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著导读之外国名著
8187800000019

第19章 《浮士德》

作者: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成书时间:1773-1831年间

类别:诗剧

内容导读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

魔鬼靡非斯托瞧不起人类的理性,与天主打赌,自信能够引诱饱学之士——浮士德,使其堕落并将其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却认为人在奋斗中难免迷误,但终究会意识到正途。天主相信浮士德——人类的理性最终能抵制恶魔的诱惑,但也想找个负面的东西鞭策人的精神,于是同意了靡非斯托的要求,把浮士德交给他进行赌赛。

初登场时,浮士德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学究。他知识渊博却对已有的书本知识不满足,渴望了解一切神秘的东西。靡非斯托趁机和浮士德订约打赌。靡非斯托愿做他的仆人为他全面服务,条件是:一旦浮士德对现状心满意足,就得交出灵魂,来世为靡非斯托服务。浮士德不相信自己有知足的一天,立即答应了。

立约后,靡非斯托首先带浮士德到了一家酒店,和大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之后又领他到魔女的丹房里,使他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年轻的浮士德看上了市民少女格莉琴,在靡非斯托的怂恿下很快占有了她,使她怀孕。为了偷情,格莉琴给母亲服了过量的安眠药。哥哥瓦伦廷和浮士德决斗,也死在剑下。格莉琴因为未婚生子被抓进监狱,判了死刑。浮士德救人不得心中伤痛不已。

不久,他们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之上。因为财政空虚,内忧外患,该国君臣惶恐不安。靡非斯托献计挖取地下宝藏、大量发行纸币,以解决经济危机。果然,皇帝签名的纸币使帝国上下为之一振。高兴之余,皇帝想亲眼目睹希腊美男美女帕里斯和海伦的真容再现,便命令浮士德去办。不料,浮士德自己也被魔术变出来的海伦的美丽所深深吸引,惊奇发呆中,他用钥匙触到了帕里斯引起爆炸,美人变成烟雾消失了,他自己昏倒在地。

靡非斯托只好把浮士德扛回了书斋。他寻来了已成为博学大师的瓦格纳帮助浮士德实现对海伦的梦想。瓦格纳用稀奇古怪的烧瓶制出了一个透明的小人,让小人在瓶中为他们发光照亮道路,飞往希腊神话的发源地——古希腊寻找海伦。

希腊联军刚刚取得特洛伊的伟大胜利,抢回了美女海伦,海伦的丈夫却意欲杀死变节的妇人以祭奠神灵……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广泛运用象征、典故、比喻是《浮士德》最重要的艺术特征。这些象征、典故、比喻,不局限于一词一语,而是涉及众多的文学意境,人物原型、故事模式、进而贯穿全书,形成整体的文学隐喻,如:海伦象征着古希腊艺术美、“欧福良”象征拜伦等浪漫派诗人,浮士德的人生则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缩影等等。因为关涉欧洲文化渊源,这些象征、比喻的解读,对于普通读者有一定的困难。无限风光在险峰,求解的难度,也正是求解的趣味所在。借助译者的注释,细心的读者会从智慧的老歌德那里学到不少东西。

相关链接

歌德与《浮士德》

《浮士德》成书于1773-1831年间,前后延续近60年。他亲身经历了18世纪、19世纪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拿破仑等历史人物有过交往。晚年时,歌德担任魏玛公国的宰相,领导魏玛剧院。精力充沛的歌德还业余钻研过许多科学问题,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关注。这一切经历一切感受,歌德都把它们天才地融进了长篇诗剧《浮士德》之中。《浮士德》是诗人歌德对欧洲民间长期流传的“浮士德传说”的再创造,更是一座艺术与思想的宝库。它是马克思最喜爱的书之一。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也称《浮士德》为德国“世俗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