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怎样当好社区领导
8018300000021

第21章 社区卫生的建设与管理

我国的社区卫生发展只有十多年的时间,发展时间较短,但已基本形成了以社区卫生站为网点,以社区卫生中心为枢纽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在机构建设、人才培养、服务项目的提供、经营模式的变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与管理

(一)社区卫生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政府对社区卫生一般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由各级人民政府成立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卫生、财政、民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计生、药监、物价、残联等各部门支持和协助小组工作。街道按规定成立相关的社区卫生领导机构,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及时协调解决社区卫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和完善有关配套政策与措施。

(二)社区卫生组织形式

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社区卫生中心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以政府举办为主。新设置的社区卫生机构可由政府设立,也可以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机构举办者,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目前,我国社区卫生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1.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医疗卫生单位医院为主体,建立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中心或服务站。社区卫生机构由一级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整体转型而来,医务人员和技术设备由医疗卫生单位负责配备,行政领导权由办事处行使。例如,南京市将街道医院或一级医院、红十字会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卫生院、防保站等,转化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通过这种组织功能和机构的转变,既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经营难的问题,又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要求,一举两得,成为目前大中城巿社区卫生机构的主要建设方向。

2.以二、三级医院为中心,设立社区卫生部或家庭预防保健部,医务人员面向社区主动上门服务,扩大服务范围。依托大中型医院为社区提供医卫生服务,不仅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解决启动资金不足和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也可以使双向转诊成为现实。但要处理好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之间的产权关系,避免对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不足和效率低下。

3.社区卫生机构依托有条件的企业卫生机构,与地方卫生资源形成资源互补,共同承担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将企业医院的卫生资源进行整合,成立社区卫生中心和相应的站点,企业卫生机构经卫生部门审批,纳入社区卫生机构,为企业职工和当地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服务延伸。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区域卫生规划的整体协调以及“六位一体”综合性服务到位。

4.家庭病床模式。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城市,由于社区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在建设方向上,可以考虑由二、三级医院将家庭病床科延伸到社区家庭,提供医疗型、康复型和综合型二级医疗服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社区居民可以享受到较好的医疗资源,利于双向转诊的实现。其缺点就是卫生服务的内容较单一,“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不到位。

5.社会力量赞助。凡能满足提供社区卫生功能的基本条件,符合法律、法规,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均可申请建立社区卫生机构。也可聘请离退休的医护人员或个体从医人员共同承办卫生站,街道办事处和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广东和安徽的很多地区都采用这种方式发展社区卫生机构。此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社区卫生建设中去。地方政府应该支持和鼓励其发展,但要加强监管,避免这些机构因贪图经济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

6.公办民营。如上海市就进行了社区卫生中心授权经营改革实践,其基本思路是通过社区卫生中心产权职能的分离,确立非营利的组织性质不动摇,经营者以竞聘方式选拔。合约中明确规定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各自的责权利及收益分配问题,这样就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践证明,民营化的建设方向不仅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可以使社区卫生中心自身做大做强,提高社区居民满意度,工作人员也有了经济保障,实现了双赢。但是,如果委托代理出现不对等或不对称,合约不周密,产权不明晰,监管不到位,就可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把握这种建设方向难度较大。

二、社区卫生筹资机制的建设

国家的财政拨款、医疗收入、药品收入是我国社区卫生中心及服务站运作资金的三大来源,其筹资和补偿机制是复合型的,其中医疗和药品收入是主要渠道。目前社区卫生筹资渠道在不断拓宽,机制建设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一)政府补贴下享受税费优惠

1.政府财政补贴。社区卫生专项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设立社区卫生启动基金与社区卫生专项资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方式可分为按社区卫生人口定额补助和以奖代补两种形式。补助多少根据对提供的社区卫生的数量和质量考核结果评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对象也包括流动人口,市、区财政应给予适当补助。区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建设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房屋维修改造和基本设备配置,市财政给予适当支持。例如,厦门市规定:由市、区、街道财政按比例分担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2006年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根据户籍人口20元/人标准核定财政补助,以后每年递增10元/人,2009年达到50元/人。山东省则是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按服务人口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其中省财政补助1元,市、区两级财政分别补助8元和6元。

目前,有些地区也在探索建立政府投入的新形式,在天津、上海、江西等地采取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办法,明确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资金筹集分配、经费核定和绩效考评体系,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机构,通过考核确定补助额度。

2.建立公共卫生补助经费制度。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相应补偿。另外,根据社区卫生机构覆盖人口、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安排补助经费。

3.加大社区卫生机构的改造与建设的投入。卫生事业基本建设投资优先于社区卫生机构改造与建设。

4.利用二、三级医院药品收支结余部分支持社区卫生发展。把二、三级医院药品收支结余部分的10%用于扶持社区卫生发展,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机构服务效率。

