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知的智谋经典
82631400000003

第3章 道德经

老子(中国·春秋生 卒年不详)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部著作

中国文化的大宝藏

众多政治家、军事家从中汲取智慧谋略的秘本珍籍

中国谋士的必修课

老子既是一位高深的思辨玄学家,又是一位有权术的政治谋略家。因而在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上,《道德经》一书既是后来很多思辨玄学理论的发源之地,也是许多政治家、军事家从中汲取斗争策略、术数权谋的秘本珍籍。

——著名学者 何新

长期以来,人们把春秋战国时期当做是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华民族精神思想的孕育期。在那个现实生活相对混乱动荡、思想领域却极其活跃繁荣的时代,流传至今的中国式的最根本的道德、思想乃至文化精粹得以孕育成型。诸子百家如灿烂繁星,相映生辉。尤其是老子,创道家学派,开文化一脉,泽被千年,影响深远。

老子的谋略思想博大精深。秦始皇吞并六国、汉高祖刘邦破秦灭楚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的反隋、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朱元璋的奋起淮泗、康熙的帝王术,所用谋略都是在老子的基础上形成而且获得成功的。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老子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的确,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在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著的《人类百位名人排座次》一书中,老子被列为第七十五位,在地球上出现过的数百亿人中,老子以短短五千言而进入百位名人之列,足见《道德经》在人类历史上影响之巨大。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真正的谋略学经典,包含着丰富的治国谋略思想。早在中国西汉初年,统治者所奉行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治策略,从本质上看,就是老子思想的一种扩展。正是“文景之治”使得经历多年战乱的整个中华民族有了喘息的机会,老子思想成为当时统治者的一种适时的需要,“无为,无不为”的治国谋略在汉代初期的经济恢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兵书,《道德经》中直接谈兵的就有19章,哲理喻兵的则近20章。它的军事思想中所包含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奇用兵、哀兵必胜等军事谋略为军事家们提供了一把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

时至今日,《道德经》仍影响着世人,它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等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谋略价值日益凸显。一本好书的魅力也正于此,在时间隧道的穿梭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人类停留的每一个时代,《道德经》的闪光都是永恒的,它在不断给予我们新的东西。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道德经》的智慧作为一种民族元典智慧,对中国文化的衍射是多向、多维的,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认知世界的方式、处世态度、人生态度、谋略文化、军事思想、美学思想乃至生态意识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在这众多影响中其谋略艺术方面的影响又是比较突出的。中国人的谋略艺术受惠《道德经》最多,有人说得很准确:道学是韬略之母。

华文精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述,但不是经常所说的那个道;(对于抽象的事物)可以给它命个名字,但不是经常所说的那个名。

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译文:我有三件法宝,我十分珍视地掌握在手里: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种叫做约束自己,第三种叫做不敢居于天下先。

所谓谋略,顾名思义,即有一定目的性的谋划策略。谋即谋划、计谋、策划、运筹;略即韬略、经略、策略、方略。谋略的前提和基础是智慧,换句话说,谋略就是智慧的运用、施展。中国人在谋略艺术方面受老子智慧的滋润、影响最广泛、最深远。历史上不少人在谋划治国、治军、治民、理财、外交以及用人、处世等方面都从《道德经》中吸取了智慧。

《道德经》,又名《老子》,相传为老子所作,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古典著作,它不但是一部哲学著作,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哲学史,而且其影响涉及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称《道德经》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部著作毫不为过。《道德经》整篇九九八十一章,以简洁优美的5000余字建构出一个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

华文精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恶生成;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产生。同样的道理,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难也就没有易,没有长也就没有短,没有高也就没有低,没有音也就没有声,没有前也就没有后。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建立一种“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是他的理想。在当时的思想家们普遍关心自然界与社会变化的规律之时,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它为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和儒家对立的道家学派。《德经》一书81章,其中涉及治国的有34章。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就是运用这一学说的辉煌成果。老子的学说往往具有引导社会完成“由乱而治”的巨大价值。老子讲“无为”既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什么都可以作为,而是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的意志为意志,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的目的为目的,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的作为为作为,而不是以个人意志为意志,以个人目的为目的,这才是老子“无为”的真谛所在。

