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著导读之外国名著
8187800000006

第6章 《哈姆莱特》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1561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祖辈务农,父亲经营手套生意兼营农业,担任过当地的议员和镇长。莎士比亚幼年时期,曾接触过一些剧团的演出,并引发了他对戏剧的兴趣,后因家庭破产,在剧团打工谋生,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参加了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了剧团的股东。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1616年4月23日逝世。

成书时间:1601年

类别:剧本

内容导读

《哈姆莱特》被举世公认为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最伟大的悲剧,有人甚至认为这是西方一切悲剧中之最伟大者。

《哈姆莱特》取材于13世纪古老的丹麦传奇故事。剧本一开始就充满阴郁不安的气氛。在德国威登堡大学上学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因父王猝然病故,赶回国内。夜间,父亲的鬼魂出现,声称自己系遭到谋杀身亡,而凶手是弑兄娶嫂、篡夺王位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决心先查明真相,再行复仇。为了免遭毒手,他不得不装疯来保护自己,并用“戏中戏”证实了叔叔克劳狄斯的罪行。在一次与母亲谈话时,哈姆莱特将躲在帷幕后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错当成克劳狄斯杀死。他的情人奥菲丽娅因父亲被杀、恋人“发疯”而精神失常,落水身亡。哈姆莱特最终在决斗中杀死克劳狄斯,自己也中毒剑身亡。哈姆莱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现实社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哈姆莱特复仇的悲剧有其主观性格上的原因,更有其客观历史的必然性。哈姆莱特的复仇不单是单纯的个人复仇,而是时代赋予人文主义者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所以他的复仇更艰巨、复杂。作为光明与时代进步代表的哈姆莱特,他有着先进的思想与远大的抱负,但他缺乏生活知识和斗争经验,他的复仇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尽管哈姆莱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从而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剧本尽管以古代丹麦为背景,但描写和反映的则是英国现实生活,丹麦宫廷是英国伊丽莎白宫廷的缩影。国王克劳狄斯既有封建暴君的荒淫、狠毒,又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阴谋家、野心家的阴险狡猾。他周围的大小朝臣,无不阿谀奉承,势利自私,哈姆莱特的同学也成了刺探他内心秘密的特务,甚至情人奥菲丽娅也不自觉地充当了敌人的工具。整个国家动荡不安,戒备森严,人心惶惶。哈姆莱特的结论是:全世界是个“很大的监狱,里面有很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哈姆莱特》不仅仅是一个为父复仇的故事,它揭示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哈姆菜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同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哈姆莱特接受教育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是当时人文主义者汇聚之所。在人文主义者看来,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莱特对人和对世界曾抱有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信念。父亲的被害导致他深刻地反省人性。他反对迷信,崇尚科学,肯定理智。父王鬼魂告诉他真相后,他虽然十分震惊,但是并没有卤莽行事,而是决定先寻找“比这更切实的证据”。在证实了克劳狄斯的罪恶之后,他才决心行动。

但是,邪恶势力过于强大,哈姆莱特深感任务的艰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他冥思苦想,却找不到复仇和变革的途径,表现出忧郁和犹豫。主人公的这种忧郁和犹豫其实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问题,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矛盾的表现。哈姆莱特对社会的认识越深刻,内心的冲突就越尖锐。哈姆莱特反对使用暴力,他强调思想的力量,在行动上顾虑重重。这种复杂矛盾的性格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在反封建斗争中所处的困境。

莎士比亚作品的许多特点,如作品中既有现实主义的刻画,又有浪漫主义的描写;情节生动,人物有鲜明个性和典型意义;语言丰富,且富有表现力等,在《哈姆莱特》一剧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关链接

前苏联莎学家阿尼克斯特在他的专著《莎士比亚的创作》中曾说:“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而别林斯基则说:“哈姆莱特……您懂得这个字眼的意义吗?——它伟大而又深刻:这是人生,这是人,这是您,这是我,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在那崇高的或是可笑的、但总是可悯的悲伤的意义上……”这两位评论家都是从和人生的意义上来论述《哈姆莱特》的,可见在这部作品中,包含了关于人与人生的丰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