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认为剑是比较难练的兵器,所以有“月棍年刀一辈子枪,随身带的宝剑”的说法,意思是宝剑要随时随地有空儿就练,才练得好。
作为军事作战用的兵器——剑的出现要早于兵器刀。从考古来看,商周之时已有青铜剑问世。春秋战国时期制剑技术的发展,已经走在其他兵器的前面。
(一)剑的形制
剑是双面有刃的短兵器,一把剑可分作剑尖、剑刃、剑脊、剑面、剑身、剑格(护手)、剑柄等几个部分。
古剑的形制有三种。《周礼》中说:剑长3尺,重60两,为上等剑,上等勇士使用;剑长2尺5寸,重45两,为中等剑,中等勇士使用;剑长2尺,重35两,为下等剑,下等勇士使用。
当时铸剑术极为发达,尤其在吴越地区。欧冶子、干将、莫邪都是史载吴越地区的铸剑名家。20世纪60年代在湖北江陵出土了越王勾践剑,半米多长,剑身呈现菱形纹,还有蓝色琉璃镶嵌的花纹,合金技术和铸造工艺均相当高超。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锋利无比。干将、莫邪铸造的雌雄剑,也是史载的名剑。还有巨阙、湛卢、鱼肠、两汉时期的青虹、倚天都是传说中的名剑。那个时候,社会上有斗剑的风气,以斗剑为专业的人称为剑士。剑士不畏死,性情刚烈,受到怠慢和轻视,便会自杀。斗剑时剑士们身着短衣,手握铜剑,“上斩颈项,下伤肝肺”,英勇无畏,残酷厮杀,很像古罗马的奴隶角斗士。剑士斗剑只是供统治者娱乐而已。
随着社会的发展,斗剑风气渐渐衰落。在车战、野战为主的战争形式中,主要兵器是弓箭,以及枪、戟、槊、大刀等长兵。剑只能在近战和自卫时发挥作用,渐渐成为一种备用兵器,同时还成为一种饰物。武将佩戴显示尊贵,文人佩戴透着高雅。剑的演练也增加了艺术性。所以,楚汉相争时会有“项庄舞剑”;西晋时会有祖狄“闻鸡起舞”;唐时会有公孙大娘“舞剑器”。唐代士人将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裴昱的舞剑并称三绝,说明舞剑已成为当时文人雅士钟爱的活动之一。
后来,剑的形制便固定在3尺左右(含柄),剑身修长,剑格(护手)多样,增加剑袍(或长或短的剑穗),配以剑鞘(多为木制,外裹皮革,如鲨鱼皮)的样子了。
清代以来,民间武人把剑分做文剑和武剑,以剑袍长短为区分。文剑的剑袍由剑柄计算与剑身等长。舞起来多用腕力,保证剑袍不能缠到剑身上,在演练剑的过程中,犹如一根半节硬半节软的长棍,软硬相宜,潇洒飘逸,若游龙狂舞。武剑的剑袍则仅有半尺多长,没有剑袍缠剑身的尴尬,多用点、刺、绞、崩、撩、挂等等手法,比文剑刚猛,且灵巧多变,动作快疾,气势恢弘。似乎文剑偏重于表演,武剑偏重于实战。
还有一种不同于寻常形制的双手大剑。长约4尺,柄长半尺多,剑脊厚,剑面宽,不配剑袍,双手使用,是实用的战剑。
除此之外,相对于单剑,还有双剑,也称雌雄剑。相对于长剑,还有短剑。短剑不是匕首,它比匕首要长,约半尺,双面刃。相对于“乾剑”(男人使用)还有“坤剑”。“坤剑”除尺寸分量与“乾剑”有别外,还会在剑身上镶嵌花纹,在剑鞘上装潢配饰。相对于通用形制,还有“马牙剑”、“蛇形剑”、“锯齿剑”等异形剑。相对于手握剑,还有柄端系绳索可用作暗器用的“飞剑”……。
(二)剑法
作为剑法,两千多年来有着许多记载。《庄子·记剑》中便记有剑法:“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吴越春秋》记述的越女论剑,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这两段记述,可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剑术剑法剑理就很成熟了。尤其是把剑的练法特点标识的极其清楚。“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这段话就是后来民间所说“剑为百兵之秀”的形象解释。
