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瞿树滋纪念文集
8043800000047

第47章 万众一心全力支前

叶胥朝。瞿树滋

在血与火的战斗洗礼中,九分区的人民群众和子弟兵结下了鱼水般的深情。1946年7~8月,华中野战军英勇地进行了自卫反击,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巨大胜利,鼓舞并保卫了九分区人民,在大部分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从数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压迫下获得了解放,成了土地的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群众为了保田、保家乡,保卫胜利果实,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支援前线,参战、参军的热潮。万众一心,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要物有物,要人有人。在皋南、李堡、丁堰林梓战斗中,邻近战地的群众,奋勇地完成了后勤保障任务。全分区发动大参军运动,8 000多青年踊跃参加了主力部队。

主力部队北撤以后,九分区群众在坚持敌后斗争中深受“蒋灾”之苦,加深了对敌人的仇恨。华中野战军多次来分区攻克据点,歼灭敌人,给在敌据点分割包围中坚持斗争的群众以极大支持和鼓舞,人民群众更加信赖、热爱子弟兵。在党的领导下,群众积极地完成了各项后勤任务。

1948年3月,华野主力来我分区攻克掘港。但敌人仍做垂死挣扎,对我分区进行所谓“总体战”,大肆烧杀、抓丁;11月1~7日,对我分区进行的扫荡(也是最后的一次扫荡)中,如东、南通等县的中心地区遭受了残酷的破坏。

济南战役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后勤支援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为了随时保证后勤支前任务的完成,九地委根据上级指示,部署各县在我控制地区,在完成秋收秋种后,全面进行了战争支前教育。干部、群众通过回忆,加深了对敌的阶级仇恨,增强了做后勤的自觉性。他们说:“胜利在望,像锅里的水要开了,更要加把火。野战军打大仗,后勤也要加把劲。”后勤支前的积极分子受到表扬。过去出力少的,也表示要在今后支前后勤中多出力,形成了支前光荣的气氛。在群众普遍提高自觉性、自愿支前的基础上,贯彻合理负担的政策,调查掌握了各乡各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情况(外出人数,已参军及烈属数,可以出征支前人数,必要的维持后方生产的劳力等),以便按照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任务。有的地区还把能担任后勤的劳力编成第一队、第二队。与此同时,建立和整顿了支前组织。专员朱溪东、专署秘书长邹强同志分管支前工作。各级政府成立了支前机构。专署设立支前办事处,高鲤同志任处长。各县设支前科,区设支前股。专署根据《华中民工服务暂行条例》制订了《战时支前服务暂行条例》(草案)、《支前暂行组织办法》(草案)。地委对动员群众支前工作中几个基本问题作出了指示。支前办事处把以上指示和规定,汇编成《支前手册》,印发到各有关方面,使大规模的后勤支前工作有所遵循。在这次支前教育整顿中,为完成淮海战役支前任务,并为渡江战役支前工作,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淮海战役中,我分区常备民工5 000人,担架1 000多副,支援了歼灭黄伯韬兵团的战斗。支前民工纷纷写下决心书,有的要求经受火线考验参加党。在连续十多天的战斗中,他们给第一线部队运送军粮18万多斤,运送弹药军需300余次,抢救伤员3 000余人。在完成任务中,11人负伤,5位同志光荣地献出了生命。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盘踞在沿江一带残害人民的蒋军和还乡团残部仓皇撤逃。1949年2月初,分区全境解放,城乡人民欢欣鼓舞。在党的领导下,全分区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掀起了大规模的支前热潮,为完成渡江战役的后勤任务而奋斗。淮海战役的繁重后勤支前任务,主要是由鲁、豫、皖和苏北地区共同承担的。由于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渡江战役支前所需的粮食、民工、担架及渡江船只,则主要由包括我分区在内的沿江地区分担。

抢修公路,架设电话,疏通水陆交通,是迎接解放军南下的第一项拥军支前行动。在各级党委统一部署下,有关部门依靠广大群众踊跃参加,抢修了主要公路800多里。沿线群众,男女老少齐出动,夜以继日地突击架起了公路桥梁近300座,架设电话线750里。广大群众踊跃清除了主要河道坝障,使汽船迅速通航。水网地区,原来为了对敌斗争堵塞起来的河道,拆除了的桥梁,现在为了运输粮草和军需供应,广大群众一起动手,挖通河道,并出材料、出人力,修起了能通行小车(独轮车)的大路、桥梁。

