积蓄得很多时,就需要宣泄出来。他把这种本能的能量称之为“利比多”(Libido),利比多是存在于性后面的驱使人追求快感的一个潜力。弗洛伊德认为性欲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可分为四期:口欲期(0~1.5岁)、肛欲期(1~3岁)、性器期(3~6岁)和生殖期(12岁以后),在性器期和生殖期之间还有一个潜伏期(6~12岁)。在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体区域成为利比多的兴奋和满足的中心,这个中心被称为“动情区”或“快感区”。性欲发展的阶段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甚至成为日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四、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在其《梦的解析》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关于梦的学说,他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迂回道路。通过梦的分析,可发现神经症患者的被压抑的欲望,并且梦的分析也可作为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弗洛伊德是心理决定论者,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作用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表达。当然这种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曲折的、委婉的。所以,梦的内容并不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得其真正根源。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义”。显梦是指人能回忆起来的梦境,隐义是指隐藏在梦境中的欲望。做梦好比制造谜语,显梦是谜面,隐义是谜底。将潜意识欲望转化为显梦的过程,称为梦的工作;由显梦揭示隐义的过程,称梦的分析。梦的工作有四个基本过程:(1)凝结,即把隐义中共同的成分在显梦中合而为一;(2)移置,即往相反的方向变;(3)象征,即把隐梦中的思想化为现象,以视像象征思想;(4)润饰,即把隐义加以戏剧化,合成一连贯的整体。释梦(dream analysis,梦的分析)则要从以上方面去挖掘,寻求梦中隐匿的意义。借助对梦的分析、解释就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发现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所以可以用来治病。

五、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精神分析是产生于医疗实践且始终和医疗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学思想,它为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先驱,他为后来发展的心身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已为社会学、人类学、医学、法学等广为应用。

由于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缺乏实验方法,难以验证,因而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尤其是他的思想中的泛性论和性本能决定论,使许多精神分析主义者不完全赞成这种观点而与他分手,这些人致力于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的研究,即所谓“新弗洛伊德主义”,他们包括阿德勒(A。Adler)、荣格(C。G。Jung)、弗洛姆(E。From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