作为一种传统的管理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最具有其代表性的。它浓缩了“为——无为——无不为”的管理全过程,形成了典型的无为思想管理模式。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无为而治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对领导者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又有管理行为与方法和管理艺术的启示。究其内涵完全是与现代管理思想相通的。让无为的管理思想从传统走进现代,将现代管理的新内容充实到无为而治的领导管理模式之中,完成无为思想的现代转换,这样就使我们的现代企业管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这是《道德经》带给我们现代人的崭新的启示。

东汉末年,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道德经》也同时被奉为道教经典。虽然自汉武帝始,文化思想上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统治策略,但自春秋战国时已形成的道家以后仍延续发展。后来的道教在本质上与道家不是有着十分必然的联系,但《道德经》这部著作成为两者的契合点,这就使道家与道教在随后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条重要的不同于传统儒家思想的一脉,从而影响了中国2000年的历史。道教虽以巫术和方术为基础,但其对人“求本”“归真”的境界,为人们在喧嚣之外提供了一处宁静之所。

老子是位智人,他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之变,他的智慧对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开启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影响了中国人的历史。即使是在现代,当我们重读他的五千言时,仍能受到很多新的启发。如老子把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各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相互牵制的。他的平衡和谐的理论,至今给当代人类有益的启示。它对当今出现的自然生态平衡问题、人的心理平衡问题及人际关系的平衡问题、缓解矛盾、维护社会的安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都提供了足以借鉴的理论。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道德经》与谋略策划的深层次意义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道德学家。他的千古名著《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阐述真理大道的天书,被道学界誉为“万经之王”。对我国古代的三教九流、诸子百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和无可限量的作用。

一部《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引师称它为导引学、养生家称它为养生学、修真者称它为修真学、宗教家称它为真经、哲学家称它为社会科学、医学家称它为自然科学、军事家称它为兵法学、政治家称它为政治学、谋略家称它为智慧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按照老子当初著书时原始的旨意。《道德经》就是道德学,而道德学,可道德学,非常道德学。

根据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大家把老子的“道”解释成了“物质”、“精神”、“场”、“波”、“气”等等,这一切解释,都是一种权宜假借的注释说法而已,而不是老子的本意。连老子自己都“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我们也只有站在自己的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中,来理解老子的道了。

华文精选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鲁迅

《道德经》对中华民族的很多传统美德如大公无私、敬业奉献、诚实守信、以德报怨、慈善俭朴等都有系统的论述,见解独到,令人信服。

——当代学者 熊良山

《道德经》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都流行。

——美国学者 迈克尔·哈特

在谋略策划学中来引用老子的学说,“道”就是规律、天机。策划之道,就是要发现这个最高的道的规律,并运用到万事中来。“道破天机”就是策,天机者,天大的机密!就是未被发现的潜在的规律;然后呢,发现了这个规律,就来“划”了。掌握领先的优势,导引时代或行业的潮流就是“划”。

老子的哲学在其认识论上有其独到之处。这就是,万事万物,首先要从“道”入其手,先掌握其潜在的规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手中有术,利用这个规律去发挥领先优势,引领潮流。但是,这个过程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即通过客观存在的规律去“有为”,而且要把握好“为而不争”。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规律,用自己的私心欲望去改变大自然的规律,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什么都好策划,只有大自然的规律不好策划,就像这几年,北方城市沙尘暴的现象非常严重,其实就是世人用自己的私心去策划大自然的后果,用私心妄图改变大自然的规律、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最终害苦了自己。所以,策划的最高境界就是人与自然大融合,一切都是天然而成。