(二)使用者付费

目前大部分社区都是参照《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及各省市物价局卫生厅(局)的有关规定进行药品和服务定价的,还未形成完备的服务项目价格体系。社区卫生体系逐渐完善后,服务收费可能成为其主要筹资方式。

(三)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鼓励享受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职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现在一般规模较大的社区卫生中心都被定为医保定点单位,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降低其支付的比例。如果社区能诊治的常、多、普疾病去大医院就诊要加大个人支付比例。

(四)业务用房补偿

目前大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机构业务用房由市、区两级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负责解决,主要包括无偿提供和房租减免方式。

(五)家庭健康合同成为部分社区卫生中心(站)的筹资渠道

社区卫生机构主要从事的是基础性的医疗服务,目前我国居民对家庭保健合同了解又甚少,所以此筹资渠道还有待拓宽。

(六)社会捐赠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的社会公益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社会捐赠以及慈善组织捐赠也成为社区卫生机构的筹资来源。如厦门市将社区卫生中心确定为“红十字惠民门诊”的定点机构,其中免费的服务的项目由红十字会提供资助。

三、社区卫生的人力资源建设

我国社区卫生人员多数为上级医疗单位的下派人员。社区卫生机构的从业人员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综合医务能力差,例如从事医疗的不熟悉预防保健业务,预防保健人员不熟悉医疗业务;职称结构单调,年龄偏高。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全科医师聘任制,全科医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也未制定。

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医务人员一般都不愿意去社区工作,因此便采取行政命令下派的办法,规定人员半年一换。这种做法虽然一时解决了社区服务工作人员数量问题,但人员的频繁流动不利于其熟悉社区情况,也不利于其经验、技能的积累。同时,这些下派人员中的多数人思想不稳定,难以安心工作,也难以深入社区提供优质的服务。

对此,可以探索在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建设中推行以下用人和分配机制。

(一)推行全员聘用制

通过合同和协议书形式来建立从业和管理关系,所有人员的甄选和聘用,应通过公平竞争,按岗聘用,还应当根据当年岗位设置确定,以学识、能力、品德及适合工作所需要条件为聘用条件。实行“因需设岗”、“定岗定编不定人”。

(二)实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

人员工资由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绩效工资的发放根据每季度/年绩效考核结果确定。根据有利于各科室(单位)集中管理和考核标准相对统一的原则,将绩效考核划分为三个类别,即社区卫生中心负责人绩效考核、管理中心科室绩效考核、社区卫生中心全科医生团队绩效考核。

四、社区卫生财务机制的建设

社区卫生财务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收支两条线”制度

社区卫生管理中心设置独立财务账户,对下属社区卫生机构收支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管理中心及下属社区卫生机构的所有开支均由该账户统收统支。社区卫生的收、支应该分开核算。

(二)建立盈亏相互调节机制

收入减支出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收入减支出盈余部分用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但是财务部门要参与一切经济决策。

(三)建立现代会计管理制度

下属社区卫生机构根据规模大小和实际需要设立专职或兼职收费员。各机构财务人员由管理中心财务办统一派遣与领导。财务办配备会计、出纳人员各一名,对下属各社区卫生机构进行财务管理,并可按实际需求决定是否增设统计复核员。

五、首诊与双向转诊机制的建设

(一)建立社区首诊制

社区引导、鼓励居民就诊首先选择社区卫生机构,如有需要,则由社区卫生机构视情况进行转诊。推行首诊制度,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以现有的制度为基础,首先在特定人群中试行,制定相应政策,规定或引导居民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首诊。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试点的经验和效果,逐渐扩大首诊机构覆盖人群。

第三步:根据第二步经验和实际效果,逐渐实行部分病种社区首诊制,将试点人群扩大至全社区人群。

(二)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综合医院的专科医生主要从事危急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和病例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规定,结合患者实际需求,社区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专科医院之间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本区域内双向转诊网络。

明确双向转诊的具体指标,建立由社区与上级医疗机构或专科医院的双向转诊流程与相应的规章制度。

六、物流机制的建设

物流机制部分主要涉及药品和办公用品的采购及管理机制,还有检验样品的社区采集及送检管理工作。

由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委托物流部门,代表各社区卫生机构进行社区药品及办公用品的统一集中采购。根据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原则选择社区用药。为体现社区卫生的便民性,物流部门承担社区内行动不便的患者、老年患者和残疾患者以及集中体检居民的检验样品送检工作。

七、民主监督机制的建设

成立社区卫生民主监督委员会,实行民主监督制,行使民主监督职能。委员会由社区居民、区卫生行政部门代表、街道办事处代表、相关行政单位和机构负责人、居委会代表等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履行社区卫生监督监管工作,对社区卫生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社区卫生资源利用及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对改进社区卫生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定期对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及社区卫生工作进行评议与考核。

对社区卫生的监督方式应多样化。如居民患者可就社区卫生的有关问题进行投诉,社区居民代表、社区卫生民主监督委员会对社区卫生工作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对涉及社区卫生的重大事项举行听证会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