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倪光南:大国匠“芯”
82521600000001

第1章 自序:追梦路上不忘初“芯”

中兴事件之后,倪光南又一次出现在聚光灯下。说“又一次”可能不太准确,倪光南其实一直都在聚光灯下。

倪光南1939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这里是有名的“院士乡”,截止到2017年底,这里已经走出了30位中国“两院”院士。

从南京工学院毕业之后,倪光南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开始了自己为国产技术发展奔波和操劳的一生。

从人生成就上来看,倪光南的履历足够精彩。他是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联想集团唯一的总工程师,其主持研发的联想式汉字输入系统和联想微机,分别在1988年和199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联想集团的名称也是来自倪光南主持研发的联想汉卡。

现代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成就时,往往会使用一个均等的指标。金钱在大多数时候就充当了这个指标,这一指标是否合理,人们考虑得并不多。企业家有财富排行榜,作家有财富排行榜,明星也有财富排行榜,但科学家貌似还没有这一类型的排行榜。

倪光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在他身上,有科研人员的孜孜不倦和笃定执着。他的孜孜不倦让他接连领军创造出联想式汉卡、联想微机、联想激光打印机和联想程控交换机以及诸多造就联想早期无数辉煌的IT产品,使联想公司从中关村的众多小企业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当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他的笃定执着让他为自主研发国产技术奔走半生。

为了能够让联想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他宛如堂吉诃德一样冲向风车,最终折了长矛、碎了旧盾,堂吉诃德被连人带马甩了出去。离开联想时的倪光南真像是堂吉诃德一样,但他不需要别人搀扶,也并没有就此倒下去。

他并不是堂吉诃德,他所追求的并不是一场梦。如果非要说是一场梦,那也是整个国家的梦,一个只要努力去做就可以实现的梦。

这个梦就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从操作系统到芯片,中国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这两方面,倪光南和同事们进行过尝试,但却没有取得全面成功。大多数人在面对失败时会退缩,即使只是别人的失败,有些人也会止步不前。

倪光南没有这样,但却发现大多数人面对核心技术研发的困难时都有些犹豫不决了。在这一阶段,倪光南开始将自己的角色从身先士卒的勇士转换成为摇旗呐喊的助推者,这并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新的探索。正如鲁迅先生觉得手握手术刀无法拯救国人一样,转而去用更为尖锐的笔锋来唤醒“沉睡的人们”。

当然,这一角色的转换也有一丝悲凉和无奈,他何尝不想继续在技术的最前沿进行攻关,但少数人的力量总是微薄的,滴水穿石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却忽视了其中的时间要素。对于先进技术的研发,不是你超越我,就是我甩开你,滴水穿石的功夫在这里并不好用。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实是,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杰出科学家却变得越来越少,尤其年轻的科学家少之又少。这里面的原因并不好用一言半语来解释清楚,但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并不利于中国技术实力的提高。

倪光南的呐喊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他对于未来技术发展的预判,更多来自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人生经历恰恰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无所有,到自主研发,从处处受限,到打破垄断。了解倪光南的人生经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信息技术产业过去的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

本书在介绍倪光南先生的人生经历之外,还整理了一系列倪光南先生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论述和观点。倪光南先生虽然已年过古稀,但其真知灼见却依然切中时弊,对当前科技发展潮流的判断和分析,以及当前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对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