“反者道之用,弱者道之动”。谋略的应用,常常体现在奇与正、先与后、虚与实、弱与强、进与退、寡与众等对立与辩证之中,甚至不是你去策划别人,就将有别人来策划你。而真正的大策划、大谋略智慧,则往往在小中求大,死里逃生、虚中藏实、绵里藏针、无中生有……关键的关键,在于“动”、“用”潜在的规律,来引发其无与伦比的自然力量,一切人为的投入都是没有真正掌握谋略的表现,所以,谋略策划的最高境界就是至境无为,浑然天成,用四两拨动千斤,以口舌而取天下。

道德并称,体用合一,就是“修真”。谋略结合、策而划之,就是智慧。所以在“阴谋阳略”中:谋是阴,略是阳;谋是内在的智慧,略是外在的形象,谋是私自的只能在密室中进行的,略是公开的能够号召天下人追随的,“阴谋”假“阳略”以实施,“阳略”因“阴谋”而实现(在唐代以前,“阴谋”都是中性词)。所以,真正的谋略大师,一定要道德齐备、阴阳调谐、虚实互用、有无一体……否则,则“阴差阳错”,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谋略术之所以历代隐传,这里主要有统治阶级考虑众多因素,他们需要谋略来治理国家,但同时又害怕和反对谋略。因为谋略是智慧的工具,是中性的,有道德者用之,则安邦兴国;失道德者用之,则招摇撞骗、挑拨是非、混乱人心、离间民情、破坏自然,人为的利用和曲解谋略,会造成社会大自然的混乱和不安。所以,作为谋士,一定要“善而不恶、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成而不居”,要多注重略而不要一味沉迷于谋,要从太极返回到无极。无极是什么?无极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是整个世界、是宇宙万物的大统一的整体,是生发万事万物的大主宰,是大自然和谐圆融的大规范,是挖掘不尽、开发不完的大智慧,是宇宙万物大自然的总规律和总纲要。米卢在对中国足球队进行策划时,提出了一个概念:态度决定一切!“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宽广!”心就是无极,心就是道。谋士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忘了自己在做策划,要跳出策划的圈子和自身的视野而返回无极之中,当自己处在一个大的高度和大的背景之中,才能做出空前绝后的策划来。因为当人与自然一体,则会“无欲以观其妙”,妙在常常能发现潜在的规律,而道破天机;“有欲以观其窍”,窍在借力打力,以巧取胜。

识谋略者,不足以驰骋人生;不修道德者,不足以成就智慧。《道德经》,中国谋士的必修课。我觉得我们到了该认真研究对待谋略的时候了。(李海波)

“无为而治”中的谋略精华

《道德经》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一部言简意赅的哲学著作,其朴素的辩证法对管理谋略具有极大的参考作用。日本企业界运用老子思想进行管理,获得了极大成功。老子的管理谋略博大精深,涉及管理原则、管理环境、管理策略、管理方法以及管理者自身修养诸多方面,其中“无为而治”是其管理谋略的核心。

所谓“无为”,并非毫无作为,而是“为无为,则无不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实质就是以消极面目的“无为”来达到积极的“无不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老子的其他管理谋略观点也大都是以消极的面孔出现,来达到积极的目的。而这一整套“无为”的管理谋略又源于他朴素的辩证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华文精选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祸是因为有福的存在它才得以存在,福里面隐藏着祸。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译文:(天下大事必须坚持它的固有规律)治理国家要用正道,用兵要用奇道,夺取天下要用和平的方式。

一、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遵循规律,“前后相随”

老子所谓“无为”,并非不为,而是顺其自然,即“辅万物之自然”,依据事物自身的必然规律运行和发展,“前后相随”,而不凭借任何外加的力量。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经营管理也不例外。一个企业,既有自己运行发展的规律,又往往要受整个社会的经济规律所制约。遵循这些规律,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原则。但是,一个企业要遵循规律,做到“前后相随”、“事善能,动善时”,并非易事。因为:企业因其本身条件的千差万别,管理主体如何发现并驾驭具体规律,需要潜心探求;制约企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规律的外在形式很复杂,不易识别掌握;一些企业领导在思想上又没有真正地树立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思想观念。正因为如此,“前后相随”的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尤为重大。

