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下晋江人
8180400000044

第44章 李亦园 我的籍贯是福建省晋江县

李亦园,祖籍泉州鲤城,1931年出生于晋江永宁(现属石狮市),1948年赴台,先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后从事人类学研究至今。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等。其研究范围极广,涉及人类学、文化学、比较宗教学、神话以及华侨研究等。出版《人类的视野》等专著30种,发表专业论文180余篇,是世界知名的人类学者和文化大师。

半个多世纪以来,李亦园先生以独特的视野和学术贡献推动台湾人文学科的创建和发展,明确地提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寻求与自然的和谐才是人类永续生存之道”的观点,体现出一名资深人类学家对人类未来的关注。李亦园17岁赴台湾大学就读,42年后第一次返乡,到2008年为止回乡多达50多次,乡土情结越来越浓,并为“泉州学”的确立、构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间,他始终以“泉州人”为荣,其身份证上至今依然保留着“籍贯:福建省晋江县”,而且当有人问起出生地时,他便说“我的籍贯是福建省晋江县”。

2012年6月,《李亦园与泉州学》一书在泉州首发,因为已经年过八旬,不便远行,李亦园特叮嘱其子女来到位于池店镇新店村的闽南陇西堂祭祖。记者通过采访其胞弟、泉州李贽学术研究会会长李少园,其子、台湾博物馆典藏部主任李子宁,了解了这位文化大师浓浓的怀乡情、对学术研究的执著,以及与人类学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深厚友情。

乡情:阿里山,我愿将你去填平大海

“这本书凝聚着家兄深深的乡土情结,可以说是游子对故乡的感恩和回报。”翻开《李亦园与泉州学》,李少园向记者讲述了哥哥对故乡一往情深的3个故事。1948年,当收到台湾大学的录取通知时,李亦园还在晋江蚶江小学(现属石狮市)代课。一个秋风萧瑟的傍晚,17岁的他拜别依依送行的母亲,从蚶江古渡头前往台湾大学就读。原本相约一学年后回乡探望,岂料这一别竟是数十载。后来,他把魂牵梦绕的亲情和乡情,化成数行清丽的诗句:“想眺望故乡的山冈,我登上了阿里山。只见到云海茫茫,云海茫茫。想寻觅故乡的小溪,我沿着淡水河到海滨。只隔着一片汪洋,一片汪洋。啊,阿里山!我愿将你去填平大海,让母亲见到孩子,让孩子见到亲娘!”

不少诗家认为,李亦园的这首《无题》和余光中的《乡愁》、于右任的《望大陆》一样,都是思乡游子真情流露的不朽诗作。

“另一首名为《心脏手术前夕寄弟》,是家兄在自己的一次心脏搭桥手术前夕写给我的。”李少园说。当时,手术成功与否难说,想着生死未卜,人在台湾却难叶落归根,哥哥思潮翻滚,吟得七绝一首,诗曰:“奉回故土老亲骸,却留己身在蓬莱。他日华夏终一统,切望魂兮归乡来。”表达了他盼望祖国统一的迫切愿望,颇有陆放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韵。

“这首诗其实蕴含着一个背景,我的家族被泉州有关部门评过‘教育世家’。”据李少园介绍,除哥哥李亦园在台湾任教外,大姐李生园以及自己都从事高校教育。其父母皆毕业于著名侨领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师范,外祖父林登宾在清末是一个贡生出身的塾师兼中医,后来还在永宁创办了泉州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行实小学。1916年,林登宾又与女儿(即李亦园的母亲林朝素)创办了晋江第一所女子学校——竞新女校。此外,李亦园父亲李根香1926年应聘到菲律宾华侨学校教华文,为了菲华教育,长期与妻子林朝素分居两地,后去世于菲律宾。1992年,经过不懈努力,子女们将父亲的骨灰从菲律宾转回泉州安葬。所以,李亦园虽“己身在蓬莱”,也“切望魂兮归乡来”。

