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做人做事的方式。谁都想事业发达、家庭美满,谁都想受人尊重,办事顺利,但是只有那些既会做人又善于做事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他们的共同经验就是懂得并且善于利用进退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规则,有大规则有小规则,有明规则也有潜规则,这些规则影响甚至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只要用心领悟规则的内涵,善于把握进退的火候,勇于抉择进退的时机,就可以改变不成功的做事方式,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我们做某件事时,如果情况对自己不利,再要继续下去很可能惨遭挫败,甚至丢了性命。那就必须考虑如何灵活地全身而退。
首先,要仔细分清形势是否不利,慎之又慎地做出是否撤离的决定。因为,撤离毕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为保存实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行动。假如形势并非很危险,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就绝不要轻言撤退。
其次,情况不妙时,必须当机立断,主动撤退,否则,肯定是血本无归。生活中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忍则忍,当退则退,遇强则迂,遇弱则攻。用宽容对待敌意,不要太计较一时荣辱,处弱势时先退几步,欲擒先纵,清除忧患,能屈能伸才能游刃有余。
清朝时,太监李莲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权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人称“九千岁”。此人狐假虎威,老谋深算,心狠手辣。李鸿章以军功而升高官,最初看不起这些奴才,有意无意间得罪了李莲英。
慈禧太后有意静居,想把清漪园修缮一番,以便颐养天年。苦的是筹款无术,时常焦躁。李莲英曰:“李伯爷是朝廷重臣,若能体仰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后,以宽圣心,当立下不世之功。”
李鸿章听到有这样贴近慈禧太后的好机会,岂肯轻易放过?当即满口应承,并马上献计献策,同李莲英商量。李莲英听了大喜,拍手称善,笑容可掬地着实奉承了李鸿章一番。他谦恭有礼地希望李鸿章入园内踏勘一回,看看哪里该拆该建,做到心中有数。
到了约定的日子,李莲英借口有事不能奉陪,派了个伶俐的太监领着李鸿章,转悠了一整天。事后不久,李莲英故意捡了个光绪皇帝大动肝火的时候,诬陷李鸿章在清漪园里游玩山水。光绪最忌讳的就是别人不尊重他的皇权帝位。听说权倾当朝的李鸿章竟敢大摇大摆地在他御苑禁地游逛,顿时大怒。认为这是“大不敬”,是对皇权皇位的公然藐视和冒犯!光绪一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诏“申饬”,将李鸿章“交部议处”。
所谓奉旨申饬,就是由皇帝、太后或皇后派一名亲信太监,捧着“圣旨”去指着某人的鼻子,当众数落臭骂一顿。而被骂的人,既不能申辩,也不能回骂,还要伏在地上谢恩。这“申饬”虽不伤皮肉,却是极使人难堪的侮辱性惩罚。
李鸿章被御批“申饬”,他自然懂得其中奥妙,立即送了银子,没有当众受辱。李鸿章自然很快悟出了吃亏的原委,从此以后便对这位“九千岁”刮目相看,敬礼如仪。真可谓吃一亏,长一智。这就是李鸿章的退让之法——不去冒险与人争斗,而以守住自己为重。
这样看来:善于退让,也能赢得成功,因为这样做一则保住了自己,二则保留了机会。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不能独来独往。办自己的事情时,有时涉及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必须全盘衡量,把握分寸,协调好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在争取我们自己利益的同时,绝不能伤害他人。
进退有度,竞争得体。遇事穷追猛打,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见得对自己会有什么好处。真正善于搞好关系,做事得体的人都懂得进退之道。世界上不存在永远的成功和永远的失败,一定要善待你的竞争对手,给对手和自己都留下一个回旋的余地。
所以,懂得进退有度,才能立于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