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54

第54章 从善如流

754.从善如流

“原典”从善如流,宜哉!(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听从善言就像流水一样自然而迅速,多么合宜啊!

“品读”春秋战国时鲁成公八年,楚国出兵讨伐郑国,晋国发兵救援。晋军赶到,楚军主动撤回,晋军就袭击沈国,俘虏了沈子揖初。这是晋国主帅栾武子采纳智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等人建议的结果。后来,人们就常用“从善如流”(也作从谏如流)来形容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755.不恶至情

“原典”惟仁人受正谏,不恶至情。(春秋吕尚《六韬·文师》)

“注译”全句译意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接受最直率的规劝,才不厌恶真情实话。

“品读”《周礼·地官·保氏》载:“保氏掌谏王恶。”“谏”是直言规劝,往往是论非责过,没有仁德、胸怀狭窄甚至是骄横暴戾的人是受不住直谏的。夏桀时的龙逄和商纣时的比干,都是敢于直谏的贤臣,但是夏桀、商纣都是暴君,龙逄、比干因敢于直谏而惨遭杀害。所以说“惟仁人受正谏,不恶至情”。

756.良药苦口

“原典”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译”已:指去除;致功:收到功效。全句译意为:良药往往是十分苦口的,可是明智的人却主动喝下良药,是因为知道喝下药后可以治好自己的疾病。忠恳的言辞往往是不受听的,可是贤明的君主仍主动听取忠言,那是因为他知道这些忠言可以成就功勋。

“品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韩非子用以劝诫君主,希望君主要认真听取忠言规谏。如同一副良药,虽然入口苦涩,但能治愈疾病一样,忠言规谏直接指出君主缺点,切中要害,这些话可能并不中听,但它能帮助君主改正错误,君主多听逆耳忠言,对治理国家有好处。

757.是谓是,非谓非

“原典”是谓是,非谓非,曰直。(战国《荀子·修身》)

“注译”全句译意为:正确的就说是正确,错误的就说是错误,这就叫做正直。

“品读”正直是一个人的美德,也是作为臣子应具备的官德。清代的唐甄在他的《潜书·抑尊》中评价说:“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直言而谏,需要无私的正气,需要诚实的品格。当权执政者要有“是是、非非”(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胸怀,虚怀纳谏的雅量。正如《荀子·修身》中说的“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叫做明智;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叫做愚昧)。

758.宣之使言

“原典”治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达郁》)

“注译”宣:疏导。全句译意为:治水的人一定会排除堵塞,使它流通;治理百姓的人应该开导他们,让他们说话。

“品读”西周时周厉王残害百姓,国人都指责他。大臣召公把此事告诉周厉王,周厉王就派人抓捕并杀害指责他的人。于是都城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周厉王很高兴地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百姓的谤言了。”召公说:“这是堵住百姓的嘴,不是消除百姓的指责。堵住百姓的嘴,其后果比堵塞河流更危险。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败人必多。是故治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召公言下之意,是要君王把百姓作为自己行为的评判标准,使百姓有话就说,这样才能减少失误。

759.面刺寡人之过

“原典”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

“注译”面刺:当面指出;谤议:议论。全句译意为:文武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出我的错误的,给上赏;书面提出劝谏的,给中赏;在大庭广众之中议论批评我,传到我耳朵里的,给下赏。

“品读”这是先秦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讷谏》中的一段。邹忌是齐国很有辩才的策士。他通过他与徐公比美中妻、妾、客三人的不同奉承赞美悟到:妻之赞美出于偏爱,妾之赞美出于畏怯,客之赞美是出于“有求于我”。邹忌由小而悟大,用这个故事类比齐威王,说齐威王常听到的是奉承赞美,受蒙蔽也一定到极点了。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谏言,下发了“面刺”、“上书”、“谤议”三等赏赐的命令,广开言路,虚怀若谷,接受各种批评意见。一年之后,全国上下政通人和,其他诸侯国都臣服于齐国。

760.一士之谔

“原典”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注译”掖(yè夜):通“腋”,狐皮以腋部价值最高;诺诺:随声附和;谔谔(è厄):直言争辩的样子。全句译意为:一千张羊皮,也不如一只狐狸腋皮珍贵;一千人随声附和,顺从奉承,抵不上一个人的直言不讳,当庭争辩。

“品读”这是战国时秦国的策士赵良对商鞅所说的话。这句话极形象地说明直言真话的可贵。谔谔之士敢于不为尊者讳,不为框框所囿,有话直讲,有“炮”直放。这种谔谔之言,多是肺腑之声、超人之见、逆耳之言。谔谔之言愈多,愈有利于广开言路,择善而从。

761.进善之旌

“原典”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

“注译”旌:古代的一种旗子。全句译意为:古代的圣王治理国家,朝堂中设进善之旌,立诽谤之木,所以能通达治国大道,臣民大胆进谏。

“品读”汉文帝刘恒称帝前,先帝设有诽谤、妖言之罪。刘恒称帝后,他认为设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从而给国家带来祸患。刘恒以尧设进善之旌、舜立诽谤之木为鉴,废除了诽谤、妖言之罪,鼓励臣民大胆进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刘恒的这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之举,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风范,在中国封建君主中极为少见。

762.咨诹善道

“原典”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注译”咨诹(zōu邹):询问;纳:吸纳,吸收;雅言:正言。全句译意为:询问听取正确的为君之道,明察广纳中正之言。