动员船舶是渡江战役支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沿江港口和内河船只集中的地区,一经解放,有关部门就组织力量,建立船舶管理机构,对船只进行登记管理。对船工、船民进行了初步的形势和政策教育,了解情况,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上级分配了任务后,即调配干部,加强了支前教育和组织工作。在船工、船民中,过去我们工作基础较差。但是他们不少人的家在解放区,知道翻身解放的甜;他们经常遭到敌人的迫害,吃过敌人抓差打骂之苦。我们派去的干部按供给标准,在船上搭伙,和他们共同生活,帮他们劳动,向他们学习航船的本领,和他们交朋友、谈心,向他们宣传形势和有关的支前政策法令,关心他们的困难(到部队后,部队的同志又处处关心他们的安全),帮助他们提高了政治觉悟,改变了应差、受雇的看法,把运送解放军渡江消灭反动派,为解放军运送粮草等军需当作自己的光荣义务。

我分区参加渡江的船只有一个大队,共190艘,载重3万多担。船工780人,船主兼老大150人。在渡江时有两人负伤,一人光荣牺牲。参加内河运输的船只2 291只,载重16万多担,船工9 164人。他们日夜不停地运输粮草军需物资,为渡江战役贡献了力量。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早在淮海大战时,为了保证军需供应,地委就按照上级交代的任务,在开展支前教育、整顿支前组织的同时,动员群众,借粮支前。如东、南通两县中心地区的群众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克服困难,完成了借粮任务。当时,因防敌抢掠,粮草大部分放在交通比较困难的地区,分散保管在群众家里。淮海战役结束,大军南来,准备渡江,必须把大量稻麦加工成大米、面粉、粯子,搞好包装。为此,群众突击织成缝面粉袋的布匹5 000匹。大量粮草必须按指定时间运送到泰州和南通的唐闸两地,任务急如星火。为了及时完成这项任务,有关方面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规定了若干集中转运地点;组织加工力量,日夜加工;调配必要的运输船只,昼夜兼程运送;组织劳力,及时装卸。保管粮食地区的广大群众在“支援大军打到江南去”的口号鼓舞下,男女老少齐动手,组织了运粮队、组,按保粮户分工负责,互相督促,农船装,小车推,力大的挑,力小的抬;有的地方,还组织了妇女运粮队。广大群众从大规模集中运送粮草的行动中,感觉到浩繁的军需后面必定有浩浩荡荡的渡江大军,支前的热情更加高涨。

南通城人民长期遭受敌人的摧残压迫,对消灭反动派有迫切的要求,如今又受到解放区群众热烈支前的影响,所以行动也很积极,在渡江支前工作中提供了粮食加工机器和交通工具:出动了汽车43辆、汽船13艘,运输军需用品;城区和唐闸两地的24家机米坊,突击加工大米;政府扶助复新面粉厂复工,突击加工麦子。

2月份,如东、南通两县调集了粮食4 500万斤,其中运泰州的1 800万斤,其余大部分陆续调运江南。又运出柴草380万斤,油、盐、猪肉、萝卜干等共约25万斤,还有各种渡江需要的物品器材,完成了上级规定的任务。

