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60

第60章 仕而优则学

黄宗羲说:“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圣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学习是前进的动力、能力的源泉,也是立德、修身、廉政的途径。为官不治学,没有丰厚的知识和道德修养,就难以承担执政兴国,廉政为民的使命。

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江泽民同志说:“我一直认为,加强学习,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很有益处,对自觉抵制消极腐败现象也很有益处。”

学习出精神境界,精神境界出廉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境界永远是共产党人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柱。廉政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神境界的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保证。

党员干部要视学习为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精神追求。通过学习进行精神升华、人格陶冶和智力、能力武装,达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境界,真正做到清廉、务实、为民。

841.仕而优则学

“原典”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春秋《论语·子张》)

“注译”优:良、好、充足,有余力。全句译意为:子夏说:“官做好了就去学习知识;知识学好了就去做官。”

“品读”这是中国官文化的名言。这句话虽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但源于孔子的“学也,禄在其中矣”的求仕之道。朱熹的《论语集注》说:“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扫以验其学者益广。”把“仕”和“学”、“政”与“学”连在一起,是儒家首开先河,是中国政学合一的首创。几千年前儒家就很强调学习对为官的极端重要。从政必先学。只有学而优的人才能为仕、为官,但仕而优的人仍然要学习,即“仕而优则学”。为政的人不学习,其政必不优。

842.君子学以聚之

“原典”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周易·乾》)

“注译”以;凭借;辩:通“辨”,辨别;宽:指胸怀宽阔;仁:指心存仁爱。全句译意为:君子靠学习来积累知识,靠发问辨别疑难,因胸怀宽阔而居于适当的位置,用仁爱之心指导行动。

“品读”《周易》的《乾》卦以“飞龙在天”的象征,宣扬“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要自强不息,一要“以成德为行”,二要“学以聚之,问以辩之”。不学不问,难以“成德”,更难“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843.朝闻道,夕死可矣

“原典”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春秋《论语·里仁》)

“注译”朝(zhāo昭):早晨;闻:得知;道:真理。全句译意为: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值得了。”

“品读”这是中国仁人志士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宣言。孔子的道,就是仁德之道,“天下为公”的大道。孔子一生都在学道、求道、闻道和守道,他认为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生理想的终极目标。人只有闻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朱子语类》品读孔子这句话时是这样说的:“若人一生而不闻道,虽长生亦何为?”

84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原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春秋《论语·为政》)

“注译”有(yòu又):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15岁;志:心之所向谓之志;立:立足于社会;不惑:深通事物之理,对事物之当然无所疑;天命:天所主宰的必然性,孔子很看重天命;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逾(yú于):超过,越过。全句译意为:孔子说:“我15岁时开始立志学习;30岁时能自立于世;40岁时对事物当然之理不再疑惑;50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60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任何想法都不至超越规矩。”

“品读”孔子的生命历程是如何展开的呢?他在他人生的暮年,对自己的一生基本以十年为一个单位做了一个回顾,对自己的生命历程作了一番疏理。从他的这一番人生疏理中,人们可以感悟到一个道理:人无志不立,人无学不成。一个人只有毕生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够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这方面,孔子为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树立了终生进德修业的榜样。孔子从“十有五志于学”,到晚年的“学而不厌”,不曾有片刻松懈。正因为他一生勤奋好学,成为儒家的开山鼻祖,成为中国古代的“至圣先师”,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

845.古之学者为己

“原典”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春秋《论语·宪问》)

“注译”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品读”“志于学”的目的有两种:一是“为己”;一是“为人”。孔子很强调“学者为己”,而批评和鄙弃学习和修养相脱节,借学习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风气,要求学生树立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的学习目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论语》中许多章节都强调“学者为己”的思想,如提倡“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君子求诸己”等等。孔子这句话对现在一些党员干部学习不是为了修业进德,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是作秀装门面、摆花架子,也是一副清醒剂。

846.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原典”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春秋《论语·学而》)

