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愿你慢慢长大:爸爸写给女儿的二十封信
81033400000003

第3章 序三:你若安好,我就幸福

《愿你慢慢长大:爸爸写给女儿的二十封信》就要出版了。

这本书的撰写和出版纯属偶然。早在2015年10月,女儿所就读的小学要给当时四年级的他们组织一次“成长礼”活动,要求每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送一份礼物。送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给她才有意义呢?现在的孩子,是从来不缺少礼物的,我女儿自己的房间,早已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如果再送她一份类似的礼物,对她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思来想去,我认为给她写封信作为礼物会更有创意,也更有意义。

于是,就有了写给她的第一封信。我相信,这对她来说肯定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我创办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叫做“龙门”(longmen518)的微信公众号。给女儿的信写好后,我就顺便把信也发到了公众号上。没想到,反响极为热烈,“粉丝”们纷纷在后台留言,希望我把给女儿的信写成一个系列,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十九封信。

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名人的家书了,比如著名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龙应台和她儿子的书信往来集《亲爱的安德烈》等,都颇具影响力。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为什么要将自己写给女儿的二十封信结集出版呢?原因有三:

第一,普通人的书信,自有其普通人的视角,而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属于普通人,我相信所有的普通人,都希望知道其他的普通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我认为,这样的交流,更加平等,读者可以像与朋友聊天一样,互相探讨人生的意义等谁都无法绕开的话题。

第二,我给女儿的书信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陆续发表以后,“粉丝”纷纷给我留言,表达了这些书信对他们和他们子女的影响。成都的一位网友告诉我,他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十分的叛逆,父子之间的交流极为困难,他的儿子甚至有向不良少年发展的倾向。他偶然看到我写给女儿的信后,感觉非常适合他儿子阅读,就通过微信,断断续续地转发给他的儿子。没想到的是,我写给女儿的信对他儿子产生了可喜的影响。阅读完这二十封信后,他儿子仿佛变了个人——变得喜欢学习了,变得愿意跟父亲沟通了,变得积极向上了。有次我到成都出差,他还专门请我吃饭,表达了对我诚挚的谢意。这让我非常开心。

第三,某高管,看了我写给女儿的信后,专门约我一起喝茶,谈他阅读的感受。他告诉我,作为同龄人,我的文字道出了他想说但没能说出的话,我的文字将他引入了他曾经的记忆。他告诉我,他花了一整天的时间,逐一阅读了我的二十封信——类似的阅读经历,他只有在少年时代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时才有过。非常感谢这位因文相交的朋友,他让我知道,我的信,不仅适合孩子们阅读,对于成人,也是有吸引力的。

所以,我在朋友们的“怂恿”下,决定将我给女儿的二十封信付梓,让更多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受益——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的话。

给女儿的信多达二十封,其涵盖面自然会很广。它们涵盖了如何寻找人生的意义,如何看待学习,如何从阅读和旅行中感受到快乐,如何理解和看待财富以及如何通过投资理财来取得财富等方面;还有更多的篇幅,是用来讲述我和我的原生家庭的故事的。这些信对于我12岁的女儿来说,很多是她暂时不能理解的。但这没关系,作为父亲,我相信,正式出版了的书信,肯定会成为我的女儿和她的双胞胎弟弟最珍贵的精神礼物,陪伴他们终生;我同时也相信,我的孩子们会从我的文字中,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深沉的爱。

现代社会是一个加速发展的社会,新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堪称颠覆性的影响。我们旧有的观念是否还能指导下一代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但是,一些原则性的认知,我认为是不会过时的,比如,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让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比如,坚持学习,让自己始终不落伍于时代;比如,正确认识财富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有获取财富的能力;比如,热爱生活,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等等,我敢肯定这些都是适合于任何时代的。所以,我在给女儿的信中,更多地是以一个平等的、娓娓道来的姿态,与她对话。最终的结论是,我希望我的女儿能够成为一名“普通”的人而非“成功”的人。所谓“普通”的人,就是通过学习,学会选择,具备选择的能力;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取财富并善于理财,在合适的年龄实现财务自由;有健康的身心,有自己的爱好,有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地保持和获得愉悦的身心,创造和享受自己健康丰富的人生……如果她能够如此健康、快乐、幸福地过好自己的生活,作为父亲,我已经很满足了;而我认为,我的这些标准其实是很高的。

在给女儿的信中,我还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讲述我们家族的历史或者说是故事(这些家族历史或故事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和故事的缩影呢?),比如我的祖母、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我自己的故事。这些时代背景,更多的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前或改革开放初期,是典型的农村生活场景。我知道,在未来的阅读中,我的女儿会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东西的,但是,由作为父亲的我来跟她讲述,会来得更加亲切和真实。我相信,我和我的父辈们所亲身经历的那些历史,对于生长于大都市的女儿来说,将是弥足珍贵的。那些文字大概能部分解答我女儿心中关于“我从哪里来”的问题。

当然,这本书也是送给我两个孪生儿子——李楼清宇和李楼晨宇的。对姐姐的期待,也是对两个弟弟的期待。

我要感谢我的太太楼国萍女士,是她鼓励我坚持写作,并陪伴着我走过了我们相识、相知、相爱之后的无数快乐或不快乐的日子;

我还要感谢我的师兄何春华,他一直是支持我写作的兄长,更重要的是,在我初来深圳的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何师兄给了我诸多无微不至的照顾;

我还要感谢邓康延、王绍培两位兄长拨冗为我写序,他们的生花妙笔,给我的书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华彩;

最后,还要感谢海天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才使得这本书最终能够与大家见面。

李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