当剑从战场上主兵器之一的地位退出后,剑法依然得到很大发展。到了明朝,就有“卞庄之分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等多种知名剑法”。
清代以后,剑法更加丰富。但总起来可归为两类:一是行剑,一是势剑,也叫站剑。
行剑,就是在行进间演练的剑法。套路中定势少,动作连贯,气势连贯,身剑合一,神剑合一,剑似游龙,行如游龙。“龙行剑”、“奇形剑”属这种剑法。
势剑,是平衡、定势多的剑法。姿势工整,招式稳健,几乎一势一停,一招一定,一动一静,一刚一柔,力达剑尖,力停意不停。一些难度大的动作,如燕势平衡、回头望月、哪吒探海、朝天蹬……也都要定位站稳后,方可作下一动作,要求有深厚的功力。“七星点斗剑”属此种剑法。
上述剑法多体现在套路上。还有一种剑法是散式,非套路。每一势用一个字为名,讲剑术动作、用法、要领。如《孙武子十三剑》,讲了十三个字,乃挂、划、裹、拨、捅、圈、劈、砍、挑、撩、扎、刺、剪。每个字是一个动作,要单练。劈、砍、捅、挑、撩、扎、刺、剪为击法,挂、划、裹、拨、圈为顾法,称之为“八击五顾”。清末该剑法也形成套路,散式与套路二法并存。
各门各派几乎都有自己的剑法。有一点是统一的,就是都用剑指。也就是不持剑的手,在运剑时,要食中二指并拢伸直,其余三指屈于掌心,拇指按在无名指第一节上,作为与剑的配合和引导,也称作剑诀。这是剑法的独特之处。
且看各派剑法,“武当派”有“武当剑”、“两仪剑”,“少林派”有“达摩剑”、“罗汉剑”,“太极门”有“太极十三剑”,“形意门”有“龙行剑”,“八卦门”有“八卦剑”,“通臂门”有“通臂剑”,“查拳门”有“纯阳剑”,“翻子门”有“七星点斗剑”、“青钢剑”,“炮锤门”有“八仙庆寿剑”。名剑法还有“青萍剑”、“昆仑剑”、“昆吾剑”、“三才剑”、“三合剑”、“螳螂剑”、“青云剑”、“醉剑”、“连环剑”、“白虹剑”、“提袍剑”、“八仙剑”、“峨眉剑”等。
民间认为剑是比较难练的兵器,所以有“月棍年刀一辈子枪,随身带的宝剑”的说法,意思是宝剑要随时随地有空儿就练,才练得好。
由于剑术相较于刀术、枪术、棍术等战场尚应用的技术更具有表演性、观赏性,久而久之,各家剑术多朝着动作美帅的方向发展,于是民间便称“刀走黑,剑走秀”。意思是刀术气势猛烈,风声如吼,大劈大砍,硬挡硬搪,刀锋过处,如滚瓜切菜。剑呢,由于本身轻、短、细、薄,只可逢坚避刃,遇隙削刚,不封,不架,不沾而进,以巧为先,以快为先。所以也说“刀如猛虎,剑如飞凤”。
正是由于剑质轻、秀的特点,后世逐渐被文人喜爱。文人以学习剑术宣示崇尚武风,以舞剑、咏剑表示高雅,以佩剑显示知文善武。渐渐,纯粹的武夫反而少习剑、少配剑了。《三侠五义》等武侠小说的问世,更使这种看法流行。因为使剑的英雄都带儒雅之气,如南侠展昭,双侠丁兆兰、丁兆惠,云中鹤魏真等。而武艺高超的淳厚长者北侠欧阳春、莽撞勇猛有余的锦毛鼠白玉堂、好酒贪杯的小侠艾虎、性情爽快果毅的白眉毛徐良等则都使刀。所以民间说“剑是君子佩,刀乃侠盗使”。赋予剑和刀以人性的特点,那就是,剑有儒雅、隽秀、温和的气质,刀有侠义、粗犷、刚烈的性格。喜欢使剑的人,可能文气会多一些,喜欢使刀的人,恐怕豪气也会多一些。所谓器若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