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印度民间文学
8016500000007

第7章 印度民间故事概说

这里要重点谈谈印度民间故事的几个特点。

(一)丰富性

前文已经说过印度民间文学的丰富性特征,印度的民间故事可以用“海”“湖”“大林深泉”来形容。这说明,其丰富性不仅印度古人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而且也为后来世界所公认。

印度民间故事的丰富性,主要有四个原因,前文已经说过。这里要通过具体例子谈两个现象:第一,旧故事的扩充和演变;第二,新故事的不断产生。

1.旧故事的扩充和演变

以神话为例。如果说,吠陀早期的印度神话还显得零散而不成系统的话,那么,在吠陀后期和史诗时代,如《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产生的时期,有一些旧的神话传说已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丰满。这是印度民间故事丰富性的最初表现。请看下面的例子。

《百道梵书》中有一个洪呼王(补卢罗婆)与广延天女(优哩婆湿)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端倪在《梨俱吠陀》第十卷里已经显现,而在《百道梵书》第11章里则得到丰富和完整:

天女优哩婆湿与地上的洪呼王相爱,但在结婚时她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洪呼王不能让她看到他裸体,否则她就会立刻回到天上。有乾达婆(伎乐天)想让优哩婆湿返回天上,故意使坏,深夜前来偷优哩婆湿拴在床边的小羊。优哩婆湿埋怨没有人阻止,洪呼王便忘记了婚前约定,裸体跃起去追赶。乾达婆趁机放出闪电,让优哩婆湿看到洪呼王裸体。于是,优哩婆湿立即返回天界。洪呼王发疯似地四处寻找妻子。终于在莲花池里见到妻子。原来,优哩婆湿正和天女们化作天鹅在那里游戏。优哩婆湿告诉洪呼王,她已经怀有身孕,但不能跟他回去,让他一年后再来领回孩子。一年后,两人相见。优哩婆湿告诉洪呼王,如果要在一起,只有他变成乾达婆,而要想变成乾达婆,就得向乾达婆请求恩惠。第二天一早,洪呼王向乾达婆请求,乾达婆教他举行火祭。洪呼王用这个办法实现了愿望,变成了一个乾达婆。

这个故事也许在《梨俱吠陀》时代已经比较完整了,但《梨俱吠陀》中仅见洪呼王与优哩婆湿在莲花池边的一段对话。所以我们只能认为它是在梵书时代得到充实的。

在《他氏梵书》第七篇第三章有一个“犬阳”的故事,也非常有名。大致情节是:

某国王有一百个妻子,却没有儿子。他向水神伐楼那祈求子嗣,并许愿说,如果生下儿子,就作为牺牲献给伐楼那。很快,他就有了儿子罗西多。水神要求国王献祭,国王一再推托。罗西多长大了,为了逃避当牺牲品,他躲进了森林。伐楼那惩罚国王,让他得了鼓胀病。罗西多本想回去,可是因陀罗每次都来劝阻他,让他继续流浪。他在流浪中遇见一个穷婆罗门。婆罗门有三子,穷得吃不上饭。罗西多要出钱买其中一个儿子去替他当牺牲。结果是婆罗门舍不得长子,他的妻子舍不得小儿子,最后把二儿子犬阳卖给了罗西多。罗西多带着犬阳回去见父王。父王征得伐楼那同意,便开始举行祭祀。但没有人愿意捆绑犬阳,罗西多便出钱让犬阳的父亲来捆他;没有人愿意动手杀他,又是买通其父来杀他。犬阳绝望之际向天神求救,当他念诵了100节《梨俱吠陀》的颂歌后,天神果然显灵了。他的捆绑自动脱落,罗西多父王的鼓胀也消了。犬阳的父亲要把他带回家,犬阳拒绝了。结果是祭司之一众友仙人收犬阳为义子。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这个新时期新产生的神话传说。

