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09

第9章 修身在正其心

81.修身在正其心

“原典”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其心。(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注译”忿懥(zhì至):愤怒;好(hào号)乐:偏爱,喜好;焉:这里。全句译意为:所谓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就是说:如果自己有所愤怒,心就不得端正;有所恐惧,心就不得端正;有所喜好,心就不得端正;有所忧患,心就不得端正。若心不得端正,便会“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食而不知其味”。所以君子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

“品读”儒家是讲内圣外王的。内圣就是内在的修身,外王就是外在的治国平天下。《大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自然强调修身。《大学》中说,“修身”乃一切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

82.自胜者强

“原典”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春秋《老子·三十三章》)

“注译”全句译意为:认识他人是理智,认识自己才算明智;战胜他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才算坚强。

“品读”老子的这几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个人修养道理。不难看出,老子更推崇“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因为“人最难战胜的往往是他自己”。人之患在于不自知,人之弱点在于难自胜。很多人因不自知,不能管理和控制自己而事业无成甚至身败名裂。古往今来,不可胜数的伟大人物和杰出人才,基本上都能战胜对手,却因为不能战胜自己的骄傲、野心、贪欲、奢侈而败在自己的手里。其教训极为深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自知”和“自胜”更具有决定意义。只有了解自己,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的缺点,才能保持足够的清醒,严格自律,控制自己的欲望,采取理智的行为,展现生命的精彩。

83.先修其中

“原典”不修其中而修其外者,不亦反乎?(三国王肃《孔子家语·卷三·贤君》)

“注译”全句译意为:不修饰内心而修饰外表的人,不是违反常理吗?

“品读”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注重修饰外表只能徒有其表。心不正,就达不到自我修养的目的。身不修,就不能齐家;不能齐家,就不能治国;不能治国,就不能平天下。

84.治心治身

“原典”王者治心治身,乃治家国。(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三·后晋纪四·齐王天福八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帝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心身,才能把家庭、国家治理好。

“品读”南唐的开国君主李昪即位之初便锐意治国,问道士王栖霞:“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国家太平?”王栖霞作如是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出的治国之道。也就是说,要实现“致太平”的治国理想,必须首先从修身做起,只有对个人能严格要求,才能进一步管理好家庭、国家乃至整个天下。

85.木朽而蛀生

“原典”木朽而蛀生之矣。(明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注译”全句译意为:木头朽坏了,蛀虫也就随之而生。

“品读”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唐顺之以“木朽而蛀生之矣”的比喻,说明王道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君王本身的腐朽。

86.何地无尘

“原典”何地无尘,但能不染,则小河大地,尽为清净道场。如必离境求清,安能三千外更立法界。(明吴从先《小窗自纪·不染即清净》)

“注译”全句译意为:世上没有无尘土的地方,也没有无污染的地方。只要人们能洁身自好,那么任何地方都可以当清净的修道场所。如果说一定要离开这污浊的土地去追寻一个绝对清净的国度的话,那就得让造化另辟一个世界了。

“品读”地有五色,乐有五音,食有五味,人有七情六欲、贤愚明暗,世界是纷纭复杂的。人要想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保证自己心灵的清净无染,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五色不乱目,五音不乱耳,五味不浊口,七情六欲不淫心。

87.心一执着

“原典”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明吕坤《呻吟语·存心》)

“注译”全句译意为:心灵一旦懈怠懒散,则万事不可收拾;心灵一旦粗疏忽略,则万事都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心灵一旦执迷,则万事都会歪曲变形。

“品读”古人所说的心,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扭曲,他的信念、追求都会随着扭曲变形,甚至会变得卑鄙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