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绿色地球
8158200000015

第15章 生命需要绿色,我们需要行动(2)

这些手段都用来拯救野生生物,并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濒危生物的数量,因为一个种群当它的数量下降到一个临界最小值时,便极大地增加了遭受灭绝的危险性。如一种疣鼻鹤,在1941年时已下降到全世界仅有15只,经过长期的努力,到20世纪90年代已增加至100只了,专家们在继续努力,期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将它从濒危生物名录表上除名,而变为受威胁物种。另外,已有人尝试将克隆技术用来拯救濒危物种,已取得初步成功,开辟了一条新路。对亚洲白肢野牛和白臀野牛的克隆便是一个例子,这些类似于牛的动物由于遭受过度猎杀而濒临灭绝,而克隆则是拯救它们的一种方法。克隆一般包括如下过程:先从普通母牛身上取出一个卵细胞,去掉其细胞核,然后从野牛细胞(或已死野牛的冷冻细胞)中取出遗传物质并注入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去,再用化学物质促使该卵“受精”,并形成胚胎,然后将此胚胎植入母牛体内,最后生下了小白臀野牛,到此克隆便获得成功。如果把它和自然受精出生的白臀野牛交配,便可增加这一物种基因的多样性。有人想用克隆技术重现恐龙于世上,搞出一个现实中的“侏罗纪公园”来,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用石头(化石)来克隆。克隆人和宠物也是不智的,因为它将引发许多问题,而且大约1/4的克隆动物本身是有问题的。

发达国家最先收集世界各地的植物种子并保存起来作为植物种质资源的贮备所,被称为种子银行。保存种子使其具有活性并随时可以播种到土壤中去,这便需要控温控湿等人工条件,需要长时期的经济投入。种子银行对保存植物种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如:

(1)有些植物(如土豆、兰花等),不依靠种子来进行繁殖,所以不宜保存其种子。

(2)不能无限期地保持一种种子的活力,因此必须定期进行播种、萌发、生长,以收获新的种子。如从古墓中发现的种子鲜有能发芽者。

(3)火灾及断电等意外事故可以使得保存的种子永远地失去。

(4)种子银行的最大问题是它使物种脱离了自然界的进化,因此当被重新引入到自然环境中时,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生存下去。

所以保存种子,不用说动物,就是保存植物种子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重建地球的绿色“斗篷”

科学家把绿色称为地球的“斗篷”、因为它庇护了地球上所有生命,支持着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绿色是地球上生态平衡的基础。它是不可代替的,具有最高的价值。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待植物的态度总是从自己的眼前利益着想。正像一位科学家说的,即使是一棵非常美丽的开花树,当人们发现它对自己有利,比如可以造纸时,便会毫不可惜地把开花树砍倒。

地球原来是绿色的,有70%的陆地被茂密的森林覆盖。但是,人们发展农业的刀耕火种,把林地变成农田或牧场,过分开发土地,使土地变为沙漠,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空中满目黄沙,河流流淌着黄色的泥水,地面变成黄色的;后来发展工业,在破坏森林绿色的同时,燃烧煤炭和其他燃料,使城市弥漫着浓密的黑烟,不仅把树木熏成黑色的,就连树上虫子也变成黑色的了;同时,人类建设了许多大城市,水泥结构的高楼大厦以及马路和停车场,这是用灰色取代绿色。也就是说,人类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文化,农业文明是非常伟大的,它创造了无尽的辉煌;但是它用黄色代替绿色,成为“黄色文明”。工业文明也是非常伟大的,它创造了无尽的财富;但是它用黑色取代了绿色,成为“黑色文明”。同样,城市文明也是非常伟大的,它处处表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但是它用灰色代替绿色,现代“城市病”闹得人们不能安生。

人类活动破坏了“绿色斗篷”,破坏了地球上生态平衡的基础。当绿色斗篷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的行为已经使自己陷入生存困境之中了。

为了走出困境,必须重建地球“绿色斗篷”。这是生命对绿色的呼唤!

首先需要转变传统林业的模式。过去把林业定义为这样的社会生产部门:它以获得木材的最高产量为目标,兼收其他林产品,例如工业原料如纸浆、纤维、松香、橡胶以及燃料、木本油料和干果等。这种以砍树为中心,只关注人的经济利益的增加的林业,只注意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为了这种利益而滥伐森林,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现在,许多林区已经把树木砍光,再也没有林木可砍了。这种林业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大家知道,森林是地球上光合作用最强大的机器。它转化和积累的太阳能,养育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它是生命生存的支持系统,又是地球上水分和空气调节,保持二氧化碳和氧的交换平衡的最重要环节。仅从人的利益的角度,它也是多价值的。因为它不仅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而且它还起保护农业和保护水源的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表土;而且,它不仅是保护生态平衡的最重要因素,同时还有科学研究价值、精神价值、娱乐价值、医疗价值、审美价值等等。