17岁赴台前,李亦园一直生活在泉州晋江,因此对生养他的故乡深情眷恋。而泉州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独特的人文素质,也成了他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第一次返乡后,他与家乡各界人士广泛交往,加深了对故土的了解和热爱,加上自己深厚的专业学养,终于使《李亦园与泉州学》一书得以出版,为“泉州学”的确立、构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巨著,李亦园先是婉拒稿费,推脱不过,最后他说:“那就收1元钱吧,算是游子对家乡的回报。”

学术:地理考100分,长大学考古

在泉州培元中学上高中时,李亦园对地理特别感兴趣,都考100分,数学却不及格。入学台湾大学时,因为当时该校未设地理系,所以选择了相近的历史系就读。

“这是有原因的。”李少园介绍道,哥哥李亦园从小在晋江永宁(现属于石狮市)跟外祖父林登宾住一起。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就常常带李亦园一起到偏远的乡下行医,行医时都是坐轿子,亦园就常常想:为什么人会有这么大的差别,都市里有钱人就住得很豪华,乡下却有人这么穷?“所以到高中时,他就特别喜欢人文地理,他对人文地理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1949年后,李亦园与家乡断了联系,唯一的生活来源是奖学金。在台湾大学历史系二年级时,李亦园选修了著名学者李济的“考古人类学导论”。开始,李亦园并不知道什么是人类学,经过接触后,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李亦园进而申请转入考古人类学系。

当时考古人类学系刚成立一年,还没有三年级,转系必须从二年级读起,学校又规定降级生不能再拿奖学金。正在为难之时,教务长钱思亮建议李亦园去见唯一能改变此事的校长傅斯年。

见面后,傅校长说:“学考古要吃苦,要到野外去,这条路很寂寞,你已经立定意志了吗?”

李亦园答:“是。”

傅校长点点头,特批保留李亦园的奖学金。校长的话影响了李亦园一生,使他能耐住寂寞与辛苦,熬过许多田野工作的时光,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一专业兴趣。

有了考古学作基础,李亦园很快深入人类学的研究,以全球化大视野关注历史,研究当代,关心未来。在李亦园看来,人类的智慧会因为环境而不同,但不会有根本的差别。全人类是平等的,虽然有肤色、高矮的差别,但在智慧上绝对没有差别,只要环境一样,人类的智慧也是一样的。所以,他认为,大区域的合作是全球化必然要走的道路。

除了人类学,李亦园还将学术研究的触角延伸到文化比较学、比较宗教学、神话研究以及华侨社会文化学研究等领域,出版专著30余部,论文180余篇,为中国人类学争取了国际声誉,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大师。

轶事:与费孝通一见如故,相差20多岁成忘年交

在台湾的李亦园与在祖国大陆的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是两岸高层学者学术交流的最早推动者。

原来,1979年,李亦园去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教授,正好费孝通也访美领取一个高层次的学术奖。通过匹兹堡大学杨庆堃教授(人类学系主任,费老燕京大学同班同学)引荐,两岸两位同行有幸结缘会晤,李亦园以拜见费老为荣,费老则诚恳谦逊,两人灵犀相通,相见恨晚。令费老意外的是,李亦园对他的著作竟然十分熟识。费老说:“我的书在台北是受禁的。”李答:“受禁也要读。”原来,在哈佛读书时,李亦园写研究报告,经常参考费先生的书,《乡土中国》、《江村经济》这些书李亦园都研读过。两位大师在美国的不期而遇,一见如故,当时费老已70岁高龄,李亦园只有49岁,他们成了忘年交。

当时,两岸之间壁垒森严,他们深感隔绝对学术研究的危害,决意冲破藩篱,发起两岸学术交流。在他们筹划下,1983年春天,第一届“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终于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费孝通作为大陆代表团团长、李亦园作为台湾首席代表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开创了两岸高层学者携手合作的先例,《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都作了报道。

1989年,李亦园第一次回大陆,从那时起李亦园几乎年年都要回大陆。其后20多年,他与费孝通有20多次在各地开会碰面。后来,《李亦园自选集》出版前夕,李亦园请费老写序,费老说不必写序了,题字吧:“海峡分西东,学同谊自通;九州多开阔,比翼遨长空。”短诗意蕴深长,寄望李亦园努力推动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比翼齐飞。果然,在两位大师的共同努力下,高层次的“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召开了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