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著导读之外国名著
8187800000035

第35章 《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托尔斯泰,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成书时间:1877年

类别:长篇小说

内容导读

继《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震人心魄的瑰丽史诗以后,托翁完成了《安娜·卡列尼娜》。从篇幅上说,它仅次于《战争与和平》;而它的艺术价值,却是托翁的主要著作的代表。《复活》倘说是托翁艺术上的一个遗嘱,那么,《安娜·卡列尼娜》便可以说是他的一部分艺术的财产了。小说一开始,便以抒情诗般的文字把我们摄住:恋爱的疯狂,凄苦情操造成的悲剧,从安娜认识渥隆斯基直到她投身于火车轮下;这整个故事是如此逼取我们的泪水。安娜,高傲、勇敢,受到了爱的煎熬,但终于在破碎的爱情中毁了自己。舞会、赛马、戏院和沙龙,都在列车经过的一瞬间完成了。——只有托翁能写出这样的悲剧。环绕着这悲剧的,是一八六五年俄国社交生活的场面,和在另一主人翁列文身上显露的托翁自己的面影。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联结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的,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提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道丽——奥勃朗斯基这一次要线索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在家庭思想上三条线索相互对应、参照,勾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作者以这种建筑学而自豪,圆拱将两座大厦联结得天衣无缝,“使人觉察不出什么地方是拱顶”。

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要性。作家世界观的矛盾构成安娜形象的复杂性。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相关链接

修改出来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到1873年才开始动笔。这是作者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不过仅用了短短的50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次大的改动,迟至4年之后才正式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1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