“品读”三国时蜀后主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师北伐中原之前,写下了千古不朽之作《前出师表》。前半部分劝谏后主刘禅修明朝政,激励后主为光大先帝(刘备)遗业而勤于国事。后半部分主要为诸葛亮自己述志,但也不忘劝后主刘禅“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这句话既隐含了君主要开通“忠谏之路”,善于听取各种意见,又点明了采用这些意见时要甄别正误,选取“善道”和“雅言”。

763.忠言逆耳

“原典”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主五子传》)

“注译”疾者:生病的人;达者:通达事理的人。全句译意为:苦口良药,只有生病的人能够觉出它的甘美;逆耳忠言,只有开明通达的贤君能够接受它的好意。

“品读”虽有良药,“疾者”不用,“疾者”自误;虽有忠言,昏者不纳,昏者自祸。能否用良药,在于“疾者”;能否纳忠言,关键要看是“达者”还是“昏者”。如得病的人利用良药能治病,贤达的人利用直谏的忠言,有益于江山社稷。

764.从善如顺流

“原典”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唐房玄龄《晋书·列传·凉武昭王李玄盛》)

“注译”全句译意为:听从善意的劝谏顺畅如水流过,疾恶如仇态度严厉如水沸腾。

“品读”这句出自东晋时凉武昭王李玄盛出兵攻打蒙孙前给部下的手令。这句话用“顺流”比喻“从善”的开明和大度,用“探汤”比喻“去恶”的坚决和迅速,形象生动。

765.虚心纳谏

“原典”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明王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九·陈纪三·文帝天嘉四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木材用绳子一量,就能知道是否平正,帝王能听从进谏就是圣明,圣明的帝王,能虚心听取进谏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失,这样天下便能安定。

“品读”这是北周太傅燕国公于谨回答周武帝请教治国之道时说的话。木受绳则正:从《荀子·劝学》变化而来。荀子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是说木材经过木工的墨线量过后加工就变直,金属的东西用磨石磨过后便锋利。于谨活用荀子的警句,劝诫周武帝虚心纳谏。

766.是非极于谏

“原典”生死决于战,是非极于谏。(宋欧阳修《新唐书·列传·元结》)

“注译”全句译意为:生与死在决战,是与非在极谏。

“品读”元结曾给唐肃宗上了三篇《时议》。此句出自《时议》的第二篇。元结把朝中的极谏和战场上的决战相提并论,说明极谏对治国的极端重要。但是,如果君主昏愦拒谏不纳,那么即使是忠臣也不会来进谏。元结指出,这是因为朝臣“名位重,财货足,爵赏厚,勤劳已极,外无仇雠害我,内无穷贱迫我,何苦去当锋刃以近死,忏人主以近祸?”元结借此说明君主从谏如流是朝臣极谏的前提。

767.纳谏昌,拒谏亡

“原典”纳谏昌,拒谏亡。(宋欧阳修《新唐书·列传·李绛》)

“注译”全句译意为:接受规谏的就会昌盛,拒绝规谏的就会败亡。

“品读”这是唐宪宗时大臣李绛劝诫唐宪宗所言。当时,唐宪宗惩罚论奏失实的谏官。李绛认为人臣以卑微的身份冒死进谏实属不易,如果再加罪于他们,一定会使忠臣缄默,言路堵塞,这样皇帝就会闭塞视听,危及社稷。

768.谏而能从,过而能改

“原典”谏而能从,过而能改,帝王之大烈也。(宋欧阳修《新唐书·列传·陆贽》)

“注译”全句译意为:受到规谏而能够听从,有了错误能够改正,这是帝王的宽大胸怀。

“品读”古语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又云:“木从绳而直,君从谏而圣。”过错,是上智下愚都不能避免的,唯智者能改而从善,愚者却耻而饰非。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不仅因为唐太宗的文韬武略及其仁义之德,还因为他能够以人为鉴,“开怀抱,纳谏诤”,从而闻其过,知得失,改而趋善。

769.思逆耳之言,求苦口之药

“原典”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虽尧、舜、禹、汤之上圣,文、武、康之至明,尚犹思逆耳之言,求苦口之药,何况后人之不逮哉!(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第二》)

“注译”善:擅长,善于;操:从事;逮:及。全句译意为:善于从事治理的人还不能样样都做得好,善于处世安身的人还不能做到一点过错都没有,即使是尧、舜、禹、汤这样的圣明君主,周文王、周武王、周康王这样的贤明君主,还要听逆耳之言,求苦口之药,更何况与古代圣明君主差得很远的后人呢!

“品读”这是五代的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诏书中诚恳求谏的语句。世宗深感自己在治政理国时常有错失,“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之过失,食禄者曾无一言论时政之是非”,便下诏求谏:“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缺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

770.蔽天云雾

“原典”蔽天下之明者,云雾也,蔽人之明者,私欲佞说也。(明宋濂等《元史·列传第四十四·刘秉忠》)

“注译”佞(nìng拧):巧言谄媚。全句译意为:遮蔽天空明亮的是云雾,蒙蔽人主明智的是一己私欲和花言巧语。

“品读”如同晴朗的天空会被云雾遮蔽一样,人主的明智也会被一己私欲和花言巧语所蒙蔽。所以作为皇帝顾问的刘秉忠劝谏元世祖忽必烈应该任用敢言的谏臣,以帮助去暗通明,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