过去,有些林业员工只从提供木材考虑林业,便主张把许多缺少经济价值的树种从森林中开除出去,例如白松、美洲落叶松、柏松、山毛榉、铁杉等。因为这些树种生长太慢,或者它们长大后作为原木砍伐时,在市场上售价太低,因此,有经济头脑的林业员工,仅从经济利益考虑,主张从森林中开除它们。这是片面的。因为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树种都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吧,只有一个树种的森林,常常会引起虫灾大爆发,它是没有生命力的。

因此,从森林的持续发展,从而保证林业的持续发展来考虑,林业模式不能主要以砍树为目标,而应该是“森林的多价值管理”。

按照林业新模式,“森林多价值管理”,在保护林地和森林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在不危害森林生产力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保证社会对森林的多价值的开发利用,这是我们重建地球“绿色斗篷”的重要措施。

同时,开展全民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和其他绿地的持久的运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兴建六大绿色工程:(1)三北防护林工程。沿东北、华北、西北的13个省区,共551个县,占我国国土42.4%的406.9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建设防护林。(2)平原农田防护林。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建设平原林网,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3)沿海防护林。北起鸭绿江口、横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个省市区,共195个县,到广西的北仑河口,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建设900万公顷的沿海防护林。(4)长江防护林。在长江中上游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000万公顷,以保护我国最大的河流,保护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的繁荣。(5)国家造林项目。由世界银行贷款3亿美元,国内筹集2亿美元,共投资5亿美元,在我国东南部16个省区,建设100万亩速生丰产的用材林。(6)治沙工程。在我国“三北”沙漠化土地上,在保护现有林草的基础上,采用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相结合,封沙封草育林、飞播造林(草)、人工造林并举,治理沙漠和沙漠化土地666万公顷。

中国人民将用几代人的努力,坚韧不拔地完成这六大绿色工程的建设。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工程,是重建地球“绿色斗篷”的最重要部分。它的建设是我们走出生存困境的努力的重大行动。它的成功将不仅为中国人民增进福利,而且为全世界,为保护地球生命维持生态系统作出重要的贡献。

荒漠中瓣鳞花

瓣鳞花为稀有种。该属在地中海、澳大利亚、智利和北美西部各有1种,在我国只分布瓣鳞花1种,仅出现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境内三个非常狭小的范围,植株极为零星稀少。

瓣鳞花为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高5~16厘米,少数可达30厘米;多分枝或少分枝,上升或斜展,有白色短柔毛。叶通常4片轮生,倒卵形或窄倒卵形,长2~6毫米,宽1~2毫米,先端形状钝形或微缺,基部渐窄成1~2毫米长的短柄,全缘,上面无毛,下面疏生柔毛。花两性,辐射对称,形小,无梗,单生于叶腋或茎和枝的上部而集成聚伞花序;萼合生,宿存,萼筒长2~5毫米,萼齿5,长0.5~1毫米;花瓣5,粉红色,长披针形或长倒卵形,长度3~4毫米,具有长4~6毫米的舌状附属物或爪;雄蕊6,分离,花丝下部连合;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数,侧膜胎座。蒴果包藏于宿萼内,卵圆形,长约2毫米,3瓣裂;种子长椭圆形,长0.5~0.7厘米。花果期5~8月。

瓣鳞花是世界干旱区的物种,属地中海型干旱气候环境中的耐盐植物,通常生长于海拔1200~1450米的河滩、湖边等盐化草甸中,喜生于干旱区内潮湿并轻度盐渍化的土壤上。在中国,目前仅发现于新疆新源县、甘肃民勤县和内蒙古额济旗等古地中海气候的典型区域,对研究我国干旱区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和植物地理分区,均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瓣鳞花在这些地区,可试验用于改良盐碱地,作牧场的饲草。因该植物极为稀少,植株矮小,无显著的经济意义,很少引人注目,目前尚无保护措施。但鉴于它的科学意义和可能用于改良盐碱土的经济价值,应加强保护和扩大繁殖。

石缝中生长的羽叶点地梅

羽叶点地梅属报春花科,羽叶点地梅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被毛小草本植物,在该属中只有羽叶点地梅1种。羽叶点地梅属为中国的特有属,产于我国西北部高山上的石罅中。

羽叶点地梅根微肉质,呈纺锤形;叶呈莲座状,丛生,线形,倒向羽状深裂;花葶长于叶,伞形花序,多花,基部有苞片多数;萼5裂,宿存;花冠短于花萼,高脚碟状,喉部有肿胀的环,裂片5,覆瓦状排列;雄蕊着生于1花冠管的中部,内藏,与花冠裂片对生;子房扁球形,有胚珠多颗;花柱短于子房;蒴果长期冠以枯存的花冠,近基部环裂。

报春花科以观赏植物众多而著称,是美丽的庭园和盆栽花卉,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部分种类亦供药用,该科中的细梗香草、过路黄、临时救、矮桃、点地梅等还是我国民间常用的草药。