“注译”安:安逸;就:靠近;有道:指有修养的人;正:匡正;焉:代词,指自己。全句译意为:君子吃饭不要求饱,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的人请教并修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

“品读”“食”与“居”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但享乐是腐蚀人消磨人志向的毒剂,放纵嗜欲,必将陷于贪婪。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生活不要太奢侈,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奢侈的要求。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慎于言”,言行不可草率,慎言则自安。“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就是指学问、修养。

847.敏以求之

“原典”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春秋《论语·述而》)

“注译”全句译意为: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我只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学习得来的。”

“品读”天才就是勤奋。任何天才,都是勤奋学习,与时俱进,长期积累的结果。孔子并非如人们所说“生则知之”,而是靠后天的“敏以求之”。

848.不如丘之好学

“原典”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春秋《论语·公冶长》)

“注译”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就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落,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但没有像我这样爱好学习的人!”

“品读”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是好学的身体力行者,他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发奋学习的一生。正因为他好学,所以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超越规矩)”。孔子之所以自言其好学,在于他的自信自强,也在于他以此勉励他的弟子们好学上进,成圣成贤。

849.好仁不好学

“原典”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春秋《论语·阳货》)

“注译”知:通“智”;贼:害;绞:尖刻刺人。全句译意为:爱好仁德而不好学习,便会使人愚蠢;爱聪明而不好学习,便会流于放荡;爱好诚信而不好学习,便会容易受人利用而害了自己;爱好直率不好学习,便会尖刻不通情理;爱好勇敢不好学习,便会造成祸乱;好刚强不好学习,便会陷于狂妄。

“品读”这是孔子对其弟子子路的教导。“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是孔子心目中的“六言”(即“六德”),而这“六德”的养成和坚持,孔子指出,必须“好学”。朱熹《论语集注》说:“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六种美德各有其理,要认真学习,既知其当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达到完善。

850.学问之道

“原典”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战国《孟子·告子上》)

“注译”放心:放其良心、失其本心。全句译意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丢失了的那颗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

“品读”孟子认为,居心于仁,循义而行,就具备成为杰出人物的条件。正如他所说的,“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但是,有的人“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放弃了正路而不走,丧失了善良的心而不晓得去找,可悲得很呀!)为此,孟子指出了一条把丢失了的那颗善心找回来的路,这就是“学问”。这个学问,用《中庸》里边的话说,是“博学之,审问之”;用《论语》里的话说,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851.学问之大

“原典”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战国《荀子·劝学》)

“注译”全句译意为:不登上高峻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有多高远;不俯视深陷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有多深厚;没听到前代圣明君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品读”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凛然的正气,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培育而成。不学理论,不知历史的进程、事业的伟大;不学科学,不知天地之壮阔、气象之万千;不学古今贤达,不知人格的高洁,不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思进取,不肯学习,就很难摆脱低级趣味,成为有高尚道德的人,也就很难提高识别能力,抵御各种诱惑。

852.尊德问学

“原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注译”道:从事,钻研;尽:深入;极:到达;道:遵循,恪守;知;探求;崇:推崇,崇尚。全句译意为:君子尊崇德性,又学习探究,使学问和德性日益广大,又深入到细微处,达到高明的境界,尊循中庸之道。在学习上温故知新,在品德修养上要敦厚而崇尚礼仪。

“品读”这里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有具有“至德”(最高德性)的人,才能施行“至道”(最高的仁义礼仪)。君子的“至德”、“至道”从何而来?这就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求教,温习旧学问,探求新知识。

853.博闻强识

“原典”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注译”全句译意为:见多识广,记忆力强,而且能够谦让的,修身行善而孜孜不倦的,便可称为“君子”。

“品读”这里讲“君子”的四项基本要求,即“博闻强识”、“让”、“敦善行”和“不怠”。“博闻强识”是第一要求,想要“博闻强识”,就要发奋于学。“让”、“敦善行”和“不怠”皆从学习中来。

