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16

第16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70.勿以善小而不为

“原典”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去做它,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好事就不去做它。

“品读”众少成多,积小致大。善的美德由一件件微小的好事积累而成,大的罪恶也是由一件件微小的坏事堆积起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古人对我们的告诫。

171.积小以高大

“原典”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周《周易·升》)

“注译”全句译意为:君子顺行美德,积累小善以成就崇高弘大的事业。

“品读”小善不扬,大善难至。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都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才有做好大事的可能。

172.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原典”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周易·系辞下》)

“注译”全句译意为:善行不积累不足以成就美名,恶行不积累不足以灭身。

“品读”这是孔子针对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而发出的感慨。“小人”把小善看成无益的事而不屑于施行,把小恶看成无伤大体的事而不愿除去,所以恶行积累满盈而无法掩盖,罪孽发展深重而难于解救。

173.遏恶扬善

“原典”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周《周易·大有》)

“注译”遏:阻止。全句译意为:君子要阻止邪恶,倡扬美德善行,顺应天道,休养生息。

“品读”《周易·大有》卦中的“大有”,既大且有,寓意吉祥。在大有之时,君子只有遏恶扬善,才能修德成行,大有作为,大有前途。如果不注意遏恶扬善,就会奢侈铺张,甚至滑向腐败,那就“大有麻烦”,深陷泥潭。

174.天地之纪

“原典”善人,天地之纪也。(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五年》)

“注译”善人;善良的人,即好人;纪:纲纪。全句译意为;善良的人,是天地的纲纪。

“品读”春秋时鲁成公十五年,晋国大夫郤錡、郤犫、郤至诬陷并杀死了大夫伯宗。晋国大夫韩献子认为三族将难免灾难。他说:“善人,天地之纪也。”天地之纪,众人所系,诛杀好人,不得人心,难免祸殃。

175.从恶如崩

“原典”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注译”登:登山;崩:山崩。全句译意为:从善就像登山一样难,从恶像山崩一样容易。

“品读”因为从善难从恶容易,所以从善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锲而不舍。在善恶的叉路口,何去何从要慎之又慎,否则,一念之差,一步之错,一踏上恶之路,就一发而不可收,如山崩一样堕入罪恶的万丈深渊。三国时孙权长史张紘给孙权遗表中曾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话告诫孙权说,自古以来统治国家的人,由于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奢侈腐败,导致亡国。作为君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限制自己的私欲,防止奢侈腐败,保持自己的政权。

176.大学之道

“原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注译”全句译意为:大学的主旨,在于阐明光明的德性,在于亲爱人民,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品读”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中国古代的先哲早就重视道德人格的完善,并把道德人格的“至善”,作为道德教育的宗旨,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品德。《大学》更是开宗明义地说明这一宗旨。

177.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原典”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西汉贾谊《新书·卷二·审微》)

“注译”全句译意为:善行不能因为微小而认为没有什么益处,恶行不能因为微小而认为没有什么危害。

“品读”“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狐白之裘,绝非一腋”。事物发展总是由小变大,积少成多。当渐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突变,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善行虽小,积小可成大,最终成就自己的美德;恶行虽小,积小可成大,最终酿成自己的罪恶。当今的腐败分子无不是从今天贪一点,明天占一点开始,越贪越大,越占越多,直至犯下贪污受贿的大罪。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178.积善在身

“原典”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

“注译”全句译意为:积善在身,就好像白昼的时间在加长,尽管白昼在加长但人们却不易察觉;同样,积恶在身,就好像用火来销蚀油膏,尽管油膏在减少,人们却不易发现。

“品读”这是董仲舒对汉武帝的进言。“善积而名显,德章而身尊”。尧舜之所以得令名,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施行德政所致。桀纣非一日而亡,而是长期暴戾不仁所致。董仲舒说,“善恶之相从,如影响之应形声”。

179.福在积善

“原典”福在积善,祸在积恶。(西汉黄石公《素书·安礼章第六》)

“注译”全句译意为:福在于积累善行,祸在于积累恶果。

“品读”为官者积善对民众有利,民众自然欢喜拥戴,自己也就福在其中。积恶就会侵害民众的利益,民众自然视为寇仇,灾祸必然降临头上。善恶在己所为,福祸由众而定。这是为人、从政首先要明白的道理。

180.政事之本

“原典”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注译”全句译意为:诚实不欺,是君子所应当遵守的重要原则,也是处理国家大事的根本。

“品读”“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战国《孟子·离娄上》)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为政者必须诚。所以“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有了诚,什么政事都好展开,否则,“若不推之于诚,虽三令五申,而令不明矣。”(白居易《策林》一)只有以诚相见,才能有令即行。要诚,就必须反对虚伪奸诈之人,反对能说会道、表里不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