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史学,他们很早就懂得以史为鉴的道理。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他们努力地从历史著作中去取得统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一般的文人学子来说,史书也是他们的必读书。在中国的史书中,司马光所编的《资治通鉴》非常有名。《四库全书总目》称赞此书“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所未有”,并非溢美之词。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光(1019—1068)和他的助手历时19年,编成此书。参加编写的,有刘恕、范祖禹和刘攽。全书294卷,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采用杂书300多种。书名《资治通鉴》系宋神宗所定。司马光自述其成书的辛苦说:“遍阅旧史,旁及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确是的言。《资治通鉴》集追叙、补叙、并叙、带叙于一体,呈波澜壮阔、有条不紊之大观,成为中国编年体史书的典范。在《左传》、《史记》、《汉书》的崇山峻岭之后,再现峰峦叠嶂之美。《资治通鉴》影响深远,历代的后继者,不乏其人。
《资治通鉴》千言万语,只是为了总结兴亡成败的历史教训。司马光自己说,此书“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的内容,其目的非常明确:“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本书首先是给皇帝看的。作者司马光的立场,当然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归根到底,是要皇帝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司马光身处的北宋,是中央专制日趋加强、日趋严厉,封建社会正处在由盛入衰的转折时期。与大唐王朝相比,宋朝的国势已经显出衰弱的迹象,但宋朝的文化却是同样的灿烂辉煌。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还没有明清那么严酷。还有一点言论的自由,文化思想方面的专制还没有明清时期那么恐怖。像司马光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抱着帝王之师的情结,说话还比较大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就不会明白中国的今天。拂去《资治通鉴》封建的正统思想的灰尘,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智慧。
本书从这部巨著中选择了500个故事,加上必要的注释,白话的翻译,略作点评,希望能够有助于一般读者的阅读。故事原文引自于中华书局1956年6月出版、1970年10月第4次重印的《资治通鉴》版本。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