到两大史诗和往世书时期,印度民间文学的丰富性就进一步体现出来了。史诗中除了主干故事之外,还穿插有大量的其他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在吠陀故事基础上略加变动照搬过来的,有的是在旧故事基础上进一步演绎而成的,有的则是新产生的。

而在史诗和往世书之后,仍有《伟大的故事》《故事海》《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Vetalapancavimsatika)、《宝座故事三十二则》(Simhasanadvatrimsika)、《鹦鹉故事七十则》(Sukasaptati)等故事集,不断涌现。

2.新故事的产生

这里说的新故事是指印度各个地区的方言兴起以后,即13世纪以后出现的不同语种的新故事。

在梵语文学逐渐淡出印度的历史舞台以后的大约500年(14~18世纪)时间里,我们再也看不到像《五卷书》《嘉言集》(Hitopade-sa)和《故事海》那样的故事集了。但民间故事是不可能从人们的口头上消失的,而且印度人民不愧为一个善于讲故事的浪漫主义民族,新的故事在不断产生。只是当时没有人汇集整理而已。直到西方学者对印度民俗学发生兴趣以后,才开始有人到印度民间去搜集、整理并研究。他们如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库,逐步将他们的发现公之于世,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世纪后期,印度学者也开始了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成果显著。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介绍。

根据后来搜集到的资料,我们知道,在那500年间,印度民间又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民间故事,如中世纪的民间爱情传奇等。

(二)宗教性

我们从《佛本生经》可以看出,印度的民间故事被佛教信徒收集起来,并贴上了佛教的标签。同样,我们从《五卷书》(Pancatantra)中也可以看到其为印度教服务的明显倾向。即使是后来世俗性较强的一些民间故事,也充满了宗教味道,讲述的虽然是那些国王和公主的故事,但其中不仅天神们动不动就出现,而且不同种姓的人都表现出与自己的出身和信仰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典型的如《故事海》中的一些故事,还有《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宝座故事三十二则》和《鹦鹉故事七十则》等,都是这种情况。而中世纪的一些民间故事则明显带有伊斯兰教影响的烙印。目前在印度广泛流行的《比尔巴尔故事集》还带有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在历史上形成融合与隔阂的痕迹,但总的说仍然是为印度教服务的。

印度民间故事对宗教的这种服务性特征,在全世界都具有典型意义。而这一现象的形成,有印度自己的特殊原因。这原因不外乎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

在印度,不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民众都普遍信仰宗教,而且多数是印度教徒。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印度社会充满了宗教气氛,宗教成为民众生活的核心内容,从信仰到生活方式,无不是宗教的,而维系人际关系的也是宗教。印度教文化成为印度社会的主流文化。印度的民间故事就是在这种社会和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其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是宗教信徒,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教的烙印,或者被贴上某一宗教派别的标签。

所以,我们在印度很难发现不带宗教色彩、完全世俗化的民间故事。

(三)大量的动物寓言

在印度民间文学作品中,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占有很大比重。这种动物寓言的大量制作,影响了世界许多民族。

我们知道,中国的寓言产生很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一个高峰。而且许多寓言都变成了今天的成语。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等。然而我们发现,这些寓言中,像“狐假虎威”这种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实在是凤毛麟角。但印度的情况不同,动物的寓言故事很多。而我们还发现,印度的动物寓言与中国的动物寓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印度的故事中,人和动物之间是可以对话的,动物和人几乎有平等的地位。而中国寓言中的动物就是动物,不能和人同日而语。

印度寓言之所以与中国寓言有这种差别,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数量,原因仍然出在宗教信仰上。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

(四)世界性影响

印度民间故事对世界的影响很大,以至西方的学者一度以为全世界的民间故事都起源于印度。这个观点虽然站不住脚,但印度故事影响了全世界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如《佛本生故事》中的一些故事,随着佛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也走遍了世界,在世界各地产生了许多变体。

中国也一样,不论是汉地还是少数民族地区,自从佛教传入以后,受到印度故事影响的情况很多。

关于印度故事影响世界民间文学的具体例子,我们在后面还将提到,这里不再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