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瞿树滋纪念文集
8043800000011

第11章 瞿树滋同志二三事

王兴相

瞿树滋同志是南通人民的优秀儿子,是对党和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极端负责任的一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为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了60多个春秋,2007年9月15日,不幸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7岁。他长期在南通从事革命工作,曾任金沙区区长、南通县县长、南通专署副专员等要职,在南通人民心中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象。这里仅记述他的二三事,以深切缅怀老县长瞿树滋同志。

梁灵光为瞿树滋记上一功

1940年11月25日,时任新四军一师三旅政治部主任的梁灵光,奉新四军军政党委员会命令,前往国民党南通县政府驻地北兴桥,接管了国民党南通县政府和南通县保安旅。接着,由共产党领导的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梁灵光任县长兼保安旅旅长。瞿树滋得此消息非常高兴,感到抗日民主政府有了党的领导,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抗日有望,报国有门。当年冬,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他在金沙地区的金中、金东、金余3乡组织了一支抗日自卫队,积极开展抗日斗争,主动为保卫抗日民主政权献计献策。

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之初,形势十分复杂,斗争也十分尖锐,日伪势力非常嚣张,占领了全县的重要集镇,国民党顽固势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南通保安旅虽然被接管了,但内部很复杂。季莘原是副团长,在接管时有过立功表现,为争取他,给他当了团长。此人原是国民党宪兵,是个特务,当上团长根本不满足。在国民党顽固派和特务分子的策划下,季莘就暗中与驻金沙镇的伪旅长张圣伯勾结在一起,并谈好条件,密谋杀掉梁灵光,由他当保安旅长。瞿树滋利用带领抗日自卫队活动的机会,严密注意季莘的活动,并掌握了季莘妄图投敌叛变的种种迹象,这是事关刚刚建立的民主政府能否巩固的大问题。瞿树滋多次将搜集到的情报派人送给梁灵光。1941年4月初,他又搜集到一个重要情报:季莘已经准备好叛变,即将下手。瞿树滋要梁县长提高警惕,加强防范,以防不测。梁县长接到此情报,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判断,立即调整兵力部署,加强了防范措施;同时向军分区报告,要求采取断然措施。分区也同意立即采取行动,并调动部队配合梁灵光行动。梁县长以旅部名义在北兴桥召开紧急军事工作会议,会上宣布了季莘消极抗日、投敌谋变等罪行,并将其扣押,送交军分区军法处审讯惩处。同时,改编了南通县保安旅。梁灵光于1983年在“抗战时期在南通”一文中回忆说:“我们惩处了季莘,彻底解决了心腹之患,老百姓拍手称快,说梁灵光到底灵光,其实不是我灵光,真正的力量是党的领导,是人民群众,是新四军主力部队的支持。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瞿树滋多次提供了可靠情报,给我们出谋划策,我们才下了扣押季莘的决心,采取果断行动,保卫和巩固了抗日民主政府,应该为瞿树滋同志记上一功。”

他从来不喜欢讲自己

1983年,正好是抗日反“清乡”斗争胜利4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南通县委党史办筹划在40周年之际召开一个纪念大会,同时还准备出一个反“清乡”斗争胜利40周年纪念专集。为此事,党史办的几个同志特地到南京采访瞿树滋老领导。

瞿树滋是1941年7月接受党组织安排担任金沙区区长的。在金沙区开辟抗日工作非常艰难,当时金沙镇驻有日军一个中队,伪军旅部、伪区公所和伪警察局都驻在这里,要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工作是很危险的。他的弟弟瞿树德、瞿树藩为了抗日斗争,自发组织了抗日队伍,就是在1940年5月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的。瞿树滋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群众,与县委派来的民运工作队一道,在群众中开展减租减息活动,改善群众生活,提高群众觉悟,培养积极分子,发展民兵队伍,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为坚持反“清乡”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中,他出生入死,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原地斗争,受到苏中四分区和第四专署的表彰。党史办的同志采访他,问他是怎样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金沙区开辟工作的?又是怎样在反“清乡”斗争中在敌人眼皮底下坚持原地斗争的?他对我们所提的问题只是哈哈一笑,对自己只字未提,避而不谈,而是换一个话题说:金沙区的反“清乡”斗争是整个反“清乡”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年是反“清乡”斗争胜利40周年,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好好回顾总结这段历史。

党史办同志想从一个具体问题来活跃一下采访气氛,就问瞿老:日伪军为了威胁你,是不是把你家的房子烧了?瞿老笑了笑说:我家房子被烧事小,我母亲挺坚强的,便在田中间搭个小棚子住。许多干部、老百姓家的房子都被烧,敌人没法子对付我们,就杀人、放火、烧房子,企图以此来压倒你。当干部的一定要挺得住,老百姓被烧房子的,我们做工作,待抗战胜利了帮他们重建。这样,干部就能带领群众坚定地和敌人斗争。

1983年,瞿树滋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我们请瞿老具体讲讲金沙区反“清乡”斗争的经过,由我们替他整理,再请他过目。他婉言说:“不用了,我从来不喜欢人家为我写稿子,过去讲话、总结汇报稿都是自己写。”瞿老在革命战争年代养成的作风实在难能可贵。事后不到半个月时间,他就寄来了一篇“忆金沙区反‘清乡’斗争”万余字的文章。他的文风犹如他人一样,朴实无华,充满哲理,而且资料性很强。全文都是写在党的领导下,党组织和区乡武装领导人民群众坚持原地斗争的事迹。他自己在反“清乡”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没有提到。瞿老总是把成绩归功于党的领导和集体,从来不喜欢讲自己有什么功劳。

为革命节约每一个铜板

瞿树滋是位可敬可爱的老领导,非常关心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党史工作也十分关心。

1990年秋,党史办的同志将《南通县革命斗争史》初稿送给在宁的老同志审阅。一到南京,我们便找瞿树滋老领导,向他汇报了史稿的主要内容和编写情况,征求他意见应该送给哪些老同志审阅,还说明了我们的打算,南京的老领导比较多,准备在宁召开一次审稿座谈会。他一一表示赞许,并主动表示审稿会的具体事务由他安排。

接着,他关心地问我们4位同志:“你们住下来了没有?”我们说:“准备去住南大招待所,那里价位比较低,伙食也方便。”瞿老一本正经地对我们说:“不用住招待所了,就住在我家里,我家里虽不宽敞,但有床铺空着,不够还有沙发,沙发就是一张床。早、中、晚3餐也由我供应,随随便便,有什么吃什么。”他讲得很实在、真诚,使人感到一个长者对晚辈的关爱,心里感到热乎乎的。可我们怎么好意思麻烦他老县长呢,便托词谢绝了。瞿老县长一听我们不住他家里就急了,板着面孔说:“你们要尽量为国家节省几个钱,住在我家有什么不好呢?”经他这么一说,我们无言可推辞了,就在他家住了三四天。现在回忆起来,仍对他老人家感激不尽。

后来在南京召开的《南通县革命斗争史》审稿会,瞿老县长为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会场的安排、有关人员的通知,都是他联系的,连会场、茶水等费用都没有让我们出一分钱。瞿老县长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为革命节约每一个铜板”的精神,使我们受到了极其深刻的教育。

(本文原载《南通今古》2007年第6期。作者退休前任通州市委党史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