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2年春天,吴王夫差又率兵打败了齐国。把大军开到卫国的黄池(河南封丘县的西南),和诸侯会盟,自立为盟主。
越王勾践看到吴国的精锐部队全跟随吴王远征,只有太子友带领少量老弱兵卒留守国内,就询问范蠡说:“伍子胥已死多年,吴王身边尽是阿谀奉承之人,现在该是报仇的时机了吧?”范蠡说:“机会终于成熟了。”勾践于是动员了训练有素的兵士4万人,近卫亲兵6000人,熟悉机动战术的兵士2000人,各级官佐1000人,猛攻吴国,直抵姑苏城下。太子友派人飞速向夫差告急。伯嚭竟一刀将报信人杀死,说是吴王正与诸侯订立盟约,怕天下人知道吴国战败动摇军心,以此封锁消息。
吴王夫差在黄池会盟结束,带兵回国,吴国的太子友已被杀死,国家的粮食物资均已被越军运回国内。士卒知国被袭,皆无斗志。夫差想与越军一战,但远途跋涉之军,已无力再战,只好求和安身。他对伯嚭说:“当年你力主媾和,我们才有如此下场,今日你要像越国的文种一样,亲自前往越国求和。我已准备下了珍宝作为礼物。”
伯嚭奉重礼到了越军营帐,面见勾践,请求赦免夫差当年困会稽之罪。越王和范蠡经过研究,考虑到越国还不具备灭亡吴国的力量,便答应了夫差求和的要求,双方达成了和议。此后吴国的军事力量逐步衰弱了。
公元前475年,越国经过养精蓄锐,兵力已十分强大,于是再度进攻吴国。吴国的军民疲劳衰败,坚车锐卒都已在对齐、晋的战役中牺牲了。于是越军大破吴国。由于都城经过多年修建,一时难于攻下,勾践就留军吴境,加以围困。
公元前473年,吴军士卒军心涣散,越军看到时机已来,就猛烈进击,攻入吴都,把吴王逼上姑苏之山。伯嚭看到吴国大势已去,先领头投降了。吴王派公子孙雒裸衣匍伏前行,向越王乞和:“兵败的臣属夫差斗胆向大王吐露衷肠,往年曾经在会稽山得罪大王。如今大王兴兵讨伐我的罪过,希望依照当年会稽山的旧例那样赦免我这败兵之臣吧。”勾践想起当年,于心不忍,想允许求和。范蠡说:“当年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不取;如今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大王忍辱负重22年,就轻易地这么放手吗?上天赐给而不拿,就要自食恶果。你难道忘了会稽山的灾难了吗?决不能接受吴国求和。”议和不成,吴王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说:“我还有什么脸去见伍子胥呢?”于是自刎而死。
吴国的将士或死或逃,余下的也都投降了。伯嚭在这班官员中显得最为轻松得意,他以为勾践定能念及昔日庇护关照之恩,等着加官进爵接受封赏。勾践见伯嚭正眼巴巴地盯着自己,心想这个贪钱财、恋女色的小人,以怨报德,卖主求荣的家伙,我绝不能留在身边,就对他说:“你是吴国太宰,我不敢收你做臣下,你还是追随你的君王去吧。”伯嚭又羞又惭,退出堂外,勾践立即命令身边卫士杀死了他,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我国春秋末期,在吴、越争霸的反复较量中,出现了许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故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精神,志行知耻、励精图治的行为,仍给人以教育。文种、范蠡忠诚爱国、忍辱负重的品质,精明干练、共谋国政的作风,仍给人以启迪。而太宰伯嚭贪财纳贿、出卖国家的恶行,以怨报德、谗害恩人的丑事,仍受到人们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今天,伯嚭已成了惯耍阴谋、嫉贤妒能的代名词。
伯嚭,这个奴隶主贵族的后代,惯会玩弄阴谋,两面三刀。当他不得势之时,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摇尾乞助,温顺恭谨。一旦得志便猖狂,凭借手中的权力,贪财受贿,出卖国家的利益;利用花言巧语,诱惑君王,借以谋私。当别人建立功劳之时,他眼热,他嫉妒,不论这人对他有多大的恩德,他都加以陷害,是一个十足的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的势利小人。他的大恩人伍子胥,由于他屡进谗言,终遭吴王杀害;吴王夫差,由于听信他的鬼话,最后兵败自杀;一度称霸诸侯的吴国也被越国所灭,而他自己也死在勾践手中。
纵观伯嚭的一生,从害人始,以害己告终。一切耍阴谋诡计的人,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