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真性情的人最可爱,也有人说,我们要学会做一个理智、冷静的人;有人说,多愁善感的人才能体味到生活的多滋多味,也有人说,人只有宠辱不惊才能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有人说,跟着感觉走,也有人说,“感觉人”都是一根筋……
种种说法,人究竟是感性点好,还是理性点好呢?
两个外出修行的一老一小两个僧人来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但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善,并且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卧室过夜,只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他们铺床时,老僧人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小僧人不解道:“这家人那么刻薄,师父怎么还为他们修墙?”老僧人道:“有些事并不是它看上去的那样。”
第二天,两人道谢后接着上路了。到了晚上,又借宿到一个看起来非常贫困的农家。庆幸的是主人对他们非常热情,不仅把家里仅存的一些食物拿出来款待他们,还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床铺。
次日清早,两个僧人被一阵哭泣声惊醒,起来一看,原来农夫和他的妻子在为他们刚刚死去的奶牛哭泣,而这头奶牛是贫困的他们的唯一的生活来源。小僧人看了非常恼怒,把老僧人偷偷拉到一边说:“我真的不明白,第一个家庭明明什么都有,对我们还十分不善,师父却还为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一贫如洗且对我们尊敬有加,师父却不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情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老僧人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那里面堆满了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与别人分享他的丝毫财富,我便把墙洞填上了;而昨天晚上,死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替代了她。”
小僧人听了诧异不已,禁不住说道:“原来什么事情都不会那么简单,看来做人太感性了不行,还要理性而为啊。”感性与理性,表面上来看是水火不容的两种状态,人们也常常会问,人是感性点好,还是理性点好呢?事实上,两者皆不可或缺,只是发挥作用的领域不同罢了。从长久来看,人们有越来越理性的趋势,但这并不代表,感性将会从这世上消失。
感性地为人,才会充满魅力,抛却世间所有凡尘杂念,一切随缘、顺其自然;理性地做事,才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及早地领略成功的滋味。只有感性地为人,理性地做事,才能做一个让人信赖、称道,并能游刃有余地做好每一件事的人,才能在生存的竞技场上夺得先机,活出真我的精彩。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理性视为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准。的确,人总是要长大,随着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及对人生的彻底感悟,在理性中升华,才会明白世间的真真假假、虚虚幻幻,在内心找到一片坦然、安宁的净土,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感性的价值。有道是,没有迷恋,何来觉悟?换句话说,没有感性,何来理性呢?人的喜怒哀乐、多愁善感、七情六欲、生老病死,无不在感性中散发,并最终在理性中成熟。所以,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感性与理性的徘徊,感性让人们充满生机与活力,理性让人们日渐成熟和理智。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复杂化,理性的人会越来越多,但这样的趋势,是不是预示着将有一天,人们可以完全摆脱了感性的世界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佛教认为,感性是瞬间,是永生的火焰,理性是永恒,是亮丽的火心;感性易生易灭,理性集腋成裘。感性永远是理性的基础,离开了感性,也就谈不上理性。感性与理性就是这般的因果关系。
感性为人,理性做事,才能散发出人生绚丽多姿的色彩,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环境中活出自己的个性来,打造出自己的成功人生。
“圆满箴言”感性地做人,才会有情有义、有血有肉、不失本色,理性地做事,才能包打天下、赢得先机、逐渐成熟。让我们感性做人,理性做事,不错过生命的任何一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