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20

第20章 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

243.罪莫大于可欲

“原典”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春秋《老子·四十六章》)

“注译”罪:罪过、罪行;可:认可、许可;可欲:放纵欲望;欲得:渴望得到。全句译意为:罪孽没有再大于任情纵欲,祸患没有再大于不知满足,罪过没有再大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品读”作为官吏,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权力,具有贪的各方面的诱惑和条件。而一位廉洁的官员首先就是保住不贪,也就守住了为官清正的底线。如果溺于物欲不能自拔,必然造成私欲膨胀,进而以私害公。

春秋战国是一个欲望沸腾的时代,从国君到平民无不在心中激荡着对欲望的渴求。“可欲”引发人的“不知足”,“不知足”又引发“欲得”(贪得无厌)。贪得无厌,对国家领导者来说会把国家引向无穷的灾难,对平民百姓来说会使自己陷入身败名裂的境地。所以,老子发出了严厉的警告。今天,当我们面对又一个欲望沸腾的时代时,重温老子的教诲,应该大有震撼和醒悟。现在,一批大大小小的贪官翻身落马,究其根源,不正是因为对权力、金钱、美色“可欲”、“不知足”、“欲得”而导致的吗?

244.圣人为腹不为目

“原典”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春秋《老子·十六章》)

“注译”五色:指黑白赤黄青五种颜色;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五味:指辛辣酸苦咸五种滋味;爽:亡也,伤也;驰骋:指车马疾行;妨:损害;行妨:指行为离开正轨。全句译意为: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品,使人口伤;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稀有的商品,使人偷和抢。因此,圣人只求肚子吃饱,不为看着好看,所以,不要后者(目)而要前者(腹)。

“品读”老子处在春秋战国时代,看到在无穷欲望的指使下,一味追求和沉湎于华丽的服饰、美妙的音乐、香美的食物、难得的财货和行猎的玩乐,激起一种厌弃之感和批判之情。在老子看来,封建贵族们这种浮华奢侈生活会导致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的堕落。因此,他在提出警告的同时,也提出了拯救沦丧、堕落的必由路径:“去彼取此”、“为腹不为目”。

245.贪色败身

“原典”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战国《尚书·五子之歌》)

“注译”色荒:荒,迷乱,迷乱于女色叫色荒;禽荒:禽,鸟兽,迷乱于打鸟兽,叫禽荒。全句译意为:禹王有教诲: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乱于打鸟兽,喜欢喝酒和爱听音乐,建筑高大的宫殿又雕饰宫墙。这些事,只要有一桩,就没有不灭亡的。

“品读”玩物丧志,贪色败身。奢侈淫逸,“未或不亡”。

246.损者三乐

“原典”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春秋《论语·季氏》)

“注译”乐:快乐;节:调节;道:称颂,宣扬;佚(yì义)游:浪游不归;晏乐:饮食铺张。全句译意为: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一些有益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傲放肆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饮食荒淫为快乐,是有害的。”

“品读”一个人的娱乐爱好,即现在所说的工作圈之外的生活圈、娱乐圈,对人的品德修养、廉洁从政至关重要。虽然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娱乐内容和孔子的那个时代大不相同,但孔子总结的娱乐爱好的原则,还是很有警示意义的。

247.无欲其所不欲

“原典”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战国《孟子·尽心上》)

“注译”全句译意为:孟子说:“不要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贪图不是自己本分的东西。”

“品读”孟子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人要坚守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不要随波逐流,随俗而欲。

248.欲生于无度

“原典”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战国《尉缭子·治本》)

“注译”全句译意为:人的私欲产生于没有节制,邪恶产生于毫无禁止。

“品读”按照朱熹的理论,每个人都有其天性的合理的欲望,但人的欲望要有“度”,符合一定的“度”,就是天性的合理的,超过一定的“度”,就成为不合理的私欲。一个人如果不能警惕私欲,约束自我,在外界的诱惑下,在没有外界的监控下,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为所欲为,最终走上邪路。北宋史家司马光说:“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家败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蛊。”

