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8242900000022

第22章 触龙进谏

“原文”

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1],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2]。”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3],太后盛气而胥之入[4]。左师公徐趋而坐[5]。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6],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7]。”曰:“食得毋衰乎[8]?”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9],最少,不肖[10],而臣衰[11],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12],昧死以闻[13]!”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4]。”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15]。”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16]。”太后曰:“君过矣[17]!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18],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19]?”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20]。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21],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22]?”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2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24]。齐师乃出,秦师退。

“注释”

[1]赵王:惠文王薨,子孝成王丹立为赵王。[2]长安君:赵惠文王的小儿子。质:人质。[3]左师:官名。执政官。[4]胥:待。[5]徐:慢慢地。趋:走。[6]窃:谦词。自恕:自我宽恕。[7]恃:依靠。[8]衰:减少。[9]贱息:贱,谦词。息:儿子。[10]不肖:不成器。[11]衰:衰老。[12]黑衣:卫士之服。这里借指卫士。[13]昧死:冒死,不避死罪。[14]未填沟壑:谦言自己死后必填沟壑,未填沟壑,即未死以前。[15]异甚:特别厉害。[16]媪(ǎo):老妇。燕后:赵太后之女嫁于燕,所以称为燕后。[17]过:错。[18]踵:脚后跟。当时的风俗,女儿出嫁,由其母给她穿上一双夫家送来的鞋。[19]继:继承者,后人。这里指继承为王侯者。[20]挟:持有。重器:宝器。[21]山陵:对太后的敬称。山陵崩:太后死去的委婉说法。[22]自托:自己立足。[23]恣:任凭。[24]约:备办。

“译文”

秦国进攻赵国,夺取三座城市。赵王新即位,赵太后执掌朝政,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以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不同意。齐国不出兵,赵国大臣努力进谏。太后公然对左右随从说:“谁再提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事,我老婆子就要往他脸上吐口水!”左师触龙求见赵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待他进来。触龙慢慢地走进来坐下,道歉说:“老臣我腿脚不好,很久没来看望太后,常常以此宽恕自己。又担心太后的身体有什么不适,所以还是希望能见到太后。”赵太后说:“老婆子我只能靠辇车出行。”触龙又问:“饭量减少了吧?”太后说:“只是喝点粥。”太后的不悦之色稍稍宽解。触龙又说:“老臣的儿子舒祺,最小,又不成器,我老了,最怜爱他,想让他补个黑衣卫士的缺去护卫王宫,在此冒死向您请求!”太后说:“可以。他年龄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年轻,可我想趁我这把老骨头还没入土为他向您请求。”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妇人还厉害呢!”太后笑着说:“还是妇人更厉害!”触龙却说:“我觉得,老太太您爱女儿燕后胜过爱儿子长安君。”太后说:“错了!我对燕后远不如对长安君。”触龙又说:“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考虑深远。老太太您送燕后出嫁时,抓住她的脚后跟直掉眼泪,想到她要到遥远的燕国去,心情够哀伤的了。燕后离去以后,您不是不想她,可一逢祭祀您就祝愿说:‘千万别让人把她退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长久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太后点头说:“是的。”触龙又说:“从现在起三代以前,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现在还有没有后人在位的?”太后回答:“没有了。”触龙说:“这就是说,近的,灾祸殃及其身;远的,殃及其子孙。难道说君王封侯的儿子都不好吗?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无军功,俸禄丰厚而无劳苦,却享有国家的许多宝器。如今老太太您提高长安君的地位,封他在肥沃的地方,赐给他许多宝器,还不如现在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不在世上,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足呢?”太后说:“好,随你去安排他吧!”于是下令为长安君备齐一百乘车,去齐国做人质。齐国随即发兵,秦国军队便退回。

“点评”

触龙的循循善诱,令人印象深刻。触龙的劝说,非常策略,先谈小事、琐事,使太后放松警惕,然后切入主题。他的劝说,完全是出于国家的利益,所以可贵。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不是爱子女,而是害子女。这一点对于今天的高官巨商乃至于一般人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也不无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