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瞿树滋纪念文集
8043800000066

第66章 南通地区粮食统购统销工作

瞿树滋

南通地区地少人多,又是棉花等经济作物产区,每年都要从产粮区调进粮食。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唱的歌曲中,“布朝北,米朝南”形象地刻画了通扬运河物资流通的情况。“米朝南”即是指粮区的粮船流向如皋、南通、海门、启东地区。

通城解放后,专署建立了粮食局和供销合作社办事处等机构,在地委领导下,组织粮食供应,平抑粮食价格,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的粮食需要。

当时,买卖粮食一般在自由市场进行,农民向国家缴纳农业税(称“公粮”),国家掌握的主要是这部分粮食。上市的粮食大部为私商经营。部分粮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他们在粮农急需资金时低价预购,或在新粮登场时压价收购,在青黄不接时则囤积居奇,抬价销售。1952年12月初,强寒流袭击南通地区,大量麦苗遭冻害。群众担心夏粮减产,对粮食供应产生恐慌心理。是月下旬及1953年之初,如皋县城和海安县城相继发生了5 000余人抢购粮食的事件,白蒲镇则发生万人抢购风潮。

事实表明,国家不掌握足够的粮食,难以稳定粮食市场,难以保证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需要的粮食供应。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当时我在南通专署任副专员兼财委主任,分管财贸工作。中央决定下达后,南通地委、专署机关进行了认真的传达学习。地委决定按照中央要求把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当作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全党动员,全力以赴”,完成这项极为迫切的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

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地委、专署于11月召开了扩大会议,作出全面部署。各县先后召开了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地、县抽调机关干部和部分农村积极分子进行短期培训,组成工作队深入乡村帮助工作。随后各地城乡全面进行宣传教育,分别召开了党、团支部大会,乡人民代表会议,积极分子会议,进行深入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国家统购统销政策是从实际出发的,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据各地农民夏、秋两季实际粮食产量,给粮农留下足够的口粮、种子粮,必要的饲料粮,还允许粮农保留一定的储备粮。多余多购,少余少购,不余不购。对缺粮群众实事求是订出每户全年购粮计划,分期供应,保障他们生产、生活的必需。统购任务完成后,还开放集市贸易,让农民进行品种调剂串换。

由于有力的政治思想发动,党员、团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粮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形成了以卖余粮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为荣的热潮。粮农们把粮食晒干扬净,车载、船运、人挑,送到收购点。政府对积极售余粮的农户通过报纸、广播,给予表扬。

对于经营粮食的私营工商业者,按照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改造,安排他们为国家加工代销粮油。

由于党委的重视,全专区干部的努力,特别是粮农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热情。1953年南通地区完成了征购任务,控制了粮食资源,打击了投机倒把活动,稳定了粮价,保障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需的粮食供应。

需要说明的是,当年收购的粮食中有一部分是部分群众卖的周转粮。夏收以后,群众卖出部分麦子,秋收后卖出部分大豆和玉米,到他们需要时再向国家购买相当数量的大米和面粉。

1954年夏季,南通地区发生水灾,秋粮减产。由于种粮食的货币收入不及种棉花和经济作物薄荷、留兰香等,因此经济作物面积连年增加,粮田面积相应缩小。

对1954年粮食总产的估计,有关方面认识不一。秋后我随地委书记戴为然同志参加省委、省府召开的会议,接受了省定的粮食购销计划,感到统购任务偏大,统销计划偏紧。在当年统购统销工作中,多数地区根据上年的成功经验,政治思想工作得力,实事求是地评估了粮食产量,认真贯彻了粮食购销政策,在统购的同时做好统销计划,工作是做得好的。可是部分地区没有在统购的同时制定统销计划,出现征购时又错误地暂停供应(刹车),虽经及时制止但促成紧张情绪。局部地区估产偏高,违背了统购统销政策,部分农民卖了过头粮,吃不饱肚子,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严重情况。我们及时向省有关方面汇报情况,地委再次召开了县委书记紧急会议检查落实购销政策,要求各县做好统销计划,稳定群众情绪。省委、省政府派周一峰副省长专程来南通检查帮助。地委书记戴为然同志和我到问题比较严重的如东县帮助县委结束征购,落实政策。

1955年8月,我调到省委工作。

回顾当年的历史实践,1954~1955年统购统销中出现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对当年粮食产量的评估脱离了实际,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而酿成恶果。

1996年6月24日于南京

(本文收录于《岁月回眸—纪念南通解放五十周年》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