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妇孺老幼几乎人人都知道。历代文人骚客也多有歌咏,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名句也为这段伤感的爱情故事进行了最好的诠释。
传说,在七夕的夜晚,可以看到牛郎织女于银河相会,在瓜果架下还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所说的脉脉情话。因此每逢这一天,各地的少女们往往会结伴祭拜牛郎织女。她们用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和瓜子)作为供品,还加有化妆用的花粉。这种仪式叫贺双星。焚香礼拜之后,她们把所供花粉分为两半,一半投到屋顶上献给织女,余下的自己用。七夕最重要的活动是乞巧。乞巧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在七月初七这一天,古时女子们会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更加娴熟,同时还要乞求爱情婚姻的幸福美满。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于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制作巧果的主要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能捏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与其相关的习俗活动都已弱化或消失,唯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