二、无为而治的环境——清静安静,简政放权

老子主张安宁,说“清静为天下正”,即包含着对政局(环境)安定的企求。这既有超脱事物之外以求安适的意思,又是在冀望环境的清静。而“为无为”,就是要创造一个适于“无为而治”的安定环境。西汉初期,统治者按照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行事,结果出现了70余年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的“文景之治”。企业环境内容广泛,但最重要的是需要安定的政治环境:时局要安定;方针政策、法令等要保持相对时间的稳定,企业才可能安心经营。简政放权也是给企业提供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政烦刑重,民无所措手足”,应“希言自然”。让企业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去确定和安排生产,企业的活力就可以充分发动起来。

三、无为而治的策略——以退为进,以后取先

老子十分讲究运行计谋,他说:“爱国治民,能无以知乎?”所谓“知”,即智慧、计谋也。老子以退为进,以后取先的谋略,运用于企业经营的营销、市场竞争、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可以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企业经营策略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主要有投资策略、营销策略、市场竞争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和人事组织策略等。企业经营策略的制订和执行过程,其实就是企业管理者运筹帷幄,定计、用计的过程。比如,在市场竞争策略中,就要避产品饱和之峰,避竞争对手长处,而依靠自己的长处,不断改善产品质量、性能、造型及包装,并不断开发新产品,以不争为争,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老子主“退”、主“后”的计谋策略,其实质就是以不争为争,以无为而为,为企业镇定自若,巧胜对手的锦囊妙计。

四、无为而治的行为管理方法——“实腹”“强骨”,以身下民

管理的意义在于最充分地利用资源,达到组织的目标。由于“人”是最大的资源,所以对人的管理特别重要。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按层次是从低到高的,首先是生理,其次才是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在老子所处的时代,由于“民之饥”、“民之轻死”的社会现象存在,所以老子主张“为腹而不为目”,反对“五色”、“五音”、“五味”以及“驰骋田猎”,要求“实其腹”、“强其骨”,即满足人民生活的低层需要。

老子从当时情况出发,提出首先解决人的低层需要这一思想方法,这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启示作用。企业管理者应该真心实意地想着职工,并使自己“以言下之”,“以身下之”,真正把职工当成企业的主人,对职工的燃眉之需认真予以解决,使职工从中看到“自我”的价值。这样,还可以激励动机,调动职工为企业而奋斗的积极性。

五、无为而治的管理者自身素质——治身为重,可托天下

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也就是说,“圣人”最重要的就是“治身”,提高自身的素质,然后才可以治国,接受万民所托的“天下”。

由于企业的厂长、经理掌握着全厂的经营管理大权,率领职工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进行有效的生产活动,责任重大,因此,其自身素质的高低便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所以,企业领导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企业家,担负起企业管理的重任。总之,我们从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谋略中吸取精华,可以大受其启发并变通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干永昌)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个哲学家”,亦是东方世界的三大圣人(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之一。他的地位在中国乃至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十分重要。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无处可考。除了《史记》上的记载,老子所留下的就是历朝历代的传说了。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天师道(也就是后来的道教),老子被推崇为教主,跻身于天神之列,他的生平事迹便更被人们加以神化。传说老子的母亲未婚有孕,怀胎整整81年,结果由右腋生下一个孩子,一出生时就须发皆白,因此才叫老子。据传说老子骑的青牛原是麒麟,被老子用一根树枝插入鼻中驯服成牛,于是,给牛穿鼻环也成了老子的创举。后世图画中的老子,大多是一位老翁骑着青牛的形象。

