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8242900000346

第346章 隋文得失

“原文”

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1]:“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2],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3]!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4],虽有愆违[5],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6],不尽己意。”

“注释”

[1]上:即唐太宗。[2]日昃(zè):日头偏西。[3]中理:符合道理。[4]取决受成:接受既定的旨意。[5]愆(qiān)违:错谬。[6]阿从:阿谀顺从。

“译文”

乙丑(初二),唐太宗问房玄龄、萧瑀:“隋文帝是什么样的君主?”回答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临朝听政,或许要到日头偏西的时候,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每天的事千头万绪,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件事均处理得合适!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接受既定的旨意,即使主上出现错谬,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朕则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各部门:“今后诏敕文书有不当之处,均应禀奏,不得阿谀顺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点评”

隋文帝励精图治,不可谓不勤政;可是,他刚愎自用,巨细不分,最终导致二世而亡。

李世民从隋王朝的覆亡中汲取了丰富而深刻的经验教训。历史上虽然多有荒淫误国的例子,但也有勤奋图治而难免亡国的例子。明末的崇祯,不可谓不勤政,但十七年的挣扎,终于未能挽狂澜于既倒。二百七十多年的大明王朝,像一幕悲喜交加的戏剧,终于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