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07

第7章 先修其身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极为重视修身。所谓修身,就是修养德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涵养。修身追求的是通过思想的切磋、修养、精进、端正,来追求一种道德上的上乘,追求一种生命的境界。

修身是本,为官者不可一日不修身。从政为官要做到清廉,就必须抑制人性与生俱来的各种欲望,这种自控力来源于官员始终一贯的自我修养。“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明王符《潜夫论笺·卷三》)

反腐倡廉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重视制度、法律、监督的外在控制、制约作用,又要重视道德、修养的内在自省、自律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和考验很多,一定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警钟长鸣,廉洁自律。

61.先修其身

“原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注译”明明:前一个“明”为光明,后一个“明”为阐明。全句译意为:古代要把光明的仁德昭告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德行……自我修养好了,然后家庭才能整治;家庭整治了,然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天下才能太平。

“品读”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认为学而优的人才能为仕做官,以天下为己任。而为了实现这一使命,他们总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做人报国的根本之道。孔夫子以来,儒家门人更在“修身”问题上予以强调。《礼记·大学》中的这段话论述了修身的意义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属于内在的明德,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在的事功。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目的)。《大学》明确要求把经世治国牢固地建立在修身明德的基础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从“天子”到老百姓,所有的人都应把修养身心当做根本大事来抓。根本大事做不好,枝节小事更不能做好。这一思想,成为儒家学者的一个基本立场。到了宋朝,朱熹又加以传承发扬。朱熹说:“臣闻《大学》之道,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而家之所以齐,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莫不由是出焉。”

62.身者,治之本

“原典”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战国《管子·权修》)

“注译”本:根本,关键所在;乡:乡里。全句译意为:天下以国为根本,国以乡里为根本,乡里以家为根本,家以人为根本,人以自身为根本,自身又以治世之道为根本。

“品读”管子的“权修”篇,主要讲述如何加强与巩固政权的问题,其中讲了当政者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管子认为,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治家、治乡、治国、治天下的关键所在。“有身不治,奚待于人?”不能治理自身,怎能治理别人?

6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原典”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有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春秋《老子·五十四章》)

“注译”真:真实;有余:有剩余;乡:乡里;国:当时的诸侯城邦;丰:丰满;普:普及。全句译意为:把大道修炼贯彻到自身,他的德性就纯真;把大道修炼贯彻到一家,他的德性就富馀;把大道修炼贯彻到一乡,他的德性就宽广;把大道修炼贯彻到一国,他的德性就丰厚;把大道修炼贯彻到天下,他的德性就普及天下万民。

“品读”老子早就论及修养自身德性的问题。在他看来,“修身”是一件巩固根基的大事,它是省悟大道,建立自我与处人治世的关键所在。他主张从修身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到修家、修乡、修国、修天下,着重强调了个人德行的渐次展开,从修身到修之于天下,使个人德行达到一种普及天下万民的效果。

64.慎厥身,修思永

“原典”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战国《尚书·皋陶谟》)

“注译”慎:谨慎;厥:代词;修:治,指品德的修炼或修养;惇(dūn敦):敦厚,亲厚;叙:通“序”,次序,即尊卑长幼之序;庶:众;明:贤明,指贤明的人;励:努力,勉励;翼:辅佐;迩(ě尔):近;兹:此。全句译意为:要谨慎地加强自身的修养,自身的修养要坚持不懈。要亲善地、按照尊卑长幼之序对待族人,使那些贤明的人努力辅佐你,而且由近及远,完全在于从这里做起。

“品读”这是舜帝的大臣皋陶回答夏禹询问怎样推行德政时所说的话。皋陶阐述了推行德政要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基础,从自己做起,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道理。先前,尧帝曾说过“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看来,皋陶承接了尧的治国方略,辅佐舜帝,又把这一治国方略传给夏禹。“克明俊德”、“慎厥身”可以看作是后世儒家“修身及家,平治天下”的思想源头。

65.修身以治人

“原典”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三国王肃《孔子家语》)

“注译”全句译意为:知道为什么修养自己的德行,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要治理别人;知道为什么要治理别人,就能够治理好天下国家。

“品读”孔子说“修己以敬”,认为只有“修己”,才能“安人”、“安百姓”。这也就是儒家倡导的“修身为本”的精义所在。修身一般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修身为本”所主要强调的是统治者的修养,即所谓“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周书·卷二十三》,《苏绰传》)。“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宋史·卷一五五》,《选举一》)也就是说,通过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统治者的道德境界,铸就“君子人格”或理想人格,以达到正百官化万民、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66.以约失者鲜

“原典”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春秋《论语·里仁》)

“注译”约:这里是指约束,失:过失,过错;鲜:少。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因为能约束自己而犯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品读”“约者,束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谨言慎行,审密周详,谦卑自牧,皆所谓约,以约则鲜失,敬慎不败也。”(清·汪烜《四书诠义》)“约”,就是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约”是少犯或不犯错误的关键所在。为人做官必须经常注意“约”。如果上层统治者寡廉鲜耻、贪鄙成风,就不可能民敦俗璞,更不可能反腐倡廉。

67.至人之神

“原典”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战国庄子《庄子·齐物论》)

“注译”至人:古时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超脱世俗,顺应自然而长寿的人。全句译意为:一个人修养到家了,得了道,这样的人简直就跟神仙一样。到处起火烧着你,你不会热,河流都冻成冰了,你不会冷,有雷,有龙卷风,有海啸,但是你不害怕。这样的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对生死都不在乎,何况是利害得失呢!

“品读”庄子讲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如果一个人修养到家了,对待自己的生命有了足够的认识和超越,就可以达到一种至少从心理上来说非常开阔,非常享受的境界。

68.胜人先自胜

“原典”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先亡》)

“注译”论:评论。全句译意为: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想要评论别人首先要评论自己,想要认识别人首先要认识自己。

“品读”“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意思是说: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困难。然而,不自胜何以胜人,不自论何以论人,不自知何以知人?要做艰难险阻中的强者,做权钱诱惑前的清廉者,做事业上的成功者,必须自控、自胜、自强!请记住法国大作家蒙田的话:“心灵之崇高主要不在于高高在上和遥遥领先,而在于知道如何控制与约束自己。”

69.身立则政立

“原典”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西汉杨雄《扬子法言·先知》)

“注译”全句译意为:建立政治制度的根本在于执政者本身的表现,如果自己树立良好的榜样,那就会有良好的政治。

“品读”西汉后期,成都人杨雄撰《法言》十三篇。其中第九篇《先知》,是对怎样才能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回答。杨雄还对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一事评论道,“治国要大器,大器也就是对国家制定的那些规矩和制度,首先从自己本身做起,治理好了本人,然后再去治理别人,这就是真正的大器。”

70.修身慎行

“原典”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东汉王符《潜夫论·卷三》)

“注译”全句译意为:修养自己的品德,谨慎自己的行为,诚实正直,清正廉洁,这是改变社会风尚的根本。

“品读”修身一方面在于祛邪扶正,保持和发挥善心与德行;另一方面在于“涵养”正气,比如“君子坦荡荡”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贵公贱私”之气等。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处处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重,才能公正廉明,大公无私,使社会正气上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符说:“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