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武林丛谈
8021700000045

第45章 武人与绰号

武人赢得一个绰号极不容易,保持一个绰号更不容易。武林中人,甘心服人的主儿极少,想取而代之的却大有人在。一个绰号得以长久传于武林,除了技艺的因素之外,人品道德的因素至关重要。

(一)武人大多都有绰号

过去武林名人,大多都有绰号。这并非武人独有,其实是江湖社会的普遍现象,是江湖气的体现。

像算卦相面的常挂着“小神仙”、“神算子”的绰号幌子。变戏法的常有“快手刘”、“鬼手王”的绰号招牌。下大神的巫医也会有“圣姑”、“仙女”的绰号。就拿在旧北京天桥谋生的江湖人士来说吧,有拉洋片的“大金牙”,唱滑稽二黄的“云里飞”,卖药糖的“大兵黄”,唱滑稽大鼓的“架冬瓜”,说相声的“穷不怕”,说双簧的“大狗熊”,打拳卖艺的“孟傻子”,开跤场的“沈三”、“宝三”,练举刀拉弓的“弹弓张”,等等。还有合称“天桥八大怪”、“四大狂”的。这些人以绰号闻名江湖,有的人甚至绰号压过真姓名,以至人们只知其绰号,不知其真名实姓。如名武师“刘神仙”、“徐矮子”、“胡老道”、“关瞎子”、“滕黑子”、“胡一指”、“卖鱼四”“铁骨仔”等。

那些在江湖上横行霸道、欺压良善的黑道人士也都有绰号,像旧社会天桥一带的“黑旋风”、“南霸天”,东四一带的“镇东四”,朝阳门外的“九龙一凤”,前门火车站的小偷“大花脸”,前门果子市的“四霸天”、“十七爷”,以及“光脚王”王德清、菜霸“林家五虎”等,都是有名的地痞、恶霸、流氓。

武林人士有绰号的更多,随手拈来,便成例证,如“杨无敌杨露禅”,“大杆子刘仕俊”,“闪电手张兆东”等等。

绰号是江湖社会的特征之一。

(二)武人绰号的由来

绰号的由来历史悠久。五代时的王彦章,因其常使铁枪冲坚陷阵,被人称为“王铁枪”。唐朝的勇将薛仁贵,因其爱穿白色战袍,被人称为“白袍将军”。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里记述的几位拳家也都有绰号,如擅腿法的“李半天”,擅拿法的“鹰爪王”,擅跌法的“千跌张”,精短打的“绵张”。这都是见诸史料的记载。

诞生于元末明初的小说《水浒传》,写了一百零八个带绰号的草莽英雄。《水浒传》是市井文化的写照,是当时江湖社会的缩影。这从文学作品方面对武人绰号给予了佐证。

到了清光绪初年,由《三侠五义》引领的侠义公案小说的问世,又将武人绰号的表现推向一个高潮。只不过《水浒传》英雄是反官府的,而侠义公案小说中的“英雄”则是保官府的。

纵观《水浒传》以来文学作品中关于绰号的描写,大致可分这么几类:

一是表现身体形貌特征:如“豹子头林冲”、“赤发鬼刘唐”、“云里金刚宋万”、“矮脚虎王英”、“白眉毛徐良”。

二是表现身怀技艺超群: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金枪手徐宁”、“双枪将董平”、“没羽箭张清”、“金镖黄三太”。

三是表现具有独特技能:如“神行太保戴宗”、“神算子蒋敬”、“神偷王伯燕”、“智多星吴用”、“神眼计全”。

四是表现性格性情特征:如“霹雳火秦明”、“急先锋索超”、“拼命三郎石秀”、“没面目焦挺”、“活阎罗阮小七”。

五是以古人相比,如“小诸葛沈仲元”、“病尉迟孙立”、“小李广花荣”、“赛毛遂杨香五”。

六是以其行侠仗义的品德行为为绰号,如“及时雨宋江”、“北侠欧阳春”、“南侠展昭”、“双侠丁兆兰、丁兆惠”,“小侠艾虎”。

还有就是以动物相比,突出其特征:如“火眼狻猊邓飞”、“金钱豹子汤隆”、“白花蛇杨春”、“云中鹤魏真”、“黑妖狐智化”、“翻江鼠蒋平”、“鼓上蚤时迁”、“金毛犬段景柱”……

江湖文化、市井文化,经过文人的加工形成大众通俗文学,其影响力便更加广泛,反过来又会影响江湖社会,并为江湖人士所效仿。

(三)武人获得绰号的条件

武林人士绰号的形成是有条件的,不是每个练武的人都能获得。

能获得绰号的武人,通常具备这么几个因素,一是技艺突出,二是影响广泛,三是能服众。绰号的取得,多是江湖人士赠与,才能在江湖流传。也有自封绰号,再凭绰号闯荡江湖扬名立万的。不管绰号来历如何,它须得到本门认可、武林认可、江湖认可、黑白两道认可。我曾说过先师“花鞭”吴斌楼的绰号来历,他的专长是九节鞭和鞭里加刀,绰号的来历是保镖途中遇匪较技,艺惊四座,由劫道的喊出“花鞭”二字。此后,一路上由绿林相传,先师一路又以义气待人,待保镖而回,这个“花鞭”的绰号已在镖路中传开,且已得到这一路江湖人士认可。此后数十年,在武林中又未有闪失,才使这绰号一直流传到新中国成立后。

