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了孩子
80791700000001

第1章 序

《为了孩子》即将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请我写几句话介绍这部书。作者说:“《为了孩子》是一部关于素质教育的作品,历经六年完成,你是盱眙县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又是盱眙县新课程改革的决策者,请你来为这本书作序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经作者这么一说,我真觉得非写几句不可了——因为我一直在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把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现状作为我人生奋斗的重要使命。书中的人和事就在我的身边;它所反映的问题都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反思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把我的阅读思考与读者分享。

《为了孩子》像一部摄影机,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主人公万宝强夫妇是当下农村伴读家长的缩影,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村父母的质朴之爱,同时,作者也深入解剖了他们那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过于麻木的落后思想。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他们不惜举债、到上海淘金、租房伴读、甘做交际场上的旱鸭子、兼职伴读、“研究”营养学、攀比别人、视考分如命、请家教、买补药……可是结果并没有他们想象得那样美好。我为他们固执的爱感到痛心,更因为中国农村有这样一个大规模的伴读群体感到揪心。

作者立足于教育本质,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伴读教育,为四面楚歌的中国教育提供了一个反思的角度。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早日跟读者见面,以期能引起有志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的关注,一起去面对农村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到改变农村伴读教育现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为中国教育大突围寻找一个突破口。

《好父母胜过好学校》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都因为缺少了教育智慧的滋润,从而演变成为错位之痛。我知道,伴读教育不是教育的全体,但是读了《好父母胜过好学校》的人,一定可以从书中得到全面、辩证思考教育问题的智慧。

本书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对万宝强夫妇酸甜苦辣伴读生活的叙述,以独特的视角辩证地解读、反思了伴读教育,在中国许多值得思考的教育行为,很好地解决了“鱼塘没有水”的问题,为“鱼儿”健康成长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好父母胜过好学校》是一部为伴读教育开启智慧大门的书籍,因为这部书里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反思的教训,让我们从反思中走上自觉自省的道路;同时这部书里也给了我们很多成功的典例,给现在仍然还在伴读教育中苦苦挣扎的父母、老师送去醒悟的“药汤”。当然,这本书里还穿插很多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给作品增添了不少的趣味性。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是当下教师观照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镜子,同时也是当今致力于中国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探究中国教育走向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据我观察,时下,不管县城还是乡镇到县城中学附近租房伴读的家庭,还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不会低于读书家庭的30%。有一位在县政府上班的工作人员,在县城有房子,他的妻子在县工商局工作,由于所住的小区离孩子读书的学校较远,他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少受罪”,便到孩子读书的学校附近租房为孩子伴读,要知道他的孩子今年只有六岁,在幼儿园上学,他打算孩子到哪里读书就在哪里租房伴读,甚至还想伴读到孩子大学毕业。我给他算过一笔细账,等到孩子大学毕业,他至少要换三次租房,至少要过十五年伴读生活。要知道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十五年,而这十五年往往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样的伴读,我们真是伴读不起!

《为了孩子》内容相当丰富,视角相当独特,特别是那些催人泪下的伴读小故事,更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读者一定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有益的启发和教育智慧。

淮安市盱眙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调研员、教育局局长

张鹤鸣

二〇一五年三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