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印度民间文学
8016500000027

第27章 印度的研究

印度学者对本国民间文学的研究具有先天的优势,但起步较晚。最初,他们受到西方学者的启发,开始注意民俗学知识,然后是跟在西方学者的后头进行模仿或参与其中的部分工作。到20世纪初期,印度学者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研究道路,而且成就越来越大。

1883年,拉尔·比哈里·戴出版了他在孟加拉地区搜集的《孟加拉民间故事》(Folk-Tales Bengal)。这是印度人搜集整理并较早出版的一部书。

在1920年前后,印度各个邦的民俗学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出现了一批献身于民俗学事业的学者。如,孟加拉的迪奈什·昌德拉·森、比哈尔的沙拉特·昌德拉·罗易、古吉拉特的甲贝尔·昌德拉·梅伽尼、旁遮普的德温德拉·萨提亚尔提、北方印地语地区的拉姆那莱什·特里帕提等等。

迪奈什·昌德拉·森早在1917年就出版了关于国王戈比昌德拉的民间歌谣。后来,他出版了两部有关民间文学的巨著,一是四卷本的《麦门辛赫民歌集》,搜集于麦门辛赫县。其英文译本也分四卷,名为《东孟加拉民谣》(Eastern Bangla Ballads),陆续出版于1923~1932年间。二是他的文集《孟加拉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 of Bangla),出版于1920年。1939年还出版过关于孟加拉农村妇女的著作。

比哈尔的沙拉特·昌德拉·罗易以律师为职业,但他对民俗学情有独钟,对乔塔·那格普尔县的土著民族多有了解,写过不少关于孟达、桑塔尔、奥朗沃等民族的文章。1921年就出版过有关书籍,其中有民歌方面的内容。1925年,出版过关于比尔霍尔族的书。1928年出版《奥朗沃:宗教与习俗》(Oranv:Religion and Customs)一书,其中有民歌。1936年出版有关奥里萨邦山民布依亚族的书。1937年出版了卡利族民歌和谜语的书。

古吉拉特的甲贝尔·昌德拉·梅伽尼长期从事民间歌谣的搜集整理,他的四卷本民歌集《拉提雅丽之夜》(Radhiyali Rat)出版于1925~1942年间,其中包括各种民歌,如季节歌、结婚歌、游戏歌等,应有尽有。1928年,他出版了收有94首结婚歌的《琼德丽》(Chun-dri)。1931年出版了古吉拉特达休人的12个传奇故事。他曾应邀到孟买大学讲演,他的5篇讲演稿发表于1939年。他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俗学者”,一生共出版了16部著作,对于印度民间文学理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拉姆那莱什·特里帕提于1925年在杂志《文艺女神》发表了在苏丹普尔县采集到的两首民歌。到1929年,他在北方邦、比哈尔、古吉拉特、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克什米尔等地采集到民歌11000余首,出版了五大卷,总名为《诗的月光》(Kavita Kaumudi)。1940年,他的《我们的乡村文学》(Hamara Gram Sahitya)出版,其中搜集了各地的民歌、谚语、成语等。1951年,他的三卷本《乡村文学》(Gram Sahitya)出版。他主张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原汁原味的搜集和整理,不修饰不删改。在印地语民歌搜集整理方面,他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旁遮普的德温德拉·萨提亚尔提是印度著名的民俗学家。他早年受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感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开始从事印度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他在全国各地奔走,到1945年,搜集到的民歌已达30万首。这些民歌在1936~1952年间分10卷出版,其中有印地文4卷、旁遮普文3卷、乌尔都文2卷和英文1卷。他在第一卷《大地在歌唱》(Dharti Gati Hai)的序言中指出了印度民间文学的多样性:多民族、多语言、多体裁、多风格;也指出了印度民间文学的统一性:同一片土地、同样的爱国心、同样的文化氛围。这一“多样统一”的提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20世纪40年代以后,印度各地建立了一批民俗学研究组织,也出版书籍。一些大学也开设相关课程。学者们开始在各个地区从事民间文学的采集、整理和研究。例如,“布罗杰语文学团体”成立于1940年,在布罗杰语地区搜集了大量民间长诗、民歌、民间故事等;1944年,提格姆加尔民俗学会成立,主要搜集民间口头文学作品;1946年,在比加普尔成立了拉贾斯坦文化研究所;1952年,在贝拿勒斯成立了印地部落民研究会;1957年,在加尔各答成立了印度民俗学研究会;1958年,在阿拉哈巴德成立了印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等等。

印度独立以后,学者们继续发扬前人的精神,不断将印度民间文学研究推向深入。这中间,有以下学者具有代表意义:奥里萨的昆贾·比哈里·达斯、比哈尔的加奈士·乔贝、马拉提的杜尔加·巴格万、孟加拉的阿舒托西·巴塔查里亚、阿萨姆的维兰奇·库马尔·巴鲁阿、印地语的萨提炎德拉和克里希那德瓦、中央邦的克里希那南德·古普塔和西瓦萨哈耶·查图维迪、拉贾斯坦邦的苏里亚卡兰和那罗顿·达斯·斯瓦米、古吉拉特邦的那马达·香卡尔·梅赫塔、喀拉拉邦的S。K。那亚尔、安得拉邦的马利卡尔琼·拉奥和拉马拉朱、卡纳塔克邦的B。R。班德雷、泰米尔纳杜的斯瓦米那特·阿亚尔等等。

独立后的前20年,印度大学里在社会学系和文学系开设有关课程,讲授有关知识,有的大学还设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只是数量很小。在这方面,孟加拉走在最前面,加尔各答大学于1938年就有了博士课程,1948年有了印地语的民俗学博士。

到20世纪70年代,有的大学里设立专门的民俗学系,如阿萨姆的高哈蒂大学、古吉拉特的索拉施特拉大学等。

印度独立后,比较文学日益受到重视,1956年,加尔各答的贾达瓦普尔大学首先设立比较文学系,1961年,该系出版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80年代以后,印度的比较文学研究发展很快,而且在走印度自己的路。其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在比较文学系设立印度民间文学课程,把本国的民间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结合起来。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民俗学杂志和一些刊登民俗学内容的杂志。

总之,印度学者对印度民间文学的研究起步虽晚于西方学者,但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是学者如云,著作如山,已经很难作详细介绍了。我们这里重点介绍的是老一辈的学者和他们的著作,因为他们是印度民间文学研究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领路人,他们做了最艰苦的工作,他们的著作也为后人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以上介绍的印度民间文学研究状况仅仅局限于对民间的口头文学的采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并不包括对吠陀、史诗、往世书等的研究。尽管这些古老的文献并没有失去民间性特征,但它们都早就被编定并落实为文字了。所以,对它们的研究主要不是当前民俗学家的任务,而主要是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的任务。关于印度学者研究印度两大史诗的大体情况和主要观点,可参见季羡林、刘安武先生选编的《印度两大史诗评论汇编》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