须知,赢得一个绰号极不容易,保持一个绰号更不容易。武林中人,甘心服人的主儿极少,想取而代之的却大有人在。一个绰号得以长久传于武林,除了技艺的因素之外,人品道德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树敌太多,被人惦记上,总有出事的一天。人有失手,马有失蹄,一世英名也许瞬间就付之东流了。

(四)武人绰号面面观

《水浒传》、《三侠五义》、《小五义》、《大八义》、《三侠剑》等等小说中对绰号的描写,既是对江湖绰号文化的提炼,也是对真实武林绰号的升华。当然,这些小说的艺术性参差不齐,关于绰号的描写也有着天壤之别。

而现实中武林人士的绰号可就谈不上艺术性了,多属粗俗一类。但绝对称得上是特点突出,便于记忆和流传。如:

突出身形体貌特点的:“鼻子李李瑞东”、“黄面虎霍元甲”、“鸭巴掌魏德琳”、“花爪许许维仁”、“神瘸子郭成尧”。

表现超人技艺的:“铁腿魏赞魁”、“铁胳膊纪德”、“神力王王子平”、“神手唐殿卿”、“神拳宋老迈”、“大魔周长春”、“张灯影张显奎”、“曹一拳曹竹斋”……

凭借擅长器械取得绰号的很多:“大枪刘德宽”、“杆子刘成友”、“神枪李书文”、“花枪胡老奉”、“大刀刘德胜”、“大刀王五”、“单刀李存义”、“双刀李凤岗”、“花鞭吴斌楼”、“飞鞭李赞臣”、“神弹弓沈辅臣”、“神钩周亮”、“四平枪诸复生”……

以动物相比的:“赛活猴刘观澜”、“通臂猿胡七胡致廷”、“燕子郭长生”、“鹞子高三高春明”、“小白猿陈凤岐”……

现实之中,比效古人的绰号极其少见,这是现实中的武人的有知之明、自谦之故。笔者师祖镖师魏昌义,人称“赛毛遂”。这算是比效古人一例,其实也有借用《三侠剑》赛毛遂杨香五之嫌。沧州燕青拳之祖陈善有“赛胜英”的绰号,胜英乃《三侠剑》之主人公,“赛胜英”严格意义上讲是算不得比效古人的。

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作风特点、嗜好特点的绰号,也不多见,像“牌位大王陈长兴”,“醉鬼张三张长祯”等属于这一类。因为靠性格特征、特别嗜好想驰名武林,如果没有超群武艺在身恐怕很难。而凭借品德行为赢得绰号的更不易,需要有大量行侠仗义的事迹才会赢得众人一致的口碑。近百年来,有“北方大侠”王荣标、“沱南侠”韩其昌、“风尘三侠”韩其昌、李建秋、刘志刚,“南北大侠”杜心武、“川西大侠”杨畏之、“齐鲁大侠”丁玉山等冠以侠名。还有由于德高望重,极受武林人士尊敬,能赢得尊崇的绰号,如:“罗八千岁”罗子舟,“骆状元”骆成骧,“两广总督”单香陵,“许龙爷”许禹生等。

现实中,倒是凭武人所从事的职业、所习练的拳种、所活动的区域,以及集体成名的小团体为绰号的非常多。如:

“眼镜程”程廷华、“翠花刘”刘凤春、“估衣梁”梁振甫、“煤马”马维琪,绰号体现了职业特征。“顺手黄”黄宝亭、“潭腿(临清潭腿)金”金启亮、“戳脚石”石怀璞,绰号体现了所习拳种。“霸州李”李茂春、“京南大杆子”王华顺,绰号体现了成名区域。“定兴三李”李子扬、李呈章、李星阶,“奉天三老”胡奉三、郝鸣九、杨青山,“广东四铁”铁海龙、铁金鲛、铁骨仔、铁头仔,“朱家四杰”朱国福、朱国禄、朱国祯、朱国祥,“会友四大亭”孙立亭、王兰亭、王显亭、王豪亭,绰号体现了共同成名的团体。

每一个绰号的取得,都会伴随一段传奇故事,增加了绰号的趣味性,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性,使之更易流传。

每一个拳种门派,都会有几个有绰号的武林高手,从而大大增强了本门派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增强本门派武林地位的稳固性,也增强了在武林、在江湖中交往的砝码。这便是武林中人热衷于绰号的原因。

时至今日,在一些散打比赛中,主持人也会用绰号来介绍选手,用以吊起观众的好奇心,增强竞赛的吸引力。只是时代不同了,江湖社会不复存在了,绰号也便难以流传。何况这些绰号出自编辑之手,而非出自武林。

不过,选手的绰号提高了观赛人的乐趣,也不失为一种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