李耳师从常枞,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常枞对李耳的教导都要李耳自己体悟。他告诉老子,人在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相传老子曾问学于其师,他的老师张开嘴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啊!他的老师又问,那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回答道,一颗也没有了!老师最后问道,那这是什么缘故呢?老子随后悟到,舌头还能存在就是因为它柔软;牙齿所以全掉了反是因为它太刚强。他的老师回答说,对啊,天下的事情,待人处世的道理都在里面了。

老子学习十分勤奋,再加上常枞的教导,他的思想日益成熟。他与孔子生活于同时代,比孔子稍微年长些。当时的老子已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学识在当时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众多藏书。在这里,老子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老子在任史官的过程中研读了《尚书》。《尚书》中载有从尧到周初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文告,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

老子研读《尚书》的时期是他思想发展的成熟期。当时的老子声名鹊起,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讨教。据说孔子就专程前往洛邑向李耳问礼。他们在庙堂阶前看到一尊“三缄其口”的金人,孔子问他,背后的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是何意。老子的回答是:“一个人等到他的骨头都已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尚存。况且作为一个君子,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出而为仕,否则就随遇而安。会做生意的商人,常把货物藏得很严密,仿佛一无所有;有盛德的君子,看他的容貌,仿佛十分愚钝。去掉你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去掉你造作的姿态与过多的志向,这些对你有益无害。”孔子离去后,对自己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翔;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动;兽,我知道它能奔跑。能奔跑的兽我可以用网去捕捉它,能游的鱼可以用钓绳去钓,能飞的鸟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是否能乘风飞上天呢?我今天见到老子,感觉他就像龙一样。”

本来,老子的思想已开始向隐居修养、追求无名发展,恰好此时周王室的一场内乱又使他得以由仕途中解脱。周王室发生内乱,景王崩,王子朝叛变,在守藏室中带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国。此事波及李耳,李耳于是辞去守藏室史官之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行至函谷关时,令尹喜请求道:“先生要隐居了,请尽力写一部书吧。”于是老子写成了一部书,这就是《老子》。

老子在东汉末年被奉为道教教主,“道教”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为什么尊老子为祖师呢?老子的生平早已失传,当时流行着许多关于老子的传说,如传说他因为修道,活了200多岁,他的学问之高深莫测,连孔子也要向他请教等等,所以,汉朝的时候,对老子就非常崇拜。后来,对老子的渲染越来越多,简直成了一位活神仙。道教成立后,为了吸引百姓的注意和信仰,就尊奉老子为祖师,称他为“太上老君”。他写下的《道德经》也成为道教的最高经典,被千百万教徒所颂阅。从此老子便在中国历史上又多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

由于老子的年代离我们过于久远,关于其生平的记载太少,所以老子留下了许多故事与传说,这些故事与传说恰似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寓言为后人所学习。同样,《道德经》初看起来朴实平淡,但细细品来却深奥精妙,于平凡之处显神奇,这便是它的高妙之处了。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当时无人知晓,因其留下的《道德经》太过玄妙,后世众人景仰之余,相互传诵,越传越奇,遂将老子捧为寿与天齐的神仙,并以神话的方式描述。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庄子》是一本奇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高层知识分子中间,更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庄子》在汉代已经流行,但影响还不大,汉代经学随汉代的统治衰微以后,《庄子》在魏晋时代开始盛行起来,被玄学家尊为经典“三玄”之一。许多人都研究、注释它,扩大了它在学术思想界的影响。唐代道教盛行,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也是身价百倍,被尊为《南华真经》。受到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特别是画家的欣赏和崇拜。历史上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东坡、清代的曹雪芹都深受庄子的影响。近现代的一些思想家都对《庄子》有很高的评价。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经典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一部古代典籍。全书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内容涉及天文历算、地理、生物、伦理、道德、哲学、政治、历史等诸多方面。它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如简单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循环原则以及稳定与不稳定、无穷演化的思想等)。玄妙而神秘的《周易》,是中国以及世界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宝藏,还有待于人们继续求索、挖掘,使它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