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东街(马神庙)北京大学的大门,前后有十二根木柱,两边的厢房各有一扇窗户,字型的窗棂上贴着薄薄的窗纸。过厅正中两根木柱之间,挂着一块横匾,上面是“国立北京大学”六个隶书大字。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长,接替胡仁源。1月11日,蔡元培正式致函北京政府教育部:
敬启者,
顷奉函开,据前署北京大学校长胡仁源呈称,顷据本校文科学长夏锡祺函称,锡祺拟于日内归省加有他事相累,一时不克来校,恳请代为转呈准予辞去文科学长职务等语,理合据情呈请钧部鉴核施行……。查文科学长夏锡祺既系因事不克来校,应即准予辞职,所遗文科学长一职,即希贵校遴选相当人员,开具履历送部,以凭核派等因到校,本校亟应遴选相当人员,呈请派充以重职务,查有前安徽高等学校校长陈独秀品学兼优,堪胜斯任,兹特开县该员履历函送钧部。恳祈詧核施行为荷。此致教育部
附履历一份
中华民国六年一月
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
陈独秀到日本五次,来去匆匆,或读书,或避难,虽曾在日本大学读书,但没有拿到大学毕业证书。他在安徽公学代课,但没有任教务长,他在安徽高等学校任教务长,不是校长。蔡元培担心教育部不批,对陈独秀的履历表作了必要的润饰。这对于加强北大的新的力量,是必要的。
隔日,范源廉签发了“教育部令”第十三号函:“贵校函开安徽高等学校校长陈独秀品学兼优堪胜文科学长之任……当经本部核准在案,除令行外,相就函复。”
当日,北大校园贴出蔡校长任职后的第三张告示:“本校文科学长夏锡祺已辞职,兹奉部令派陈独秀为本校文科学长。”这张告示,引起了一场风波。
陈独秀鼓吹打倒孔家店,主张白话文运动,桐城派的古文家视之为同乡中的叛逆。黄侃等人主张晋宋文风,但其音韵考据之学,同样因袭古人,同属《新青年》扫荡范围。他们认为陈独秀只会写一些笔记性文章,不配在高等学府任教授,不能胜任文科学长一职。黄侃反对陈独秀,除了对前任夏锡祺有好感,还有一个陈年老账。黄侃即当年陈独秀在日本《民报》馆无意中得罪的湖北人黄季刚,二人当年造成的隔阂,不期在北大加深了。
支持陈独秀的教授主要是沈尹默及安徽籍的部分同乡,他们提出安徽自戴震(戴东原)之后,安徽人士研究文字学(汉学)已成传统,在这些人士中,陈独秀对训诂研究造诣甚高,写过《字义类列》。蔡元培依靠这部分人提供的依据,说仲甫也有著作,坚持聘任了陈独秀。
这场风波平息下去后,陈独秀携高君曼及子美、喜子住北京市箭杆胡同九号(今二十号),《新青年》编辑部同时搬到北京。孟公府胡同(现名叫“智德北巷”)东西走向,在沙滩附近北大红楼的南面约五百米,里面有一条向南去的窄巷,叫箭杆胡同(现巷口墙壁上仍有红色标牌)。小院子坐南朝北,位于箭杆胡同通向骑河楼南巷的拐角。院子面积约四百六十平方米,房屋十八间半。院落分东西两片,这是一家孙姓的产业,置于1911年。陈独秀租住在东院九间房,从朝北的街门(箭杆胡同九号)出入;孙家人住西院九间房,从朝西的街门妞妞房九号(现名“骑河楼南巷”)出入。平常,陈独秀一家单门独户,和房东孙家互不干扰。
陈独秀租住的东院九间,北房南房各三间,东房二间,北边还有一小房间。陈独秀一家人住北边三间,南房三间做《新青年》编辑部。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来了,即坐在南房聊天。两间东房,住了佣人和厨子。靠北边街门的耳房是门房,挂了《新青年》编辑部的牌子。箭杆胡同九号门楼外框的红漆剥落,中间是宽约一米多的两扇小木门,门嵋两端是突出的六棱木柱,上雕“吉祥”二字。
小院门前,有两只约高六十厘米的小石狮,虽不威猛,却也龇牙咧嘴,比起蔡先生门前的石犬,精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