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孩子立榜样
81033100000002

第2章 上行下效

第一节 “上行下效”的权威论述

一、国内经验

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本意是说,如果管理人员本身品行端正,那么即便不发号施令,他人也会以其为榜样去做;但如果其本身品行不端,即便是强硬地命令他人,他人也不会听从。

东汉的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上所施”,让孩子“下所效”,从而“使之作善”。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孩子做个好样子,让他去效仿。

东汉的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说道:“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教者就是让别人效仿的对象,教者怎样教,学者就怎样学。

二、国外经验

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在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看来,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无声的老师,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主张,在教育孩子时,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他树立榜样。他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地说教。他说:“无论给孩子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认为,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要让孩子进一流幼儿园和一流学校,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品质、人格、习惯和处世态度,对他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影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时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从以上“上行下效”的权威论述可见,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样,就是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最好的示范。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身教,也就是榜样的作用,比任何老师包括父母自己对他的说教都要管用得多;父母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比那些座右铭的影响要更为深远。

要想孩子怎样做,我们先要做出来;要想孩子养成怎样的习惯,我们先要具备那样的习惯。“上行”为善,“下效”自然也会为善,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也就不需要教了。

我们如果能够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效仿的榜样,我们起到的示范作用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

第二节 上行做榜样的原则

一、以身作则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始终如一地严于律己,就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我们得体的言行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会在孩子的性格、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孩子的参照。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对孩子放任自流效果更坏。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己。”要求在孩子身上形成的品质和良好习惯,父母都应具备。父母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

二、正己化人

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孔子也曾说:“欲教子先正其身。”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的一举一动,会在他们的脑海留下深深的印记。无论举动是好是坏,都会起示范作用,正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如果我们是一个懒得学习、懒得动脑的人,就是对孩子说再多的“要好好学习,善于思考”的话也无济于事。因为在我们身上,孩子根本就看不到知识的力量,也看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更没看到我们认真读过一本书。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孩子撑起健康成长的生命之帆,为孩子点亮人生道路的明灯。只有我们端正了自己的言语行为,在孩子身上才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三、说到做到

父母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不要轻易许诺。父母经常言出不行,说话不算话,就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对父母的崇信、敬仰与爱戴,会随着父母的失信次数增多而递减。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父母经常说话不算话,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效仿,对自己说出的话不负责任。久而久之,言出不行便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