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8242900000131

第131章 常侍屏气

“原文”

时小黄门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畏膺威严,逃还京师,匿于兄家合柱中[1]。膺知其状,率吏卒破柱取朔,付雒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帝召膺,诘以不先请便加诛之意。对曰:“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2]。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3],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4],死不旋踵[5],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6],退就鼎镬[7],始生之愿也。”帝无复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出宫省[8]。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注释”

[1]合柱:两屋相连之处。[2]事见《史记·孔子世家》。[3]稽留:延误时间。愆:罪愆。[4]衅责:罪责。[5]旋踵:片刻之间。[6]克殄(tiǎn):歼灭,歼除。[7]鼎镬:烹刑。[8]休沐:休假。宫省:禁中。

“译文”

当时小黄门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的县令,贪污残暴,没有王法,因为畏惧李膺的严厉,逃回京都洛阳,躲在他哥哥张让家的合柱中。李膺得知这个情况以后,率领吏卒破开合柱,逮捕张朔,交付洛阳监狱,听完供词,立即处决。张让向桓帝诉冤,桓帝召见李膺,责问他为什么不先请求批准就加以诛杀。李膺回答说:“从前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七天便杀少正卯,而今我到职已经十天,害怕因延误时间而获罪,想不到竟会因行动太快而犯错。我深知自己罪责严重,死在眼前,特地向陛下请求,让我再在职位上停留五天,一定拿获元凶归案,然后再受烹刑,这才是我的愿望。”桓帝对李膺不再说什么,回过头来对张让说:“这都是你弟弟的罪,司隶校尉有什么过错?”于是,命李膺退出。从此,黄门、中常侍都谨慎恭敬,屏住呼吸,甚至连休假日也不敢出宫。桓帝觉得很奇怪,问他们怎么回事。大家一齐叩头哭泣说:“我们害怕司隶校尉李膺。”

“点评”

皇帝就是宦官的后台,是恶人的保护伞,所以李膺不得不先斩后奏。恶人也有惧怕的人,那就是不要命的人。何况李膺代表正义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