854.人不学,不知道

“原典”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注译”全句译意为:美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品读”《韩诗外传》也说:“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故学然后知不足。”“学”是“知道”的途径,也是修身治国的必需。不学习,何来修身治国的德才?用今天的话来说,提高干部的素质必须讲学习。讲学习,是讲政治、讲正气的前提和基础。《礼记·学记》强调:“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学和学习放在首位。)“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入手。)

855.少而好学

“原典”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西汉刘向《说苑·建本》)

“注译”全句译意为:少年爱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光辉;壮年爱好学习,如同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爱好学习,如同点燃蜡烛的光辉。

“品读”“君子不可以不学”。而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如何以有涯随无涯,只有靠学习。学无止境,人当活到老,学到老。

856.先读其书

“原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东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注译”全句译意为:工匠们要想做好自己的事,一定先磨快他们的工具;读书人想畅晓道义,必须先诵读诗书。

“品读”王符通过浅显的比喻,说明读书学习对于一个人达德通义的重要性。古今之大学问家,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出于勤奋学习,付出了艰辛的代价,才取得其成就。南宋理学大家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857.卷不辍手

“原典”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唐李延寿《南史·梁本纪》)

“注译”辍(cuò错):停。全句译意为:虽日理万机,政务繁杂,但仍手不释卷。

“品读”梁武帝萧衍爱好读书,常常夜读,见识广博,多才多艺。中国古代如梁武帝好读书的政治家、思想家比比皆是。如三国的曹操领兵作战三十多年,“手不舍书”,每每挑灯夜读。诸葛亮早年耕读于南阳,足智多谋。孙权平定江东后,要大将吕蒙等抓紧时间读书。吕蒙发愤攻读,才智日有长进,使人“刮目相看”。

858.为人须学

“原典”为人大须学问。(唐吴兢《贞观政要·悔过》)

“注译”全句译意为:做人非常需要学问。

“品读”这句为唐太宗语,是说读书对为人做官的重要。贞观二年,唐太宗同大臣房玄龄谈读书。他说:“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他很后悔战时东征西讨,无暇读书,建立唐王朝后,四海安静,身处殿堂,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859.朝闻夕殒

“原典”朝闻夕殒,及泉无恨。(后晋刘昫《旧唐书·本纪第一·高祖》)

“注译”全句译意为:早晨知道了道理,当天晚上就死去,到了黄泉也没有悔恨。

“品读”公元167年,隋被李渊起兵所废。隋帝无奈,诏告天下,“改事唐朝”。这是隋帝在“改事唐朝”时所发诏书中自我总结的话。这句话和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一样,说的是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要活到老,学到老,方能守志有成。

860.为官不可以无学

“原典”莅官者,不可以无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魏玄同》)

“注译”莅:到,引申为当、做。全句译意为:当官的人,不可以没有学问。

“品读”这是唐高宗永淳元年,大臣魏玄同针对当时一些官吏“无学”的弊病,上奏疏阐明自己在官员任用方面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学以从政,而非以政入学,因才而用,才能享国之永年。这实际上讲的是学习对官员修身从政的重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为官者自身的学习,关系到自身的进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861.政事之暇,省览经籍

“原典”政事之暇,省览经籍,此亦士君子之大务。(唐姚思廉《梁书·列传第三》)

“注译”暇:空闲时间;省:察看;经:儒家的经书;务:事情,事务。全句译意为:在政务闲暇之时,阅读浏览经书,这也是官员的一件重要事情。

“品读”读书可陶情、益智、进德,博览群书不仅不会荒废政务,而且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官员们读书的时间多是从政务闲暇中挤出来的。古人就有“读书三余”之说,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时代变了,“三余”在今天未必可行,但挤时间读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学习不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一种责任。

862.业精于勤,荒于嬉

“原典”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注译”随:随意,任性率意。一说跟随、不知思考。全句译意为:学业的精深造诣在于勤勉,荒废则由于嬉戏;为人行事端正在于深思熟虑,败坏则由于跟随时俗。

