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弘扬长征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
80131400000009

第9章 青山有幸埋忠骨——记在云南牺牲的长征烈士

王筱 日语1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秋天,在红军跨越了重重阻碍,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泽东同志提笔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壮志的《七律·长征》。

长征,一项足以载入史册的战略大行动,令我们不能轻易忘怀的战略史诗。人人都道长征难,难在那三百余次大小战斗;难在那不计其数的无名牺牲;难在那十余个省区的辗转迂回;难在那十余座大山的攀登翻越;难在那十余条河流的夺桥险渡;难在那二万五千余里的铁血征程。史书中多半高度评价了此次转移的战略意义,而本次我想着重书写的却是那些牺牲在长征途中的无名战士。

我的家乡是云南省东部的曲靖市,也可以说乌蒙山区就是我的家乡。在我的家乡,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为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长征的行进过程中,曾在虎头山爆发了激烈的战役。1936年3月23日,时任红军领导人的贺龙等率领红二、红六军团途经云南虎头山时,遭到前方滇军围堵以及国民党中央军和贵州军的前后夹击。面对比我军数量多出了数倍的敌人,红军官兵们英勇战斗,毙俘敌军千人左右,但是仍然有300多名红军指战员壮烈牺牲。这次战役战斗之激烈、伤亡之惨重,在红军途经云南的路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300余条年轻而又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化作了红土高原土地上的鲜血;300多位红军英烈的忠魂,被永远埋葬在了云贵高原的青山里。他们长眠于红土地,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故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与爱人;再也没有机会尝一尝母亲亲手做的饭菜;再也没有机会看一看心爱的姑娘的笑脸……

而在红军长征中,像虎头山烈士们一样牺牲的烈士更是千千万万!

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身穿布衣,足踏草鞋,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他们面临着现今的青年难以想象的艰险,秉持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奋勇前行。他们之中的许多人也许阵亡于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也许长眠于茫茫草原,也许牺牲在雪山的皑皑白雪之中……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青山中埋着他们的英魂,为沿路的人民带来了革命精神的震撼与洗礼!

2015年4月,我有幸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的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参观。天高云淡,高原茫茫,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就坐落于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一侧。这座博物馆建设的初衷是铭记1936年红军抢渡金沙江后进入迪庆州这段历史,萧克将军亲自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博物馆大门以藏式风格为主,大门上以藏汉两种文字书写“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分为序厅与互动展厅。序厅中陈列了大量的文字与图片等史实资料,以及当年红军进迪庆时乘坐过的船只、使用过的弹药与枪支、文件与资料、书籍标语、药箱水壶等,通过大量的物件等详细介绍了当时的红军队伍在通过云南迪庆时鲜为人知的故事。互动展厅则通过索桥、雪山等真实的互动景观,让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红军当年的艰辛——他们面对着后有追兵围堵,所处高原环境缺氧并且水粮匮乏、与当地藏民语言不通等诸多不利条件,却还是咬牙坚持下来,最终成功进入了四川,迈出了万里长征新的征程。

作为青年学生,在近代史课上再次回忆起红军长征这段历史,对红军战士的敬意从心底里油然而生。课堂中倾听着陈洁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述,那段壮烈的岁月仿佛也穿越了时空浮现在了我们眼前。不仅在云南境内,而且在江西、两广、湖南、贵州、四川、甘肃……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途经的每一个省份、每一块土地上,都留下了他们的汗水与鲜血,都镌刻着他们的英勇事迹。在老百姓的心中,始终铭记着每一位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而付出血与汗甚至壮烈牺牲了的战士。

我们无法忘记,在过草地时把最后一块鱼骨留给小战士的班长,即使我们不曾听说他的英名;我们无法忘记,在翻越雪山时,向我们指引方向的不朽的丰碑,即使我们不曾瞻仰他的仪容;我们无法忘记,被时人用文字所记录的长征中的惨淡心酸,即使我们不曾亲身体会那段峥嵘的岁月。

我们无法忘记长征,在新的时代,它仍将激励我们走向充满荣光的未来。

(指导教师: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