在岩砾中怒放的半日花

半日花是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遗存植物,属被子植物纲,半日花科,现为亚洲中部荒漠的特有种,分布于新疆伊宁、巩留、特克斯、甘肃民乐及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桌子山等地,哈萨克斯坦的东部也有分布。

半日花为落叶小灌木,株高10~15厘米,多分枝,形成较紧密的灌丛;老枝褐色或淡褐色,无毛,小枝淡灰褐色,被短柔毛,先端常尖锐而呈刺状。叶对生,革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叶全缘,常向下反卷,两面被白色绵毛;无柄或具短柄;托叶小,钻形。花有雌雄两性,生于枝顶,鲜黄色,直径约14厘米;花瓣有5片,倒卵形;雄蕊多数,长为花瓣的一半;子房在上位,密生柔毛,花柱线形。果实呈卵圆形,长约5毫米,覆有短柔毛;种子也是卵圆形,长约3毫米。

半日花为超早生的小灌木,多在山麓石岳残丘形成半日花荒漠群落,其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它主要分布于大陆性气候地区,那里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旱少雨。半日花是亚洲中部荒漠的特有品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对研究亚洲中部,特别是研究我国荒漠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与地中海植物区系的联系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及乱挖烧柴,半日花的生存受到较严重的破坏,数量已逐渐减少。所以,对半日花的保护迫在眉睫。

“花中仙子”——七子花

七子花是我国特有的忍冬科单种属植物,为落叶小乔木,属国家首批二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先后被列入中国被子植物关键类群中的高度濒危种类和中国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保护的物种。

从外形上看,七子花树高可达7米。树皮灰褐色,片状剥落。叶对生,厚纸质,卵形或长圆形,长7~16厘米,宽4~8.5厘米,边缘平滑或微呈波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序总长达15厘米。漏斗形的花冠为白色,稍有芳香,花冠外面多毛。果实为瘦果状核果,长圆形,长1~1.5厘米,外侧有10条纵棱。

七子花通常分布于海拔600~1000米低山坡、山沟溪边灌丛中或毛竹林边缘,很少生长在山顶和山脊。3月中下旬展叶,5月上中旬即可见到花蕾,到7月初才开花,花期较长,可延至9月上旬,果实于10月成熟。

七子花树姿优美、花期长、花朵纤小可爱,可以作为优良的园林和绿化树种,是优良的观赏树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仅间断分布于浙江的大盘山、北山、天台山以及安徽的泾县和宣城的少数地区。在湖北兴山未能再找到七子花生存,国内七子花研究权威专家确认大盘山是世界七子花的分布中心。

夏日里盛开的夏蜡梅

夏蜡梅又被称为牡丹木、黄琵琶等,属于“正宗”蜡梅科,为落叶灌木。中国的夏蜡梅仅分布于浙江东部和西北部,生长于海拔600~1100米处的山坡或溪谷林下。多结群成片,蔚为壮观。夏蜡梅是北极-第三纪孑遗植物,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中国浙江省的昌代和天台等地被发现。由于夏蜡梅一反蜡梅科植物隆冬腊月盛开的习惯,直到初夏才吐露芬芳,因而也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了。

夏蜡梅可谓是蜡梅科中的花魁,株高l~3米。叶子是深绿色,卵形或椭圆形,叶表被短柔毛,秋天变为黄色。夏季开花,有芳香,花茎4~5厘米,深红色或黄色。珍贵的夏蜡梅次第开放的景象是最壮观的,洁白的花朵欺霜赛雪,金黄色的花蕊噙含其中,恰似一只盛满金珠的玉碗,冰清玉洁,雍容华贵。

由于分布区极为狭窄,加上森林砍伐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夏蜡梅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并已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

很多国家都从我国引种过夏蜡梅:东邻的日本,欧洲的英、法,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等许多植物园和花卉爱好者都把引种的中国夏蜡梅当作珍宝。

木中极品——紫荆木

紫荆木又名子京、胶根、刷空母,属山榄科常绿乔木,是我国海南的珍贵树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海南山区的热带季雨林中,越南北部也有分布。它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贵树种,被列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紫荆木树形高大,可达30米,体内具白色乳汁。树皮黑褐色,内层浅红色,呈片状剥落;嫩枝密生皮孔,被淡黄色绒毛。叶互生,全缘,常聚生于枝顶,薄革质,长椭圆倒卵形,先端钝圆,基部楔形。花腋生,被绒毛,萼片下垂,合瓣花冠凸出萼外。浆果椭圆形或近球形,稍偏斜,长2~3厘米,具宿存花柱。种子长圆形。

紫荆木能耐旱耐瘠薄,但幼年生长缓慢,天然更新较弱。紫荆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紫荆木木材硬重、耐腐、干燥后不收缩,是海南珍贵木材之一,种子可食,且含油量高,是优良的油料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