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46

第46章 勤于政务,孜孜无怠

651.勤于政务

“原典”勤于政务,孜孜无怠。(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

“注译”全句译意为:勤于政务,孜孜不倦。

“品读”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日理万机,手不释卷,点烛读书,常至深夜。萧衍天资聪明,下笔成章,亲自撰写《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尚书大义》、《孔子正言》、《老子讲疏》等书,共二百余卷。他还组织编写《通史》,亲自撰写序言、赞文。萧衍长期勤政,孜孜不倦。每天只吃一顿饭,不用新鲜味美的食品,仅仅豆羹粗粮而已。萧衍恭谨节俭,庄严勤政,在历代帝王中是很少见的。

652.民生在勤

“原典”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要勤劳,就不会缺衣少食。

“品读”这是“民生”一词在典籍中的最早出现。“民生”,意为“百姓的生计”,其语境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体现了人文思想。这句话阐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即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653.政如农功

“原典”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注译”政:治理政事;农功:农业生产,农活;越:超越;畔:界限;过:错误,过失。全句译意为:治理政事就像农业生产,日夜思考它,要想到它的开始也要想到它的收成。早晨晚上都坚持去做,所做的不要超过所想的,就像农田有田界一样,他的错误就少了。

“品读”春秋时鲁襄公二十五年,郑国大夫子产回答太叔询问如何施政时说了这一番话。子产“政如农功”的比喻浅显而又深刻,强调为政要忠于职守,善于思考,勤奋努力,“朝夕而行”。

654.先之劳之

“原典”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春秋《论语·子路》)

“注译”先之:指为政者身体力行,什么事都带头干在前面。之,指代老百姓;劳之:带动老百姓去勤奋劳动;益:增加。全句译意为:子路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什么事都干在前面,然后带动老百姓去勤奋劳动。”子路请老师再多讲一点。孔子说:“永远不要懈怠。”

“品读”这是孔子为政思想的重要表述。在孔子看来,为政者一要“先之”,身体力行,先干一步;二要“无倦”,兢兢业业,坚持不懈。为政者能做到这两点,就可以像苏东坡所说的:“凡民之行,以身先之,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

655.坐以待旦

“原典”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战国《孟子·离娄下》)

“注译”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全句译意为:周公想要兼学夏、商、周三代的君王,来继承禹、汤、文王、武王的事业;如果有不合于当时情况的,便会抬着头思考,白天没想好,夜里接着想;要是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便会坐等天亮,以便尽快付诸实施。

“品读”夏、商、周三代的君王是周公的光辉榜样,在他代周成王摄政期间,致力于继承和发扬禹、汤、文王、武王执政的德行和业绩。这段话,就是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的真实写照。周公不仅以一个施行德政的贤明君主形象,也以一个务实、废寝忘食的勤政形象光照千古,流芳百世。

656.君无宿治

“原典”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战国《商君书·垦令》)

“注译”宿:隔夜;宿治:隔夜办理事情,指办事拖拉积压;情:事情,指政事;稽:停留,阻塞;余日: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全句译意为:国君不隔夜处理政事,贪官污吏来不及从人民那里榨取好处,各级官吏处理政事不积压,人民就有更多时间进行农业生产。

“品读”办事拖沓是封建社会各级官吏的通病。这种通病给下属造成可乘之机,让他们有机会鱼肉百姓,贪污腐败,而贪污腐败是亡国的祸根。“无宿治”,实际上是勤政问题。从商鞅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勤政不仅仅是治政作风,而且能有效地防止贪官污吏对人民的勒索敲诈。商鞅在二千多年前就注意到办事效率与治国与惩治官吏腐败的关系,这种远见卓识当为后世明鉴。

657.寡其官而多其行

“原典”明君居上,寡其官而多其行,拙于文而工于事,言不中不言,行不法不为也。(战国《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注译”全句译意为:贤明的君主治国,应该减少官吏以使官吏多做事,少做表面文章而多干实事,说得不合事理的就不说,行为不符合法律的就不做。

“品读”晏婴,也称晏子,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晏子这段话有三层意思:一是主张减少官吏,改变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少做表面文章而多干实事;三是言行要遵纪守法。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精简机构,精简人员,以提高办事效率的政治家,恐怕非晏子莫属。

658.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原典”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译”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已:止。全句译意为: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品读”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是历代传颂的名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是其中的千古名句。诸葛亮面对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了蜀汉的王业,公而忘私,“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见利不贪,见美不淫”,身居高位,却“蓄财无余,妾无副服”,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忠贞谋国上,直至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景仰。

659.吏士之职

“原典”凡吏于士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注译”全句译意为:那些在地方上为官的人,你们知道自己的职责吗?是让你们做人民的仆役,而不是让你们奴役人民。

“品读”柳宗元原为朝廷监察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他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任司马,后又被贬到今广西柳州任剌史。这期间,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了解人民的疾苦,从吏与民的对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矛盾的尖锐,因此提出了“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的观点。这是古代文化中民主性的精华,在今天仍不失为各级党政干部的有益“官箴”。

660.如泉喷涌

“原典”盈以其神,其来不穷,惠我后之人。噫!畴肯似于政,其来日新。(唐柳宗元《井铭》)

“注译”畴(chóu仇):谁。全句译意为:井水旺大概有神力相助,所以水源涌来没有穷尽,恩泽后来的人。噫!谁能像井水喷涌一样勤于政事呢,那样国家治理就会有新局面了。

“品读”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为解决民众吃水难的问题,破除当地迷信,破土打井。井成后柳宗元看着井水喷涌不断,并由此联想到做官为政也应似此井,勤勉发愤,勤于政事。有感于此,遂写《井铭》,既是他以井自喻自励,也是呼唤志同道合之士以井互励,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