动员组织民工随军渡江,是这次支前工作最重要也是很艰巨的任务。在完成了粮草集中的任务后,地委、县委贯彻了上级指示精神,作出了“全党动手,全力以赴,坚决完成任务”的部署。把一切可缓的工作都停下来,除新收复区外,党政各部门全力投入动员、组织民工的工作,借鉴淮海战役中动员常备民工的经验,各地执行了正确的政策,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启发提高了群众支前的自觉性,树立起支前的决心。干部、党员、团员合乎出征条件的,带头报名,做群众的表率。在此基础上,民主讨论,决定出征对象。留在后方的干部、群众保证照顾出征民工的家庭困难,搞好春耕生产,消除出征民工的后顾之忧,因而出征民工高高兴兴走上征途。他们满怀豪情地说:“打到江南去,彻底挖蒋根,不让反动派喘息卷土重来,翻身才彻底,太平才牢靠。”在民工出征以后,后方加强了治安保卫工作,防止敌特的种种造谣破坏,切实贯彻了耕战结合的方针,搞好救灾、生产。大批男劳力出征以后,妇联发动、组织妇女群众,挑起了生产、救灾的重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49年2月,九分区支前司令部建立,叶胥朝专员兼任司令,徐建楼任政治委员,瞿树滋任政治部主任。司令部下设办事机构,对民工进行整训。各县委也加强了出征民工的干部配备,派较强的干部带领民工出征,主要骨干由县级干部担任。整训中,民工队里建立了党、团组织,健全了必要的党、团组织生活制度,进行了渡江常识教育,防空知识教育,进行了防空演习,以及内务整理,群众纪律比赛检阅。当时民工普遍要写家信,为此,成立了一个支前邮局,19个邮站。整训期间,投递了平信65 000多封、挂号信4 000多件,密切了前后方的联系。还出版了《支前快讯》,发展了通讯员和通讯组,表彰先进,介绍经验。为保障民工的健康,防止疾病传染,进行了健康检查。在分到部队以后,渡江之前,司令部负责同志还带领工作组到部队,对民工进行了解和慰问。

渡江战役中,九分区各县出征民工52 000多人(乡以上干部1 000多人,党员3 500多人),小车4 700多部,担架3 000多副,其中随军渡江的民工32 000人,小车3 800部,担架2 000多副,挑子13 700副(其余民工在江北,边整训待命,边执行战勤任务,后因渡江战役进展比预计的顺利,没有后续任务,提早复员)。这些民工,有的面对帝国主义的军舰,无所畏惧,紧随部队横渡长江;有的参加了长途追击,在与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用46条扁担作武器,击溃了败逃的敌人200余人,俘敌12人,缴获了机枪和步枪;有的参加了解放大上海的作战,在月浦激战中,五六天不睡觉,在积水2尺多深的战壕里,坚持运送炮弹。有一个大队在一星期中即抢救伤员2 482名,送上弹药350 315斤。他们爱护伤员,在运送伤员途中,很多人自动买东西给伤员吃,有的用自己的饭碗为伤员接小便,使伤员感动得流泪。他们严守群众纪律,在新区人民中扩大了党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在渡江民工中,负伤的91人,牺牲的35人,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自己的鲜血和宝贵的生命。

渡江战役支前运动中,使干部、群众受到一次革命锻炼。出征民工中评选出大批功臣、英雄、模范。前后方涌现了大批积极分子,发展了大批党员和团员。在当时干部缺乏的情况下,充实了一大批新生力量,对革命和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回顾九分区支前的历史情况,怀念为革命而牺牲的先烈,深感我们祖国能有繁荣昌盛的今天,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贯彻执行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余热,奋斗终生。

1987年3月11日于南京

(本文按南通市委党史办公室要求执笔撰写,刊载于《江海奔腾》第6集)附: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办公室给瞿树滋同志的信瞿老:

您好!

春节刚过,想来您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在此,向您拜个晚年。

1986年10、11月份,我两次来南京。10月份,我和陈邦鼎同志到您家里,遇到卫域同志,把关于渡江支前的档案材料放在您家,同时把我们的介绍信放在卫域同志处。我们找您的主要事情,根据组织上意见,请您写一篇关于九分区渡江支前工作的回忆录。我们请您和叶老合写,叶老年纪大了,且身体不好,请您执一下笔,署你们两人的名字,叶老同意的。当时因为没有遇到您,不知道您的意见如何?11月份为在南京召开华中九分区的负责同志座谈会,抽空我又到您家里,还是遇到卫域同志。卫域同志说您已同叶老碰过头,准备写。您在石鼓路女儿处,我曾挂过电话,没有打通。因此,自那时以来,我们一直未直接联系上,您的回忆录不知写得怎么样?至目前,我们已收到30多篇回忆录,即将动手编辑,您和叶老的那一篇是列入这本书的出版计划内的,今特地来信,向您汇报有关情况。您最近的情况,盼能跟我们联系一下。

礼!

南通市委党史办公室顾乐鸣敬书1987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