249.有而不知足

“原典”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西汉司马迁《史记·列传·范雎蔡泽》)

“注译”全句译意为:有所欲望而不知道遏止,连原来的欲望也会失去;有所得而不知道满足,连原来有的也会失去。

“品读”这是游说之士蔡泽对秦国宰相范雎(秦昭王封为应侯)的说词。秦昭王五十二年,范雎因攻赵不下而失意,蔡泽就劝说范雎见好就收,退出相位,这样还可“长为应侯,世世称孤”,如不忍离相位,必以祸终。此后不久,范雎将蔡泽推荐给秦昭王,自己则称病重请求退出相位。秦昭王就免了范雎,任命蔡泽为相。蔡泽这句说词的直接动机和目的是劝说范雎退位,但他这句话对那些“欲而不知止”、“有而不知足”的人不啻是一种警戒。时下的一些贪官就是那种“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的人。

250.切勿纵欲

“原典”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西汉枚乘《七发》)

“注译”全句译意为:纵情声色,只求身体安乐,就会损害血脉的正常运行。

“品读”枚乘,西汉辞赋家。他的《七发》是中国古代辞赋的千古名篇。《七发》主旨,是用七件事,即音乐、车马、饮食、游观、校猎、观涛和要言妙道来启发楚太子远离奢靡,奋发图强。《七发》触及西汉“文景之治”下的一个阴影:即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公卿士大夫以下争于奢侈”,“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马,弋猎博戏”的享乐腐化之风(《汉书·食货志》)。作者借“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之”的形式,把王侯贵族的种种享乐生活,形象地斥之为“伐性之斧”、“腐肠之药”,并大声疾呼,倘不“变度易意”,一味“淹沉”在安乐之中,必将酿成“久执不废,大命乃顷”的严重后果。这对于劝诫那些王侯贵族、膏粱子弟改变腐败的生活方式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251.欲不可纵

“原典”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译”全句译意为:不可滋长骄傲,不可放纵欲望,不可玩乐至极,不可满足心愿(知足之意)。

“品读”这是魏徵上书唐太宗李世民《十渐不克终疏》的话。魏徵说,这四句话是“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的廉政之要。魏徵批评唐太宗在“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但近年以来,“傲之长”、“欲之纵”、“乐将极”、“志将满”,“此其渐不克终”。

252.三不惑

“原典”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五十五·汉纪四十七·桓帝延熹八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我面对三件事不会迷乱:美酒、女色、钱财。

“品读”这是东汉名臣杨震之子杨秉的“官箴”。杨震以“公廉”著称,任东莱太守时,有故人暮夜送金,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故有“四知太守”之称。杨秉承继家父遗风,为官多年,也以清正廉洁闻名。为人一不饮酒,二不好色,三不贪财,所以自称“三不惑”。

253.欲无极限

“原典”欲无极限,祸乱生焉。(后晋刘昫《旧唐书·志第一·礼仪一》)

“注译”全句译意为:人的贪欲是没有极限的,贪欲无度是一切祸患的根源。

“品读”战国《韩非子·解老》说:“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一“贪”既出,驷马难追。人生在世,不可纵欲由“贪”。纵欲由“贪”,等于自残。

254.声色燕饮败身

“原典”人之精力有限,溺于声色燕饮,则精力必减,意气必昏,肢体必倦,虽欲勤于政,而力不逮,故事必废弛,而吏得以乘间为欺。(宋陈襄《州县提纲》)

“注译”全句译意为: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沉溺于声色宴饮之中,必然就会精力衰减,意气昏沉,身体疲倦。此时,虽然想要勤于政事,可是精力却不济,所以必定荒废了政事,而属下的胥吏就会趁机钻空子,欺上瞒下。

“品读”清正廉洁不仅是为官之德,而且是勤于政事,成就事业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