“品读”韩愈的《进学解》是假托国子先生的劝学感叹不遇、抒发愤懑之作。但其中有很多警句,传诵不绝,如这两个劝学的短句是作者人生体验的提炼,发人深思,有如格言。

863.治天下之道

“原典”盖治天下之道,具于经书,而天下之可乐,莫如务学(明张居正《帝鉴图说》)

“注译”具:在,集中;务学:致力于学习。全句译意为:治理国家政事的道理都集中在经书之中,而天下最可快乐的莫过于致力于学习经书。

“品读”语出张居正所著《帝鉴图说》第31篇《夜分讲经》的评论。东汉史记载:光武皇帝退朝之后,常常与公卿及郎将之有经学者评论经书中的义理,至于夜半,方去歇息。皇太子见帝讲论劳苦,乘空进谏说:“陛下励精图治,固有大禹成汤之明。而形神过劳,昧于黄帝老子养性之福,愿颐养爱恤此身之精神,使常优游自宁,不可过于劳役。”光武帝说:“经书中义趣深长,我只见得这件事可乐,故常与群臣讲论,不为疲倦也。”张居正评论说:“光武虽以征伐中兴,然非讲明治道,则虽有天下,未易守也。惟光武有见于此,而急于讲求,故能身致太平,而遗东汉二百年之业,其得于经理之助多矣。”

864.务学为急

“原典”明君以务学为急。(明张居正《帝鉴图说》)

“注译”全句译意为:贤明的君主以读书进学为当务之急。

“品读”此句为张居正对宋仁宗《受无逸图》所作评论。《受无逸图》所述之事出于《宋史·孙奭传》,讲述宋仁宗经常学习日有长进,龙图阁学士孙奭尽职尽心,把《书经》中“无逸”篇部分绘成图,进献仁宗的故事。《无逸》一书,乃周公告成王的话。大意希望成王读经书,知稼穑,勤政事。能如此,则福祚绵长;不如此,则寿命短促。其言深切恳至,实万世人言之龟鉴也。

865.读书能使人寡过

“原典”读书能使人寡过,不独明理。此心日与道俱,邪念自不得乘之。(明吕坤《呻吟语·修身》)

“注译”全句译意为:读书不仅可以使人明理,还可以使人对照反省,少犯过错。在读书过程中,身心与大道相合,邪念就没有乘虚侵袭的机会。

“品读”书不仅是理的载体,也是德的载体。因此,读书不独明理,更可明德,正所谓“智是进德之基”。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修身进德的过程。古人云:“未能一日寡过,恨不十年读书。”读书不仅可以使人明理,还可以使人吸取前人教训、借鉴先辈经验,从历史和现实中对照反省,减少邪念,少犯过错,少走弯路。

866.意会心谋

“原典”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译”枕藉(qiè切):许多人交错躺在一起,这里指书纵横相迭;会:领会;谋:营谋;授:给予。全句译意为:家里的几案上枕席上到处堆满了书,两人心中所思,目中所视,神之所往都是书。这种读书的乐趣远远超出世俗的歌舞女色、珍宝玩物之乐。

“品读”这是南宋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对自家书籍满屋和她与丈夫酷爱读书的描述,展现了李清照夫妇高雅不俗的志趣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抵御灯红酒绿和声色犬马的诱惑。远离声色犬马,独处一隅,倾心读书,淡泊中折射出一个人美好的道德追求,宁静中体现出一个人的高洁品质。

867.学无废兴

“原典”君有昏明,世有治乱,学无废兴。(清唐甄《鲜君》)

“注译”全句译意为:君主有昏庸贤明之分,时世有盛衰之别,而唯有读书学习没有兴废之日。

“品读”时代、社会环境个人不能左右,但是读书学习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不管社会环境如何,都要做到“我心有主”。这个“主”就是坚持读书学习。若能如此,就不会蹉跎岁月,虚度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